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孩子打碎碗三流父母暴跳如雷,二流父母收拾殘局,一流父母這樣做

2023-01-04由 小雨聊育兒 發表于 漁業

安乃近十五歲孩子吃多少

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隻“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脯,那麼,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設想一下,如果你推開門,發現孩子正好摔碎一個碗,地上一片狼藉,你會作何反應?

可能很少有父母會淡定。

最近網上看到一段影片,其中父親的處置方式令人敬佩又暖心。

影片中這個大約四五歲的小男孩拿香蕉時,不小心打碎了媽媽最愛的碗,爸爸見狀,採取了一系列教科書式的教育引導:

他先耐心地詢問兒子事情經過,初步“瞭解事件情況”;

確認孩子沒有受傷後,他說這是個“小意外”,不斷“安撫孩子情緒”;

接著,給兒子示範如何清理碎片,引導孩子做出“補救措施”;

而後沒有掩飾、真實地告訴兒子,這是媽媽的一個心愛的物品,對她而言很重要,所以他們需要彌補和表示歉意,並給媽媽買了一個禮物,做“教養和情商教育”。

孩子打碎碗三流父母暴跳如雷,二流父母收拾殘局,一流父母這樣做

每一個環節,這位父親都維持著穩定的情緒和十足的耐心,沒有一絲抱怨和不滿。

小男孩也在寬大而充滿智慧的父親引導下,真誠地向媽媽道歉,全程沒有恐慌和逃避。

波蘭作家顯克維支說:

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隻“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脯,那麼,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個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往往詮釋著深刻的教育真理。

生活中面對不小心“犯錯”的孩子,很多父母會反應激烈,甚至忍不住衝孩子惡語相向,面目猙獰。

殊不知,父母此刻的狀態,正決定著孩子面對錯誤的心態。

01

父母越批評,孩子越糟糕

大學時有個室友,她講述了自己第一次煮泡麵的經歷。

上小學時的她很樂於嘗試,面對好不容易向媽媽爭取來的煮麵機會,她內心又激動又緊張。

看著咕嘟咕嘟冒著熱氣的飯鍋,她一時慌亂不止,倉促地扯開包裝袋,將麵餅和調料包一股腦全扔進了鍋裡。

媽媽站在一旁,一臉嫌棄地說:“你這個笨手笨腳的樣子,走開!”,媽媽用筷子快速夾出了調料袋,並喝止室友不要靠近。

“再讓我試試吧!”室友向媽媽乞求,接著拿起一顆雞蛋,想要打到面裡。

可是水汽直冒太燙手了,室友拿雞蛋的手舉得老高,差點掉到鍋外。

這一幕逃不過媽媽的眼睛,她又開始罵人:

“真夠笨的,天天就知道給我添亂,看看弄得這灶臺上亂七八糟的,以後別再來了!”

室友默默地低頭走開,再也沒有靠近鍋臺。

那次的經歷,讓她默認了自己是個笨手笨腳的人,是一個總是給別人添麻煩的人,也是個什麼都做不好的人。

哪怕已然成年,她仍舊對煮麵這件事耿耿於懷,現在也不願意下廚。

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說:

“沒有犯錯的孩子,只有行為不適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做出各類不恰當或者不符合成人標準的行為,比如,摔碎一個碗,打翻一個水杯,煮壞一鍋飯,做錯一道題……

如果父母越是批評、指責、挑剔,孩子從這段經歷中得到的經驗就是失敗、逃避和拒絕。

這對孩子而言,這個錯誤非但不是寶貴的成長階梯,反而會成為一段痛苦的回憶,並可能成為自卑、膽怯、懶惰的根源。

02

孩子需要愛,特別是他不值得愛的時候

除了能力不足會讓孩子出現無心之失,有時候孩子“犯錯”卻是蓄謀已久。

而這些時候,父母僅僅有寬容的心還不夠,還要有雙犀利的眼去發掘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意圖。

電視劇《第二次擁抱》中,女孩文昊在書店“偷”了一本漫畫書。

被店長髮現後嚴厲批評,還揪住她給父母打電話。

恰巧方原路過此處,以小姨身份“救”下了文昊。

孩子打碎碗三流父母暴跳如雷,二流父母收拾殘局,一流父母這樣做

咖啡廳裡,方原沒有用“小偷”這個標籤批評文昊,而是細細詢問了緣由。

原來,文昊一直喜歡畫漫畫,但是父親言辭堅決不肯給她買漫畫書,按捺不住內心的熱望,文昊還是跨出了錯誤的一步。

毋庸置疑的是,孩子這麼做一定是錯誤的,需要制止和糾正,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她之所以這麼做,又實屬無計可施後的無奈之舉。

所以,

讀懂孩子行為的背後需求後,才能真正判斷出“錯誤”的方向,去真正理解孩子,去與之共情。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經指出:

“孩子的不當行為通常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個錯誤目標。即尋求關注、權力之爭、進行報復、自暴自棄。”

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孩文昊,其實是在跟父母進行權利之爭,父母雖然不允許她買書,但是她仍舊按捺不住內心的渴望,迫切需要買那本漫畫書。

還有些孩子的行為,看似“無理取鬧”,實則背後都關乎內心的掙扎。

比如,孩子會在父母很忙碌時不合時宜地打擾、做出怪異舉動、甚至透過發脾氣、哭泣等方式,

他們其實是要藉此來尋求關注和情感迴應。

所以,即便我們發現孩子不夠可愛,總是給我們添亂,令我們抓狂難以遏制地憤怒時,不是因為他們不懂事,而是因為孩子內心正在渴望歸屬感和父母的愛去填滿。

03

面對犯錯的孩子,智慧的父母都這樣做

曾經看過“天才少年”曹原的故事,備受啟發。

小時候的他,破壞能力超強,為了完成一項化學實驗,居然拿走了媽媽的銀手鐲當實驗原料。

家裡的各種電器,也動不動就被他拆開組裝,連學校的投影儀也沒能避免。

可是父母卻並沒有因此責怪他,反而發現了他的潛力,鼓勵他鑽研。

孩子打碎碗三流父母暴跳如雷,二流父母收拾殘局,一流父母這樣做

最終,這個“愛闖禍”的男孩不負眾望,在僅14歲時就以699高分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一個“天才少年”橫空出世。

此後,他一路開掛,成就節節高攀,16歲赴美留學,18歲攻讀博士,22歲在頂級期刊上多次發表研究論文。

一個孩子總是“犯錯”並不可怕,關鍵是父母能否幫助孩子從中汲取經驗,把“錯誤”變成孩子成長的火花。

羅曼·羅蘭說:

“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

面對孩子犯錯,與其衝他們發脾氣講道理,父母更應該看到錯誤對孩子成長的意義,給孩子時間成長。

對此,父母先要管理好自身,不妨從下面三件事入手。

1)情緒自控,理性對待

主持人黃菡曾經回憶,女兒不小心打碎了自己的保溫杯,她氣得動手打了女兒一巴掌。

這唯一一次打孩子和一時的情緒失控,令她後悔不迭。

孩子遠比一個保溫杯重要多了,失控的父母非常容易迷失。

其實,情緒失控和自控,藏在父母一念間。

真正決定父母成為情緒俘虜還是情緒管理者的關鍵,是父母的自我覺醒和意志。

當我們有了情緒自控的自覺,並適當地使用改變對孩子行為的認知、轉移注意力等方法時,情緒完全可以由自我掌控。

只有父母先做到情緒的穩定,才能給孩子更好的引導和教育。

2)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一位媽媽說,有一回她給女兒洗校服,發現口袋裡黑乎乎的,自己特別生氣。

但是她沒有立即發作,而是問女兒怎麼回事,聽完後她瞬間淚流滿面。

原來女兒學校發了巧克力,她自己沒捨得吃,便裝進口袋裡拿回家想要給媽媽品嚐。

媽媽說,那個險些讓自己崩潰的髒衣服,竟然藏著深深的愛。

孩子的“錯誤”,有時候是父母賦予的定義,或許是給自己增添了麻煩,或許是讓自己不開心。

而給孩子去訴說的機會,傾聽孩子錯誤背後的原因,才會抽絲剝繭真正看見孩子內心的想法,而這也是一種對孩子的尊重,是實現親子心靈溝通的橋樑。

3)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無論孩子摔碎一個碗,還是打翻一杯牛奶,這都不是嚴重的錯誤,重要的是,讓孩子從中學會如何去挽救和承擔責任,將犯錯真正變成成長契機:

父母去責怪、打罵孩子,便滋生了他們的自卑和拘謹;

父母去包攬、替代孩子,便導致了他們的漠視和自私;

而父母去示範和教導,讓孩子試著自己去承擔,才能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和麵對錯誤的勇氣。

04

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說:

“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

當孩子犯錯之時,抬頭遇見一雙溫柔的眼睛,還是一雙凌厲的眼睛,決定著他內心的溫度和看待世界的態度。

給孩子溫暖的迴應,他們會感受到愛意,胸懷力量,向陽而生。

因為,只有孩子感覺更好,才會真正變得更好。

願我們都能賦予孩子愛的暖流,讓他們在這裡,逐漸成長為一個善良、有擔當、自我悅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