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2021-05-26由 浩民養老 發表于 漁業

芙蓉鯉魚是什麼刺繡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 四月繡花針

羽毛扇遙指千軍陣 錦緞裁幾寸

君可見刺繡又一針 有人為你疼

君可見夏雨秋風 有人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錦書畫不成

情針意線繡不盡 鴛鴦枕

——李宇春 《蜀繡》

湘繡,針挑錦絲,織成綺羅。

刺繡,一如歌裡所說,落針起線的穿回往復,既繚繞無限情思與巧慧,更織就遼闊山河及夢裡乾坤,美得繁複,而濃烈。

在我國,刺繡工藝歷史極為悠久,《尚書》中即有“衣畫而裳繡”的記載,此後,歷經秦漢、唐宋、明清等各朝的發展,更是呈現出了繁華縟麗的景象。

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曾經命令丞相趙達的妹妹趙夫人手繡《列國圖》,在方帛上繡出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圖案,成就了古代“繡萬國於一錦”的傳說。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刺繡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其實比很多古老的傳說還要老,最早的歷史要追溯到四五千年前,隨著養蠶、繅絲業的發展興盛,心靈手巧的女工們不再滿足於織物本身的質地與紋理,她們開始用各色彩線在織物上繡出女兒家的“心境”,古代的刺繡工藝由此興起。到明清時,因為長久的太平盛世與文人傳統的興盛而逐漸使刺繡工藝在技藝和審美上達到巔峰。17世紀,濃郁而精美的東方風格絲織刺繡產品透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進入歐洲,立刻成為那些富賈豪門以及皇室貴族的心頭之好。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皇帝繡龍,皇后繡鳳,文官繡鶴,武官繡虎,在古代,達官貴族為了顯示其富貴和地位尊卑,常常按照森嚴的等級將服飾色澤、用料、刺繡圖案做了嚴格細緻的劃分,讓鳥獸、山川等各種不同的符號最終成為文、武官銜劃分的明顯標誌。而那些繡娘們,也憑著自己技藝的高低,有不同的稱謂,一般初級繡娘被稱為繡妹,中級繡娘俗稱繡女,而高階繡娘則稱為鳳娘、鳳姐。只有那些入行十年以上,且在某一流派中有精品傳世的繡娘,才能問鼎鳳娘。

中國刺繡的極品當然都有著繡娘們的耐心與功力。不論哪個朝代,為古代皇家或者貴族官員所定製的宮廷龍鳳袍子與文武官員的禮服,繡作時間大多超過一年或者更多。據說,一件明代繡品黃袍目前在國際上的拍賣價格,可以在10萬美元甚至更高。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不同朝代的刺繡呈現出不一樣的特色。傳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繡,都與宗教藝術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有不少唐繡佛像,如大英博物館收藏有敦煌千佛洞發現的繡帳《靈鷲山釋迦說經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收藏的《釋迦說法圖》等。

宋代的朝廷一直獎勵和提倡刺繡,制定了很多相應的政策,推動刺繡的發展。實際上也迎合了很多喜愛書畫甚至附庸風雅計程車大夫的趣味。明代,蘇州的絲織業日趨發達,蘇州城東成為蘇州絲織業的中心。與此同時,刺繡也隨之興起,民間家家養蠶,戶戶刺繡。豪門貴族的小姐也“疇女紅”,以此消磨時日,陶冶性情。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清代刺繡多為宮廷御用的繡品,設計沒有前代恣肆巧思,而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繡作坊卻成就了極為工整精美的繡品。民間刺繡的活潑力量滋生於宮廷之外,自古代逐漸發展成熟的地方繡種有魯繡、粵繡、湘繡、京繡、蘇繡、蜀繡等,蘇、蜀、粵、湘四種地方繡最終成為舉世聞名的“四大名繡”,其中蘇繡最負盛名。享有盛名的刺繡大家相繼而出,如丁佩、沈壽等。餘覺之妻沈雲芝繡技精湛,30歲時為慈禧太后70壽辰繡“八仙慶壽”的8幀作品祝壽,獲賜贈“福”“壽”兩字,便是後人熟知的繡家沈壽。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刺繡在東方形成體系後,透過貿易傳到了西方,並一度風行於歐洲皇室貴族的上流社交圈中。歐洲人對於刺繡產品的痴迷也引導了歐洲刺繡工藝的發展,一是可以抵制中國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入,二是刺繡產品市場高階,能夠帶給商人們極大的利潤。中國刺繡對於歐洲刺繡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17世紀初,法國宮廷刺繡匠師瓦爾利特等人專門建立了刺繡協會,向宮廷繡師提供具有東方風格的刺繡圖案和紋樣。上流社會的婦女把掌握刺繡工藝當作她們的必修課之一,認為這才是有教養的表現。而到了17世紀末期,中國刺繡的繃圈傳入了歐洲,法國普通的家庭主婦也可以利用這種簡單易掌握的技術為自己的家庭製作枕套、靠墊、檯布……中國刺繡從精神審美到實用技術,全面地征服了歐洲上層與下層社會。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是東方刺繡的狂熱愛好者,他甚至還親手為女兒挑選美麗圖案。而路易十五的寵姬旁帕多夫人更擅長於用繃圈繡制絲綢工藝品,其作品成為宮廷貴族競相模仿的藝術品。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歐洲刺繡與東方刺繡最大的不同在於,東方人善於用各路針法逼真地表現花鳥、人物和風景,主要繡材是絲線。而歐洲人則偏重研究各種刺繡材料,珍珠、磨細的貝殼、寶石甚至金鍊子,線也不拘泥於絲線,亞麻、棉線、毛線都是常見的繡材。

時至今日,無法仿冒的刺繡早已經成為收藏家們狂熱追捧的物件,尤以明清兩朝的產品最為令人矚目。

手工繡作具有明顯的高下之分,色彩、做工、構思等都成為評判一幅繡作最基本的要素,好的繡作有粗細分明的針法,那些密密麻麻的線頭線結被藏匿得無影無蹤,而獨立優美的神韻更決定了繡品本身最靈魂的部分。由此,一件刺繡品的價值有它自己所對應的硬性標準:稀缺性、儲存狀態、美學價值與歷史留存的時間。絲織有“絹、紗、綺、綾、羅、錦、緞、緙、絲”等各樣製品,而針繡亦有“錯、亂、平、鎖、接、戧、套”等多種技法,瑰麗又精妙。

在經濟動盪的今天,刺繡中的極品依然保留著極強的增值潛力,收藏中國繡品不僅僅是收藏家個人的喜好和興趣,同樣是一種投資的手段。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刺繡織物中的精品在整個世界的市場中,都是以天價出售而依然獲得踴躍的青睞。一幅儲存完好的中國明代的宗教壁毯在市場上的售價可以超過100萬美元。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以蘇繡為例,在2005年舉辦的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清乾隆時期的《蘇繡福祿壽三星如意圖》和《蘇繡麻姑祝壽圖》分別拍出38。5萬元和30。8萬元的價格;明代《韓希孟花鳥畫冊》和清代沈壽《雙駿圖》則分別以165萬元和71。5萬元的高價成交。同時,現代蘇繡名家的作品也逐漸成為了收藏家的新寵,其價格已經不低於明清時期的作品。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隨著時間發展,刺繡逐漸與書畫藝術結合,透出非同一般的風味與意趣。明清時期,由於繡品需求的不斷增多,促使宮廷刺繡與民間工坊得以進一步發展,更出現了

以“蜀、蘇、粵、湘”等地方特色為首的四大名繡

,既獨具一格,又廣受歡迎。

蜀繡:窮工極巧,蜀中瑰寶

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早在西漢時期便被載於文學家揚雄《繡補》一詩中。不單其個人被蜀繡的精湛工藝所折服,後世《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書作者也不吝讚美之詞:

民織作冰紈綺繡等物,號為冠天下。

足見蜀繡技法之獨特,歷史之悠久。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而且,與蜀錦並稱

“蜀中瑰寶”

的蜀繡,在漢末三國時期就已是堪比金銀的硬通貨了。盤踞一方的蜀國就經常用蜀繡來交換北方的戰馬,其亦是蜀漢時期主要的財政來源。

歷經千年的繁榮與發展,蜀繡古韻猶存,作品頗多。如北京人民大會堂裡的“芙蓉鯉魚”座屏、“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雙面異色的“水草鯉魚”座屏,以及“大小熊貓”座屏等,其繡品針法靈巧,用線工整厚重、色彩明快、圖案精美,堪稱蜀繡之經典。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這般精湛的技藝實離不開針法的烘托,

以針為筆,以線代墨,乃蜀繡一大特色

。蜀繡所具針法有十二大類,一百三十餘種,不同的針線技法交錯組合,加上不同色彩的搭配,造就了一幅幅豐富而獨特的作品。

比如暈針就能很好的體現繡品的質感,交叉針下的動物毛髮絲絲分明;虛實覆蓋針下一條鯉魚的鱗片亦層次分明;螺旋針下的人物髮髻緊緻密實,如此細膩工筆,可見一斑。

蘇繡:指尖下的煙雨江南

相比之下,

蘇繡更具“精、細、雅、潔”的特點:

山水間,煙霧繚繞,遠近分明;

樓閣裡,大小物體,一覽無遺;

人影下,一顰一笑,活潑生動;

花鳥中,姿態萬千,盡顯親暱。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這些特徵在蘇繡作品中,一眼便能看清。其繡品亦是以圖案秀麗,針法活潑、精妙清雅而著稱。例如

蘇繡裡的雙面繡,即可說是蘇繡技藝水平的最高體

現。在同一塊底料上,繡出正反兩面影象,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卻做到兩面互不影響,針跡點滴不露,都是可堪細賞的作品,足見神奇。

而且,雙面繡現今已發展出了雙面異色、異形、異針的“三異繡”,繡制水平和工藝可謂再創新高。亦是因為雙面繡的出現與發展,在明清時期,蘇繡日漸聲名鵲起,列入我國四大名繡之一。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粵繡:織龍畫鳳,富麗堂皇

如蘇繡之雙面繡一般,

粵繡亦有金銀線繡,堪稱一絕

《存繡堂絲繡錄》及《纂組英華》曾記載到:“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其法用馬尾於輪廓處施以綴繡,且每一圖上必繡有所謂間道風的飛白花紋,所以成品花紋自然工整”。說的就是粵繡的典型特徵——

以金銀線做刺繡,針法豐富,佈局飽滿、色彩濃豔,圖案繁多,頗顯熱鬧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粵繡是廣繡和潮繡的總稱,尤其注重材料的材質與技藝的融合

,所繡題材多為龍鳳等吉祥寓意的圖案,配上富麗堂皇的金銀絲線,五光十色,盡顯尊榮。

其起源於唐朝,因頗受楊貴妃喜愛而聞名當時。雍乾時期更是遠銷海外,就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也特地創立了刺繡同業會,大力倡導傳播粵繡技藝,可見粵繡之受歡迎程度。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湘繡:針線作畫繡瀟湘

而湘繡則是起源於民間,其

結合了蘇繡和粵繡的優點

,在清末時逐漸成為後起之秀。

據載,湘繡最早是湖南地區農村婦女用來裝飾服飾、荷包、菸袋而製作的。當時,為了能夠補貼家用,人們於是將繡品對外出售,卻因為精美、秀麗而被廣泛流傳,刺繡技藝亦被爭相效仿,從而推動了湘繡的商品化生產。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之後,又有畫家結合國畫之精髓與湘繡技藝,進一步提升了湘繡的品質。其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繡線,精細巧妙地刻劃物象的“外形內質”,從而逐漸形成獨具一格的特色。

現藏於美國亞特蘭大小白宮博物館中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繡像,就是湘繡作品的典型代表,觀展之人莫不為之駐足。

湘繡擅長以絲絨線繡花,繡品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其具有構圖嚴謹,針法有力,透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將人物、山水、動物、花鳥等賦予極強的生命力的特點,頗具藝術美感,故而有著“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如《繡》裡所說:“一片絲羅輕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勞。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 氣韻逼真、物象靈動,盡顯織繡之精微美好。

輕絲羅、纖玉指、俏紋樣、靈韻致……誰能不愛這樣馥郁華美的綾羅?

然而與市場行情不同的是,隨著中國步入後工業時代,機械裝置的發展日新月異,機器刺繡的技術日益純熟,手工刺繡行業卻日漸式微。

歷史是一個輪迴。當歐洲人發明了繡花機,並傳入到中國後,一個繡娘原本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的繡品,這種機器卻在幾個小時內就能夠完成,它的出現迅速迎合了眾多追求快時尚年輕人的心。在利益至上的商人們的追捧下,傳統手繡的生存空間被現代機器繡品擠得越來越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由此開始了強烈的碰撞。

機繡在中國的出現大約是在1920年代前後,西方商人到中國推銷縫紉機的同時,也把這種技藝傳入中國。據濟南機繡創始人之一的王玉珍老人回憶,她就是在20多歲時,在天津洋人開的“勝家”公司辦的講習所學會了機繡技術。當時技藝很簡單,只有一兩種針法,也沒有形成行業,僅為民間婦女閒居時自我使用。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機繡產品風靡於世,放眼當下整個中國,市面上高達90%的刺繡作品是由機器製成,看上去手工刺繡似乎已經沒有容身之地了。

湘繡 沒落貴族的出路在何方

是什麼原因導致市面上充斥著如此之多的機繡作品呢?

目前,機器批次化生產的花鳥山水、人物、動物,一個工廠一天可以繡出幾百幅這樣的作品。這類作品的價格雖然比手繡作品低得多,但是短時間內產量巨大,所帶來的利益更是超越同等時間內繡制的手繡作品,進而驅使商人更大規模地生產機繡作品。

反觀之,創作一幅手繡精品,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手繡作品數量稀少,導致價格居高不下;再則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人力成本也越來越高,更使其價格節節攀升。以那件獲國際金獎的真絲全雕繡疊袖旗袍為例,雖說美妙絕倫,但技師花了1555個小時,用了6000多根線,繡了96萬針才縫製成功。不斷攀高的價格使得手繡離平民生活越來越遠,大有高處不勝寒之感。人們不禁要問,沒有市場,手繡又如何能傳承下去?

近些年,政府把四大名繡都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範疇,為拯救“非遺”出臺了不少扶持政策,除了資金上的“給力”之外,或許,有很多國家在保護傳統技藝方面的作法也可以去借鑑。在歐洲,傳統手工藝的價值已經被社會認可。一般使用傳統技法、純手工製作的東西價格極高。手工藝人所獲得的報酬要比社會的平均水平高,這也鼓勵了手工藝人繼續從事該行業,將傳統技藝傳承下去。而日本和韓國,政府則在保護傳統技藝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1974年日本頒佈了“傳統手工業發展法”,政府對某些手工藝專案給予一定資助,讓保護傳承人用於編寫專著、開展促銷展覽等。同時給予傳統手工藝人很高的榮譽,並對傑出者按月發放經費,讓藝人將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湘繡,雖然有政策的扶持,但仍然是入不敷出,繡品囤積,普通產品市場越來越小。出路在哪裡?手繡已經被逼走向高階路線,高階產品的繡制難度決定了價格的高昂,同時也縮小的市場範圍。另外高階刺繡人才匱乏,很多繡工技術水平難以攀升。加劇了很多女工開始遠離這一行業,同時可憐的工錢也只能讓人忍痛割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