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為長江留住更多“微笑天使”:把江豚當成自家孩子養

2023-01-04由 北青網 發表于 漁業

辦公室養點什麼魚好看

大皖新聞訊 凌晨5點起床,每天投餵四輪,江豚飼養員張八斤17年來風雨無阻,以至於江豚聽到他的腳步聲便會歡快地游過來。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隨著長江大保護戰略的穩步推進,遷地保護的江豚數量已經增長到 11頭。日前,記者來到這個位於銅陵市大通鎮和悅洲與鐵板洲之間夾江上的保護區,探尋長江標誌性物種江豚遷地保護之道。

飼養員

把江豚當成自家孩子養

11月25日清晨6點,天剛矇矇亮,記者便乘渡輪橫渡長江,前往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希望趕上當天江豚的第一輪餵食。

“我5點鐘就起來了,先把魚處理一下。”早上6點多,江邊太陽初升,江豚飼養員張八斤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記者跟隨他來到保護區的餌料室,看到剛送來的新鮮江魚正在浸泡消毒,待時間一到就裝桶拿去投餵江豚。江豚每天投餵四輪,早上 6 點到 7 點之間是第一輪,其他三輪分別安排在上午10點、下午2點與4點。

為長江留住更多“微笑天使”:把江豚當成自家孩子養

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飼養員張師傅投餵江豚。

“它們已經在等我了。”在夾江半自然水域裡,生活著11頭江豚。聽到張師傅的腳步聲由遠及近,這群圓滾滾的江豚迅速向餵食臺聚集,翻滾嬉鬧,不時躍出水面噴水換氣。

“11頭都來了,這頭是去年剛生的小豚,那頭是最老的,有 20 多歲了。”站在 4 米高的餵食臺上,張師傅對江豚如數家珍。在記者眼裡,這些江豚長得都一樣。但張師傅掃一眼就知道江豚的數量,並根據面板的紋理、個頭的大小等特徵區分它們,透過觀察吃食狀態判斷它們的身體狀況。

初冬氣溫適宜,江豚的狀態都不錯。22斤小魚20分鐘左右全部喂完,張師傅也心情大好。他把空桶在欄杆上敲了三下,江豚彷彿心領神會四散而去。張師傅收拾了一下,準備去和悅洲上的家裡做早飯吃,然後進行上午的第二輪投餵。

過去17年,張師傅不論颳風下雨,幾乎一天不落地照料著保護區的江豚。每年冬天,他的臉都會因為長時間暴露在低溫環境中被凍傷。

“(這個工作)離不開人,喂時間長了也有感情了,就把它們當成自家小孩子,做不好心裡就有個疙瘩。”他說。

沿著江邊回家,不時可見江豚露頭。張師傅告訴記者,它們可能在捕食。除了每天定時投餵,保護區每年還會投放2萬多斤魚苗。這麼做的目的是保持江豚的野性,希望它們有一天可以真正回到野生環境中生存。

管理者

讓保護區成為江豚樂園

除了飼養員張師傅,保護區還有一群科研和管理工作者奮戰在江豚守護工作一線。上午8點左右,隨著另一艘渡輪靠岸,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室主任張西斌和同事也來到保護區,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靠岸後,他們首先對夾江沿線進行巡護,檢視江面上是否有漂浮物,防止江豚誤吞或者被纏繞。一圈走下來,往往要花費1個多小時。到了投餵時間,他們又馬不停蹄地趕到現場,觀測水溫水質,瞭解江豚的健康狀況。

記者注意到,張西斌辦公室裡有一本厚厚的和悅洲基地當值記錄本。每天,值班人員都要記錄下江豚行為情況、水質監測情況以及餌料魚投餵等資訊,形成檔案。

“葉綠素高了,水體就會產生富營養化,不利於江豚的生長。”監測中一旦發現水質異常,保護區就會根據情況投放一些水質改良劑。

科研室的專家們最擔心的是江豚生病,所以他們透過科學監測,多舉措做好預防工作——在水質監測、餌料魚消毒、江豚投餵方面下功夫,及時診斷江豚是否有面板或消化道問題並進行早期干預,讓保護區成為“微笑天使”的樂園。

江豚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屬瀕危物種,目前長江流域野生江豚僅有千餘頭。2001 年,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長江銅陵段活捕4頭江豚,置於夾江半自然水域飼養繁殖,構建起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繁殖種群。這些年,保護區已成功繁育7頭江豚,遷地保護的江豚數量達到11頭。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殷文格告訴記者,多年來,特別是《長江保護法》實施以來,保護區加強就地保護,探索遷地保護,努力提高江豚存活率,致力打造國家級示範保護區,

“未來十年,希望透過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基地人工管護條件下的江豚自然繁殖,讓保護區的江豚達到30頭左右。”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張楠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