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美麗的珊瑚礁又“回家”了

2021-12-31由 海南大小事 發表于 漁業

紫紅笛鯛怎麼釣

本報記者 胡擁軍

2011年5月,三亞蜈支洲島啟動“給魚兒蓋房子”專案——海洋牧場。目前蜈支洲島“海洋牧場”建設已初具成果,人工魚礁表面附著珊瑚、貝類、藻類等生物種類達120餘種,魚礁區比非魚礁區魚類種類數量提高5-10倍。

隨著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蜈支洲島的潛水、海釣、海洋運動等專案也大受遊客歡迎,目前已開闢了“海底、水上、空中、陸地”四棲產品體系,每年吸引著超過60萬人次遊客前來體驗水上運動的樂趣,為三亞升級旅遊3。0版注入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生態元素。

“人工魚礁就是各種形狀不一的水泥石塊,投放到海底後可以為珊瑚生長提供附著點,吸引各種魚、蝦、蟹等海洋生物圍繞礁體覓食、棲息、繁殖。”11月8日下午,在蜈支洲島海洋部,與黃暉團隊合作過的經理王豐國向記者介紹,2011年5月24日,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投放的第一批人工魚礁共200個,相當於給魚兒蓋了2000空立方的房子,開啟蜈支洲島海洋牧場建設“實驗年”。同年7月,三亞蜈支洲島將20萬尾紅鰭笛鯛、紫紅笛鯛魚苗投放到海洋牧場的人工魚礁區,補充和恢復該片海域的魚類資源。

給魚兒的房子建好了,魚兒投放了,後續的事項更為繁瑣,還得預防各種人為或大自然行為的破壞。為此,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成立了專門管理人工魚礁的海洋部。“蜈支洲島海域就像一個生活小區,旅遊區負責給魚兒蓋房子,海洋部就像小區的物業部,負責照管小區裡的‘房子’和‘居民’”王豐國說。

“建設海洋牧場初期沒有可模仿學習的物件,一切都靠摸索,經過不斷跟蹤管理、探索海洋牧場管理模式,才形成如今初步規範管理的體系。”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副總裁丁峰說,蜈支洲島海洋牧場建設第一年就初見成效,投放的人工魚礁附著各種微生物,還有一些魚群聚集在人工魚礁內。這些生物的出現讓蜈支洲島看到了海洋牧場對海洋生態恢復起著良好的推動作用。隨後在2012年10月,蜈支洲島在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支援下投放618個人工魚礁,共計8000空立方;2013年,在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支援下,蜈支洲島再次投放300個人工魚礁,共計7300空立方;2014年,蜈支洲島在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的支援下投放了130個人工魚礁,共計3200空立方;同年,蜈支洲島旅遊區在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支援下投放了鐵殼沉船4艘;至今,蜈支洲島旅遊區先後共投放了21艘廢棄鋼質漁船,為魚類等海洋生物的聚集、繁殖、生長提供更加廣闊的棲息場所。

海水清了,魚兒多了,美麗的珊瑚礁又“回家”了,主打“海島遊”“親水遊”的蜈支洲島遊客也漸漸多了起來。

“下一步我們將盡快完善24小時海底監測系統,探索‘網際網路+’科技手段管理‘海洋牧場’。”丁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