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用關懷的視角,深入剖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誘因

2023-01-09由 萊恩說教育 發表于 漁業

如何矯治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前言

諾丁斯認為關心是成功教育的基石

關懷和被關懷是人類的基本需要

那麼以個體具體情況為基點

用關懷的視角去深入剖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誘因是貼合人性需求的

深入分析探討其行為誘因

不難發現主要與內外部因素有關

一、基於關懷視角的歸因分析

(一)內部因素

本研究中的小明

為什麼在老師告訴他攻擊性行為是不適宜的時

仍保持微笑呢

為什麼常常遭到同伴拒絕

仍不改變攻擊性行為呢

不少研究者都認為

攻擊性行為是一種人類的本能行為

很多時候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宣洩緊張與不滿情緒的消極方式

他們希望藉此行為引起他人關注

1。

生物本能因素

攻擊行為是人的一種本能

一種向外部釋放侵犯效能量的本能

不少學者也贊同

攻擊行動是一種本能反應

這一理論

他們指出幼兒的破壞性行為可能是受探究慾望的驅使

當長時間探索不成功

便失去了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或信心

故而可能會透過攻擊性行為來表示一種強烈的不滿情緒

據此可知

幼兒攻擊性行為或許可歸於生物本能因素

每個人都有發出攻擊性行為的可能

作為一名教育者

不能簡單

地將幼兒攻擊性行為歸因為行為問題

需以關懷者角色尊重每個孩子的生命

2。

個體經驗因素

除了人類的生物本能因素

還有研究表明

幼兒攻擊性行為與其受挫折經歷有關

當幼兒長期不被接納和認可會導致幼兒不自信

不自信產生的挫折感和自卑感會使幼兒以衝動

好鬥作為自卑的代償方式

其行為就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

本研究中的幼兒

由於在班級內攻擊性行為頻發

常常遭受同伴的拒絕與排斥

多拉德的挫折

攻擊理論和勒溫著名的玩具實驗和馬利克的搭積木實驗也證明挫折帶給幼兒的痛苦會引發幼兒更多的破壞行為

由此可知

幼兒挫折感的消極經驗

進一步導致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用關懷的視角,深入剖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誘因

(二)外部因素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

除了個體內部因素

無法避免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

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就十分強調環境與個體的相互作用

幼兒好模仿的特點更是增強了環境的影響作用

透過審視幼兒周圍環境的影響因素

發現空間環境的密集

大量媒體資訊的暴露

關懷關係的缺失與錯位等問題導致了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生

對於處於學習模仿階段的幼兒

教育者尤其需要避免環境中的不良因素

1。

空間環境的密集

國內外許多學者研究發現

幼兒平均空間密度較小時

較易產生消極的社會性行為

就該個案幼兒所在班級的座位位置安排而言

各小組的間距空間較少

而在有限空間裡

幼兒情緒易緊張

較易出現攻擊性行為

由此可知

在幼兒產生一些不適宜行為後

教師需注意審視環境的不利因素

並及時做出調整

2。

大量媒體資訊的暴露

媒體中的暴力資訊渲染與崇尚

男子漢氣概

的社會文化也是誘發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因素

在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

大量資訊暴露在幼兒的生活世界中

未加篩選的

暗含暴力的媒體資訊會讓幼兒習得攻擊性行為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也指出

幼兒攻擊性行為是透過觀察

模仿他人行為而獲得的

由此可見

諸類不適宜的大眾傳媒資訊是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誘因之一

3。

關懷關係的缺失與錯位

關懷是一種關係

成人單向的付出並不能和幼兒建立關懷關係

只有當被關懷者接受關懷者的關心並給予一定反饋

這種反饋又被關懷者認知

這樣關係才算形成

對幼兒而言

重要他人對其關懷是十分重要的

在該個案中

不難發現幼兒尚未與老師建立起一定的關懷關係

如在排練節目過程中

該個案小明全程都認真專注

但老師並沒注意到他

沒給予任何迴應

於是為吸引教師關注

他就選擇了一種主動的破壞性行為

即和小朋友爭奪物品

打小朋友等

用關懷的視角,深入剖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誘因

二、基於關懷視角的預防與應對策略

(一)“關懷實習”:培養關懷意識和能力

諾丁斯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關懷意識和能力的人

幼兒是有能力的學習者

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建構知識

發展能力

在洞悉幼兒攻擊性行為背後的原因後

成人應將事件處理

調解的主動權交給衝突情境中的幼兒

讓幼兒成為主體

成人則退位為輔助者

引導者和支持者

提供幼兒關懷實踐的機會

進而培養其關懷意識和能力

1。

透過榜樣

對話和實踐的方法

解決社會性衝突

在協助幼兒解決社會性衝突過程中

可採取以下方法步驟

首先認可幼兒感受

原來你是這樣想的

”;

再引導幼兒相互體驗對方感受

你打了他

他會怎麼樣呢

讓幼兒自己思考解決辦法

他還在哭

你有什麼辦法讓他不哭呢

引導幼兒為自身的行為負責

在引導幼兒自主解決同伴衝突之後

還需考慮

人際關係修補

”,

請雙方透過合作性活動來修補因攻擊性行為被侵害的同伴關係

用關懷的視角,深入剖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誘因

2。

透過角色扮演法

移情訓練

增加幼兒的關懷

機會

角色扮演法是一種兒童透過扮演助人者

表現親社會行為

和扮演受害者

被攻擊

),

體驗為他人提供幫助帶來的快樂和遭受攻擊後的消極感受

從而增進親社會行為和減少攻擊行為的方法

具體而言

教師可將區域遊戲中的閱讀區

角色遊戲表演區等作為載體

讓幼兒體驗親社會行為

逐步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如在閱讀區裡教師可以陪幼兒一起閱讀

小兔湯姆

系列圖畫書等

藉助繪本

引導幼兒進行角色換位遊戲

將有助於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促進關心型班級氛圍的建立

多數研究認為移情是兒童親社會行為產生的中介因素之一

同時也是重要的親社會行為產生的動機源

教師可透過閱讀繪本

情景劇等方法讓幼兒瞭解到受攻擊幼兒的痛苦

使其清楚個人攻擊性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疼痛

痛苦和不快樂

關於如何進行移情訓練

鄭淑傑提出三方面內容

一是增強兒童的情緒情感確認能力

給兒童辨別人物表情的機會

二是增強兒童採擇他人觀點的能力

如向兒童講述一系列故事並讓兒童回答故事中人物的感覺

三是增加兒童的情感反應能力

組織各種活動並要求兒童體驗各種情緒

與此同時

教師還應教授幼兒協商技巧

用關懷的視角,深入剖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誘因

(二)始於家庭:共建關懷型關係

人是關係性的存在

關懷倫理學指出

教育者須對每個個體的需要予以迴應

建立並且維護關心關係

1。

始於家庭

發揮多方榜樣作用

陳鶴琴曾指出父母的素質和教育能力是保證家庭教育質量的前提條件

若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或教育能力不足

會對幼兒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父母不恰當教養方式與示範與幼兒攻擊性行為有一定聯絡

所以

對幼兒的生命關懷應始於家庭

充分發揮多方榜樣作用

當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時

父母不妨抱住他

給以

愛的力量

”,

疏解孩子情緒

讓其明白父母與孩子之間不是

敵我關係

”。

針對控制力弱

容易興奮的孩子

父母可引導幼兒進行自我控制類的遊戲練習

如寫

玩跳棋

拼圖

同時

家長還應注意遇到熟人熱情

主動地打招呼

以樹立榜樣

家長還應引導幼兒有選擇地接觸媒介資訊

杜絕不利模仿源與體罰

例如

在觀看奧特曼的過程中

家長可儘量呈現奧特曼正義的形象

並恰當解釋和評價電視裡的人物形象

進而強化大眾傳媒的正面影響

減少負面影響

用關懷的視角,深入剖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誘因

2。

發展關心型教師

給予人性整體關懷

第一

樹立樂觀教育信念

創設和諧精神環境

教師應以賞識的心態看孩子

併為幼兒創設和諧的精神環境

在該個案中

不難發現他並非在所有活動中都表現不好

在某些領域會尤其專注

教師要善於捕捉每個孩子的閃光點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

第二

洞悉攻擊行為成因

引導幼兒合理宣洩

一些看似破壞行為的背後往往都隱含著許多動機

有些需加以糾正

有些則需支援

如果幼兒做出不適宜行為是為了引起成人注意

成人則需轉移其注意力

有意忽視諸類不適宜行為

當其出現社會性交往行為時

再給予關注

及時評價其積極行為

並教其具體的

合理的宣洩方式

如教師可引導幼兒在感到難受時

採取

1+3+10

的模式

即首先停下來告訴自己要鎮定

這是

1

其次

慢慢地從腹部深呼吸三次

這是

3

最後

在腦子裡慢慢地數到

10

這是

10

在安靜放鬆的情況之下讓幼兒對該模式進行反覆操練

以此幫助幼兒學會慢慢地深呼吸

掌握在難以自控攻擊行為時的合理宣洩技巧

每個人都需要真正的關心和愛護

它是個體生命成長的內在需求

當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之後

身為教育工作者

切忌主觀臆斷

而應該永遠從關懷出發

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的一切

幫助孩子擁有治癒一生的童年力量

結語

雖然幼兒攻擊性行為具有一定危害性

穩定性和發展性

諸多因素也會誘發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但幼兒攻擊性行為並不是無法預防與應對的

諾丁斯提出的四種教育要素

榜樣

對話

實踐

認可

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