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中醫方法制作的面膏,潤唇膏,想試一下DIY嗎?

2021-05-27由 張機醫學書友會 發表于 漁業

獾油怎麼熬詳細步驟

朱偉先生曾寫過一本書《考吃》,引經據典,把中國的飲食文化描寫得很有味道。讀來,對吃貨、對中醫都有收益。

書中提到:初有文字時,並無“油”字,早時稱油為“膏”或“脂”。《考工記》鄭注:“脂者,牛羊屬;膏者,豕屬。”同是葷油,牛油羊油必稱脂,豬油必稱膏。《周禮·天官·皰人》曾記載,天子飲食,不同季節使用不同的油。春天用牛油煎小羊、乳豬;夏天用狗油煎野雞和魚乾;秋天用豬油煎小牛和小鹿;冬天則用羊油煎鮮魚和大雁。

不要說吃,這些小編見都沒見過。

素油的提煉,大約始於漢。《天中記》中說,早時的素油是從“烏臼”中提煉出來的,而按《漢書》所說,芝麻乃張騫從西域帶回的種子,所以芝麻初名“胡麻”。芝麻油在唐宋成為極普遍的食用素油。

宋代莊季裕《雞肋編》中有一節專記油,詳述宋代各種植物油的提取,認為諸油之中,“胡麻為上”。莊季裕說,當時河東食大麻油,陝西食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山東食蒼耳子油。另外還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烏桕籽油。婺州、頻州沿海食魚油。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種日益增多。《天工開物》記:“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萊菔子、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臺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

至此,細心的讀者一定發現了,上面許多油脂,要麼是原材料就可入藥,要麼是油品本身會出現在中醫藥的圈子裡。油脂,從未遠離中醫人的視野。

動物油脂:在滋潤中治療

在中醫眼中,動物油脂是具有不同性味的。如孫思邈認為豬油性平,無毒,主煎諸膏藥,破冷結,散宿血。對羊油,王孟英則認為其甘溫,可潤燥,治勞痢,澤肌膚,補胃耐飢。

在我國最早的古醫書《五十二病方》中,動物油脂已廣泛應用,並對油膏法有完善詳盡的論述。

油膏法可分幾類,首先是膏傅法,就是將油膏散佈、塗抹外敷於患處的治療方法。此法在書中記載最多。在原文中“傅、封”,均為散佈、塗抹或外敷之意。

其主治:一為燒傷,用粉碎了的藥物調配製成油膏,塗於燒傷的患處。這種用油膏治療燒傷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成為臨床治療燒傷的重要手段之一。現在用獾油加入冰片,塗於患處治療燒傷,仍遵從《五十二病方》的“膏傅”方法。

二是肌肉痙攣性疾病,書中叫“傷痙”,就是外傷後創口感受外毒引起的以項背強直、牙關禁閉、肌肉痙攣為主症的一類疾病,多見於破傷風。書中記載,製作治療此病的油膏,是先將藥物與適量油脂相煎至沸,然後用布過濾雜質以備外用。

三是疥癬類面板病。《五十二病方》中油膏法在面板病中應用最多,僅就疥癬類面板病而言,其膏傅法的應用就有十數餘處。祖國醫學所言“癬”病,病種範圍很廣,但其症以瘙癢、起屑、生痂為多見。油膏治療疥癬類面板病,就其藥物作用且先不談,單油脂本身對面板就有滋養作用。

其次是膏摩法:就是患處敷以油膏,並施以按摩的治療方法。書中多見於面板病。再次是膏熨法:就是用油膏作為熨治藥物的治療方法,書中多用於外科疾病。總之,對不同的疾病,採用不同的油膏和方法,頗具辨證論治的思想。(摘自《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2年12月,作者李和平)

說完外治再說內服,在張仲景治病的年代,中醫就很善用動物油脂了。如今大名鼎鼎便是豬膏發煎方。

湖北名醫李培生老先生,曾撰文解讀了《金匱》豬膏發煎方的用法:一為“諸黃,豬膏發煎主之。”(《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一為婦人雜病篇的“胃氣下洩,陰吹而正喧,此谷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其治發黃,當屬津液枯燥挾有宿瘀所致,與溼熱發黃證有不同。陰吹多見於婦女,一般未服藥醫治。此證為谷氣實,故可仿治虛黃病例,而用潤腸燥消宿瘀之豬膏發煎以導之。(摘自《湖北中醫雜誌》1983年04期)可見,豬油滋陰潤燥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其實不只是《傷寒論》,在後世醫家也有很多應用豬油治病的例子。

相傳張景嶽偶遇孩童誤吞鐵釘,他記起《神農本草經》記載有“鐵畏朴硝”,便取來活磁石一錢,芒硝二錢,研為細末,然後用熟豬油、蜂蜜調好,讓小兒服下。不久小兒解下一物,藥物護其表面,潤滑無稜,裡面正是鐵釘。張景嶽說,芒硝、磁石、豬油、蜜糖四藥缺一不可。芒硝若沒有吸鐵的磁石就不能附在鐵釘上,磁石若沒有瀉下的芒硝就不能逐出鐵釘。豬油與蜂蜜主要用於潤滑腸道。(摘編自《趣味中醫》,小編以為,豬油還可增加磁石附著鐵釘的能力)

唐朝的護膚品,你想試試嗎

放下這些治病的方藥,再來說些有意思的東西,小編在查詢資料時竟然看到了唐代的面霜與潤唇膏配方,瞬間心動,想做了賣出去掙大錢。

中醫方法制作的面膏,潤唇膏,想試一下DIY嗎?

在《備急千金要方》裡,有一個“玉屑面脂”,可悅澤人面,耐老。

組成:玉屑1兩,白附子1兩,白茯苓1兩,青木香1兩,葳蕤1兩,白朮1兩,白殭蠶1兩,密陀僧1兩,甘松香1兩,烏頭1兩,商陸1兩,石膏1兩,黃耆1兩,胡粉1兩,芍藥1兩,藁本1兩,防風1兩,芒消1兩,白檀1兩,當歸2兩,土瓜根2兩,桃仁2兩,芎藭2兩,辛夷半兩,桃花半兩,白頭翁半兩,零陵香半兩,細辛半兩,知母半兩,豬脂1升,羊腎脂1具,白犬脂1合1,鵝脂各1合1。

製備方法:上切,以酒、水各1升,合漬1宿,出之,用銅器微火煎,令水氣盡,候白芷色黃,去滓,停1宿,旦以柳枝攪白,乃用之。

在《備急千金要方》裡,還記載著“甲煎唇脂”,能解決唇裂口臭,比現在的潤唇膏高階多了。

組成:甘松香5兩,艾納香1兩,苜蓿香1兩,茅香1兩,藿香3兩,零陵香4兩。

製備方法:先以酒1升,水5升,相和作湯,洗香令淨,切之;又以酒、水各1升浸1宿,明旦納於1鬥5升烏麻油中,微火煎之,三上三下,去滓,納上件1口瓶中,令少許不滿,然後取:上色沉香3斤,雀頭香3兩,蘇合香3兩,白膠香5兩,白檀5兩,丁香1兩,麝香1兩,甲香1兩。上8味,先酒、水相和作湯,洗香令淨,各各別搗碎,不用絕細,以蜜2升、酒1升和香,納上件瓷瓶中令實滿,以綿裹瓶口,又以竹篾交橫約之,勿令香出。先掘地埋上件油瓶,令口與地平,以香瓶合覆油瓶上,令兩口相當。以麻搗泥兩瓶口際,令牢密,可厚半寸許,用糠壅瓶上,厚5寸,燒之,火欲盡,即加糠,3日3夜,勿令火絕,計糠12石訖,停3日,令冷出之。別煉蠟8斤,煮數沸,納紫草12兩,煎之數10沸,取1莖紫草向爪甲上研看,紫草骨白,出之,又以綿濾過,與前煎相和令調,乃納硃砂粉6兩,攪令相得,少冷未凝之間,傾竹筒中,紙裹筒上,麻纏之,待凝冷解之,任意用之,計此可得50挺。

附註:方中瓶的製法:先以麻搗泥,泥兩口好瓷瓶,容一斗以上,各厚半寸,曬令幹。

看完這複雜的配方和製作工序,小編心懷敬佩地打了退堂鼓,還是專心本職工作吧。

芝麻油是植物油裡的明星

隨著植物油脂的普及,它們也為中醫所認識和使用,在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裡就係統記載了植物油的性味、功用。小編摘錄如下。

豆油:甘辛溫。潤燥,解毒,殺蟲。熬熟可入烹炮,雖穀食之精華,而肥膩已甚。盛京來者,清徹獨優。

菜油:甘辛溫。潤燥,殺蟲,散火丹,消腫毒。熬熟可入烹炮。凡時感、痧脹、目疾、喉證、咳血、瘡瘍、痧痘、瘧疾、產後,並忌之,以有微毒,而能發風動疾也。世俗以其氣香而尚之,罔知其弊,以致疾病纏綿而不察。惟外用塗湯火傷,刮痧,調瘡藥,皆妙。

茶油:甘涼。潤燥,清熱,息風,解毒殺蟲,上利頭目。烹調餚饌,日用所宜。蒸熟用之,澤發生光。諸油惟此最為輕清,故諸病不忌。

作為植物油裡的明星,芝麻油當之無愧,在內外婦兒各科都有建樹。

王孟英在該書中就說:芝麻油甘涼。潤燥,補液,息風,解毒殺蟲,消諸瘡腫。烹調餚饌,葷素咸宜。諸油惟此可以生食,故為日用所珍,且與諸病無忌,惟大便滑瀉者禁之。凡方書所載香油,即麻油也。久藏洩氣,則香味全失,故須隨制隨用。

漏胎、難產,因血液乾澀也。麻油、白蜜各一兩,同煎數十沸溫服。小兒丹毒、湯火灼傷,生麻油塗浸,並飲之。小兒發熱,不拘風寒、飲食,時行痘疹,並宜用之。以蔥涎入麻油內,手指蘸油,摩擦小兒五心、頭面、項背諸處,輒愈。蠱毒及砒石、河豚毒,多飲生麻油即吐出。腫毒初起,麻油煎蔥黑色,趁熱通手旋塗,自消。雖大毒初起,若內服一二斤,毒氣自不內攻也。猘犬、毒蛇咬者,亦宜先飲生麻油一二盞良。打撲傷腫,麻油熬熟,和醇酒服。以火燒地令熱。俾臥之,立愈無痕。

此外,小編還在不少醫書裡發現了它的影子。

如在《聖濟總錄》中記載有胡麻油膏,主治:耳聾。

組成:胡麻油1合,木香(醋浸1宿,焙,杵末)半兩。

用法用量:上藥於銀器內微火煎3~5沸,綿濾去滓。旋滴耳中。以愈為度。

在《簡明醫彀》中有麻油酒,主治:癰疽疔癤一切大毒。

組成:真芝麻油1斤。

用法用量:熬滾,取起,陸續和好酒飲之。

用法:凡大便秘結而毒蓄於內者最宜用之,如陰疽及大便不實者都非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