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漢族醫藥及西醫藥的傳入

2021-08-25由 小洲姐說生活 發表于 漁業

什麼是西醫學

苗族醫藥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但也不是什麼病都可以治,特別是一些諸如瘧疾、麻風、天花、傷寒等流行病、傳染病,苗醫苗藥大多束手無策,一旦有人患上,往往只有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無望地等著死去。因此,這類病的死亡率極高,在過去是造成苗族人口銳減的重要因素。為對付這些疾病,在與其他民族交往的過程中,苗族也慢慢學習和掌握了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醫學以及西醫治病療傷的技術。

漢族醫藥及西醫藥的傳入

漢醫藥學與苗醫苗藥,實際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都以草醫藥為主,同時輔以一些不用藥的治療。但是,漢醫藥與苗醫藥畢竟屬於不同的民族,二者自然也有明顯的差別。例如漢醫藥藥方一般都是多方,一副藥是多種藥的混合,苗醫藥方則多是單方;漢醫藥使用的草藥,多是幹用,而且多煎服,苗醫藥使用的草藥,多是生用,煎、包、擦、吃都有;在診斷上,漢醫多號脈,苗醫則少見,等等。苗醫與西醫,差別更大,從診斷、治療到藥物,西醫採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這已是眾所周知。

漢族醫藥及西醫藥的傳入

苗族吸收漢醫藥知識,先從內地與漢族交往密切的部分開始。吸收主要是學習不同的方面,比如診斷上的號脈,苗族看著漢族醫生用手指按摩病人的脈搏,以此判斷病人所患病症,自己也就跟著學習,掌握脈搏的快慢與病症的關係,經過多次實踐,也就學會了號脈診斷。於是,苗族醫生看病,也會號號脈,看得的是什麼病。其他如針灸療法等,也是這樣慢慢傳人苗族地區。苗族吸收漢族醫藥知識經驗後,並不意味著對本民族傳統醫藥的放棄。相反,不少苗族醫生積極探索,注意將漢醫藥與苗醫藥結合起來應用於臨床,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大大豐富了苗族的傳統醫藥知識。隨著苗族與漢族交往的不斷增多和交往範圍的不斷擴大,較偏僻地區的苗族,或從漢族那裡,或從已吸收漢醫藥知識的苗族那裡,逐步學習和掌握一些漢族醫藥知識,使漢族醫藥知識在苗族地區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現在,不少苗族醫生,多少都懂得一點漢族醫藥。

漢族醫藥及西醫藥的傳入

西醫傳入苗族地區,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透過漢族傳人,二是透過西方人直接傳人。在我國,由於漢族人口較多,文化也較發達,因此,漢族很早就開始了與西方民族的交往,並在交往的過程中學習和吸收了西方醫學,如使用聽診器、注射器、藥片等。這些方法,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和治療的效率,從而很快在國內特別是城市得到推廣,不少人不學習漢族醫藥而直接學習西醫,按西醫的方法給人們治病療傷。

懂西醫的人多了,慢慢也就將西醫傳到了苗族地區。於是,苗族的醫生,少部分也拿起了聽診器,使用起了注射器等。透過西方人直接傳入西醫,主要是傳教士到苗族地區傳教帶入。利用西方醫藥為苗族群眾治病療傷,是西方傳教士贏得苗族群眾信任,獲得苗族群眾支援的重要方式。為此,不少傳教士都儘量掌握西方醫藥知識,有的甚至直接充當了醫生的角色,一邊向苗族群眾傳教,一邊給苗族群眾治病。例如柏格理本人沒有專門學過醫學,僅憑一些基本的西醫常識,隨身揹著藥箱,在四處傳教的同時為苗族群眾治病。

漢族醫藥及西醫藥的傳入

由於西醫在許多方面具有自己的優勢,柏格理給苗族群眾治病取得了不少好的效果,一些人患的地方性流行病、傳染病被治癒,因而成為苗族群眾所認為的“救星”。柏格理的妻子海孝貞,原在昆明當護士,後隨柏格理一起到昭通為群眾治病療傷,成立了滇東北地區第一家西醫診所。據有關資料記載,柏格理之後到滇東北從事教會工作的外籍人員中,共有16人是醫生或護士,他們多半都是既傳教又治病。特別突出的是,他們還創辦醫院,甚至積極培養苗族醫務人員。

1911年,柏格理等在昭通成立“福滇醫院”,此後規模不斷擴大,並開設有護士技術學校,招收苗族學員學習有關醫護知識,有的還被送到成都、南京接受高等醫學教育,成為前面我們提到的醫學博士,畢業後又回到苗族地區從事醫療和教學工作。透過這種方式,西醫便在苗族地區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透過西醫治癒病傷的苗族群眾不斷增多,苗族中甚至有了一些掌握一定西醫技術的醫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政府的支援幫助下,西醫在苗族地區的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

漢族醫藥及西醫藥的傳入

漢族醫藥和西醫傳入苗族地區,大大豐富了苗族的醫藥知識,改變了苗族單一的治病療傷方法,增加了苗族群眾在治病療傷方面的選擇,同時也就擴大了苗族爭取生命健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