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明明是好心,為什麼最後總是被誤解?

2023-01-09由 心雀驛站 發表于 漁業

好心被誤解怎麼表達

週末放假,小張鬱悶地問朋友:“我說話的方式是不是真的有問題?”

原來,前兩天小張和同事對接客戶需求時,本著減輕負擔的想法對同事說:“以前不是有類似的嗎?你改一下就可以了,不難吧?”

結果沒想到,同事一臉不快:“說得倒是輕鬆,但事情根本沒有你想得那麼簡單好嗎?明明要花很多精力來做,卻被你說的輕飄飄的。”

天知道小張根本沒有這個意思,卻被同事誤會了,他頓時感到很委屈,於是忍不住和朋友大吐苦水。

明明是好心,為什麼最後總是被誤解?

01

職場溝通時,大家是否有過和小張一樣的經歷,

自己分明是好意,但說出的話卻總是容易被誤解

?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呢?

也許是“我以為”的思維模式在作怪

。心理學家羅斯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招來80個大學生當被試,問他們是否願意揹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裡走動。其中,有48名學生表示願意,並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願意背,而剩下的拒絕背牌子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很少的人會樂意背。

可見,

人們在揣摩別人的想法時,很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態度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和自己一樣,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所以,如果我們在溝通時總是習慣性地在“我以為”的基礎之上去解讀別人的想法,那麼誤解就很容易產生。

明明是好心,為什麼最後總是被誤解?

02

那麼在溝通時,可以如何減少誤解與衝突呢?

1、溝通前力求資訊對稱

1、溝通前力求資訊對稱

雙方資訊如果不對稱,那麼面對同一件事情時,理解起來可能就會南轅北轍,也更容易想當然

,認為對方和自己想得一樣,但其實雙方的思維根本不在同一頻道上,交流起來就容易有誤解和衝突。因此在溝通任務之前,我們需要知道哪些事情是彼此的共識區,也就是資訊要對稱。

美國心理學家喬瑟夫和哈里將人際溝通訊息劃分為四個區域,我們可以根據這四個區域來釐清雙方掌握的資訊。

明明是好心,為什麼最後總是被誤解?

開放區

: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資訊,例如公司的基本資訊。

盲目區

: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資訊,如其他部門的工作流程與內容。

隱藏區

:自己知道、別人可能不知道的事情,如自己工作需要用到哪些專業工具。

未知區

: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事情。

釐清資訊區域的時候,切忌想當然地認為某些事情是常識,別人一定會知道,我們需要不斷地反覆確認彼此的開放區,當大家共同的開放區越多,工作溝通時就越便利,也越不易產生誤會

2、練習共情式溝通

2、練習共情式溝通

2、練習共情式溝通

和別人交流時,

2、練習共情式溝通

,誤解也會就此產生,就像小張和他的同事一樣。有大量的研究證實,共情式溝通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誤解,怎麼做呢?

明明是好心,為什麼最後總是被誤解?

如果共情不到位,那麼我們表達出來的關心,在別人看來或感受到的可能就是“入侵”

,真實地反映對方的話,聆聽對方的想法,遇到含糊不清的地方及時澄清,而不是自己添油加醋或暗自揣測。

(1)傾聽的時候,切忌預設別人的想法或立場,試著把自己當成一面鏡子

,例如“你應該……”“這不是很簡單嗎?”“你怎麼老是……”等等,這型別的語言可能會觸發別人的情緒抵抗,讓人不自覺地想要反擊。換一種以“我……”為開頭的話術,能夠顯得更溫和。

(2)儘量避免使用具有攻擊性或質問性的態度去交流

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作“透明度錯覺”,它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自己的個人心理狀態被他人知曉的程度,也就是說,

3、不含敵意地說出被誤解的感受

明明是好心,為什麼最後總是被誤解?

因此和別人溝通時,我們不僅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把資訊表達清楚了、傳遞到位了,別人也應該明白了,但其實並沒有

,多問一句“我表達清楚了嗎?”“我的意思是……”誤解就能有所減少。

而且被誤解時,請及時向對方澄清,不要因為擔心“小題大做”而隱忍委屈。學會

需要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建議,還需要注意多跟對方確認ta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所言

,在接下來的工作交往中我們才不會消極地抵抗。

明明是好心,為什麼最後總是被誤解?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一切煩惱都來源於人際關係。掌握高情商的溝通技巧,我們話語裡的好意才不會被誤解,我們的職場人際關係才會更和諧。

“我是心雀,面向個人專業的一站式心理服務平臺。歡迎關注我們,我們會繼續分享更多心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