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邵佳鴻|童年的紅燈籠

2021-12-27由 風笛文苑 發表于 漁業

掛上紅燈籠是什麼歌

邵佳鴻|童年的紅燈籠

臘八過了,離過年也就近了。不知怎麼的,這些天總記起小時候有關過年的童謠來,什麼“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過年”,“臘月二十七,宰鵝又殺雞“,"正月十五鬧花燈,雪打花燈兆年豐”……。也許是真的感覺老了,越來越懷舊了。真是"夢中每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啊!

童年的生活,已經太遙遠了,許多人許多事都漸漸地如煙散去,化作了一個個多彩朦朧的夢。那夢裡,有離去的親人,有早已破舊的祖屋,有中秋節的月亮,有正月十五的花燈……思念的情緒如此濃烈,如此魂牽夢繞。

邵佳鴻|童年的紅燈籠

對於我們這些六零後來說,過年,那是小時候最大的奢望。過年了,可以穿件不帶補丁的新衣服,可以得到長輩們賞給的壓歲錢,可以買幾掛一百響的小花鞭,可以吃到甜甜的‘槽子糕‘和肉餡餃子……。然而,最讓我們開心快樂的事,莫過於過了大年初五耍燈籠。我們這些小孩子每天晚上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提著形態各異的小燈籠,走街串巷的去"顯擺"了。印象中,東北人過大年,除了貼門神、貼對聯、貼窗花,每家每戶還在院子裡立個高高的木杆子,懸掛上一盞大大的紅燈籠,白雪映著紅燈,白裡透紅。夜幕降臨,在大紅燈籠的映照下,簷前的冰溜子變成了透明的紅瑪瑙,屋頂上的炊煙,飄逸著絳紫色的彩霞……,整個山村美得像童話中的仙境,那才是記憶中年的氛圍,年的味道。

我小時候提的燈籠,大都是紙糊的,有圓形的,有五角星的,更多的是方形的,燈骨架大多是用高粱秸稈或竹篦子捆紮成的,在裡面放上一小截的紅蠟燭,因為蠟頭短,著得快,我們叫它"磕頭了"。還有的乾脆是找來個玻璃罐頭瓶,固定上蠟頭,用麻繩綁個木棍拎著,就成了燈籠了。偶爾也會看見有的燈籠上,畫著年畫一樣的山水、花鳥、魚蟲,那一定會招來孩子們的羨慕嫉妒的。現在市場裡見到的燈籠,都是塑膠或有機玻璃做的,也不用點蠟燭了,雖然精美別緻,但卻沒有了過去那種懸懸的美,那種稚嫩純樸的童趣再也找不到了。

邵佳鴻|童年的紅燈籠

記得是在我六歲的時候,父親帶著我,從黑龍江呼蘭回到遼寧蓋縣奶奶家過年,我得到了一生中第一盞燈籠。那是一盞精巧的鯉魚燈,是宗族中五爺爺送給我的。五爺爺是十里八鄉遠近聞名的民間藝人。老人家面容清癯,一把稀疏的山羊鬍子,高挺的鼻樑上架一副圓圓的眼鏡,看上去就是個老學究。他能寫會畫,能雕會刻,最拿手的就是扎風箏。他扎制的風箏各式各樣的,有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有憨態可掬的豬八戒,還有妖豔嫵媚的白骨精……,尤其是他扎的蜈蚣,有十多米長,飛上天空還會發出嗡嗡的叫聲。五爺爺要是活到現在,一定會成為非遺傳承人。

因為是同族裡的長房長重孫,長輩們都格外稀罕我,五爺爺便親手為我紮了個好看的鯉魚燈。只見他盤腿坐在土炕上,不緊不慢地挑出幾根竹篦子和秸稈,削刮光滑,放在油燈口上烤烤,然後輕輕折動,反覆幾次彎折,漸漸地就變成了一條大鯉魚的輪廓,接著又找來幾根長短不一的秸稈做支架,三下五下用細鐵絲連線綁紮在一起,糊上一層紅紙。再用墨汁在紙上簡單地勾勒出魚鱗紋、魚眼睛,一盞活靈活現的鯉魚燈就遞到了我的手上,那一刻我心裡甭提多美了,圍觀的小叔叔的都看傻了。那天晚上,我提了著它,挨家挨戶去串門,踏著吱嘎吱嘎的雪地,仰著凍得發紫的小臉,好像一個夜裡巡營的小將軍,神氣極了。

邵佳鴻|童年的紅燈籠

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是故鄉過年的高潮章節。城裡人忙著去公園裡賞花燈猜燈謎,鄉下人忙著扭秧歌、踩高蹺,走村過屯討喜錢。小孩子們也有自己的玩法,那就是滾冰和碰燈。

聽老輩人說,正月十五這天,去河堤邊或井臺上,順著光光的冰面滾下去,能驅除一年的晦氣。至於是真是假,我們還小也不懂,可卻從滾冰裡體驗到了無比的快樂和滿足。

最最好玩的是碰燈了。天剛擦黑,孩子們就忍不住開始提著紅紅火火的燈籠,到各家各戶去轉悠,越轉人越多,自動排成一隊隊,於是乎小巷村道上,遠遠望去就能看見一條條火龍在遊動,夜空中迴盪著“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的吆喝聲。孩子們聚攏在一起,大的推小的,胖的撞瘦的,相互推搡著,燈籠碰燈籠,逗哭一個是一個,然後發出陣陣的壞壞的哈哈大笑……那笑聲現在想起來都還覺得好有魔力,好親切啊,只可惜那灑滿趣事的童年再也回不去了。

邵佳鴻|童年的紅燈籠

光陰荏苒,往事如昨,一晃我已經年近花甲了。也不知道故鄉的孩子們現在過年還喜歡耍燈籠嗎?可在我心中不變的依然是那份喜愛紅燈籠的情懷,如一枚燃燒的紅燭,時時在我心頭搖曵。童年記憶中的那盞紅燈籠,始終會在年夜裡高高升起,照亮遊子歸鄉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