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安靜嫻 | 中國製藥工業企業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3-01-03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漁業

頭孢他定是非限制的嗎

簡介

安靜嫻(1929-2015) 山東煙臺人,女,化學制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成功開發了頭孢噻肟鈉、頭孢三嗪、頭孢他啶、頭孢氨苄等藥物,填補了國內企業頭孢類抗生素的生產空白。

安靜嫻 | 中國製藥工業企業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安靜嫻身上濃濃的書卷味,與其家學淵源有關。

1929年的大連,位於寺兒溝有一安姓大戶人家,2月12日是農曆正月初三,喜慶之餘,安家當時的當家人安式文有些著急,他的夫人正在分娩,等待中,一個小女孩出生了,兜兒成了小女孩的小名。

起初父母給女兒取名叫安馥芳,是希望這個女孩的人生永遠像花兒一樣馥郁芬芳。

安家家境殷實,又因為家族中出了很多太學生、貢生,整個家族對教育很是重視,開明的父親還給兜兒請了家庭教師,安靜嫻這個名字,就是她的啟蒙老師給改的。

安靜嫻所處年代,女孩子能從小學一直上到大學並非易事,安靜嫻雖然完整而系統地接受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業教育,其過程卻艱辛無比。

和師承梁思成、一生致力田野考古的哥哥不同,安靜嫻從小痴迷數理化,這也讓她在剛剛有懵懂志向時,將自己未來職業指向醫生。

做醫生的念頭,伴隨她升入高中,用安靜嫻自己的話說,“我最早的時候是想學醫的,等我到高中時候,還是在為學醫作準備”。

高中二年級,一次偶然外出買藥看見的事情,讓安靜嫻重新考慮自己的專業選擇。

安靜嫻的高中是在北京上的,當時北京還沒有解放。一天,她去西單附近大藥房買藥,結果看見所陳列的藥都是進口藥。不僅如此,即便對家境殷實的安靜嫻來說,藥價也十分昂貴,更別提普通百姓了。

其他藥房是否也如此?帶著這個疑問,閒暇時間她又特意去了北京幾家大藥房,“國產的很少見到,幾乎都是進口的。”

藥房所見給安靜嫻的感受很不好,她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成為醫生以後,給病人看病開出藥方,但藥是國外進口的,老百姓吃不起,怎麼辦?

是否還堅持學醫,讓她很是糾結。

安靜嫻所處環境讓她可以接觸到很多有學識、有見地的人,用現在的話講,她決定先在自己圈子裡探究探究。

一番下來,她發現無論是自己相熟的,還是朋友的朋友,圈中當時有為數不少的醫生,卻沒有一個是搞藥的。

她得出了一個結論,沒有國產的藥,即使知道病因也沒辦法醫治,很多中國老百姓將因看不起病而等死。

這個結論,讓安靜嫻作了一個決定,“我放棄了當醫生的初衷,立志學藥,並決定報考北京大學”。

1947年9月,安靜嫻如願考取了北京大學藥學系,中國從此少了一名醫生,卻出了一位藥品研發的大家。

5年之後,23歲的安靜嫻進入東北製藥總廠,“當時這裡是中國製藥的旗幟”,那一年是1952年。

從那一年開始,東藥廠區到職工宿舍的兩點一線間,一個清麗的女子永遠在相同時間出現在人們視線裡;日落日出間,廠區在變大,女子頭上的青絲,由墨色到灰白直至滿頭銀髮,她依舊在相同時間出現在職工宿舍到東藥廠區的路上,她就是安靜嫻。

23歲進入東藥,79歲停止工作,安靜嫻一生未曾離開工廠和生產線。

56個春秋,她身邊景象不斷變化,心中夢想依舊燦爛。與夢想相隨的是,從最初磺胺嘧啶新工藝路線,到抗瘧新藥腦瘧佳的研發成功;從頭孢菌素系列產品到全合成黃連素及新藥長春西汀,不斷填補著國內空白,她的一生,樂在藥中。

中國頭孢第一人

在東北製藥,“安靜嫻”這個名字被幾代人知曉,可人們都習慣地稱呼她“安工”,一直如此傳承。從領導到普通職工,從她的學生到科研團隊,“安工”,一聲呼喚,飽含了尊敬,也帶著不同的崇拜。

進入製藥企業偏離了安靜嫻自己最初的職業規劃,“我挺想去科研單位的,去做純科研研究”。

因為這個想法,安靜嫻想在實習結束後便離開。多年後安靜嫻提及這段插曲笑道,“起碼有半年,我還老在那想,要是有機會我想走了。”

“工廠裡整年到頭就生產幾個品種,同樣品種轉來轉去,我覺得沒意思。”安靜嫻不願留下的原因並不複雜。

一個工人由於生產線發生爆炸而意外死亡,讓安靜嫻留在東藥。

安靜嫻永遠忘不了那個年輕人,儘管她還不是很熟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缺醫少藥。東藥生產的藥品中有一個化學名叫磺胺嘧啶的產品,是當時治療一般感染的廣譜抗菌藥,也是腦炎的首選藥,供不應求。

生產線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已經算是很先進了,但因技術所限,當時的工藝路線反應週期長、原料消耗多、汙染嚴重,技術本身存在安全隱患,動不動就爆了。車間的一個工人因為崗位爆炸意外死亡,這件事對安靜嫻觸動很大。

安靜嫻覺得自己所學是可以解決一些問題的,比如老舊的生產路線是可以改進的,以此改善工人的工作環境。

這個想法不僅讓安靜嫻留了下來,磺胺嘧啶合成新路線的研發也成了她的第一個研發成果。

安靜嫻把發現磺胺嘧啶新路線形容為“後面有個東西追著似的,非得讓你快點走不可。這個過程當然辛苦,可辛苦之餘也有樂趣。就是解決完一個困難,大夥還沒高興完呢,第二個困難又來了,再想辦法解決。我就覺得又緊張還又挺高興的”。

可以想見,過程絕非安靜嫻輕描淡寫般簡單,僅摸索安全條件反應一項,安靜嫻在試驗中,經歷了幾次爆炸,她自己都記不清了。

無數實驗之後,安靜嫻率先在國內研究合成磺胺嘧啶工藝新路線,工人生產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那一年她剛過而立之年。

製藥研發註定與危險相伴,無數次的試驗,眾多化學試劑,成分稍有差池就會爆炸;眾多的化學成分中有一些是含有毒性的,每天浸染其中,又有中毒危險。患者所看到的是顏色各異的藥片、膠囊,跟隨在這一粒小藥片背後研發者的艱辛,鮮有人知。

安靜嫻研發的藥救人無數,既有平頭百姓,也有達官顯貴。

“谷於黃,病倒床,悶頭擺子似虎狼”,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西南地區老百姓對瘧疾的形容。

有關瘧疾兇險,曾經參加過安靜嫻科研專案的陳明山講述了一個故事,大概在1977年,我國時任駐喀麥隆大使陪同喀麥隆總統訪華,得了惡性瘧疾,發高燒,尿都是黑色的了,給他用氯喹,沒有效果。

窮盡辦法之後,有人突然提到瀋陽東北製藥總廠的安靜嫻不是研發了一種抗瘧新藥“腦瘧佳”嗎,是否可以一試?

有關部門批准後,給大使服用了腦瘧佳,當天燒就退了,連服3天后大使痊癒。

大使痊癒了,但在這個藥的研發過程中安靜嫻和其他科研成員,是透過親自試藥,得出藥品的安全性的。

安靜嫻 | 中國製藥工業企業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1982年,在東北製藥總廠原三車間,安靜嫻(右一)到頭孢噻肟放大實驗現場參加放大實驗

腦瘧佳研發是國家“523”專案的一個成果,是當時一個軍工專案,安靜嫻是專案負責人。

當時治療瘧疾首選藥,是美國“氯喹”,但許多地區瘧原蟲對常用抗瘧藥喹寧和氯喹產生抗藥性,尋找新結構型別的抗瘧藥的任務落在安靜嫻身上。

她遇到的首要問題是如何透過大量的定向合成和廣篩找出有抑制作用的物質。無數次反覆之後,安靜嫻從5800多個化合物中找出了顯示良好抗瘧效果的新藥“腦瘧佳”。

欣喜好像僅在一瞬間,合成時用量多少合適,“做毒性試驗的時候,是在醫生指導下做的,安靜嫻帶頭,我們都試服300毫克,根據我們的體重,300毫克是安全的。但當時確實是冒著風險。”陳明山對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

陳明山說,“為防意外,安靜嫻和同事們住在醫院,服藥前、後都要做身體檢查的,後來出現點小毛病,個別人眼睛看東西的時候有點變化,別的沒有什麼反應,還不錯,大家都覺得,還算挺安全通過了。”

在陳明山看來,專案組成員之所以敢試藥,是因為對安靜嫻的信任,“她工作非常嚴謹,試服怎麼做交代得非常細緻,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做了應急預案,大家雖然擔著風險,但心裡多少都有點底。她把這個隊伍組織得非常好”。

以身試險中,安靜嫻摸清了化合物的毒性,最終確定了易控制、安全的合成方法,成功地拿到成品“腦瘧佳”,在當時它被人們稱為“中國的抗瘧王牌”。

完成腦瘧佳研發的時候,安靜嫻已過不惑之年。藥品研發的艱辛,不必贅言。但在安靜嫻的眼裡製藥有著他人無法想象的樂趣。樂趣中,中國藥品研發史上一個里程牌式的品種出現了,它就是頭孢菌素系列產品。

一般情況下,藥品都會有一個化學學名,但對老百姓來說藥品化學名是很艱澀難懂的。不過也有例外,這就是頭孢,老百姓對這兩個字很熟悉。

百姓熟知,一方面源於它是廣譜抗菌藥物,用途廣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頭孢第三代是我們自己研發的,填補了國際與國內的空白,給百姓帶來了很大的用藥便利。

填補空白的人,就是被譽為“中國頭孢第一人”的安靜嫻。

今天我們看見的一粒小藥片、一粒小膠囊、一支針劑,融入了安靜嫻多少心血也許只有當事者才最清楚,我們所知的是,開始頭孢菌素系列產品研發時,安靜嫻已是半百之人了。頭孢系列產品中的第一個品種,從論證到向生產過渡歷時4年。隨後其他4個產品的研發以及對已成型產品的不斷改進,貫穿了安靜嫻整個甲子歲月。

頭孢系列研發當時分歧很大,主流意見是即使我們自己搞替代進口產品,也要從第一代搞起,可以借鑑。當時國外頭孢菌素已經上市十多年了,經歷了第一代、第二代。

安靜嫻不同意,“我們不搞一代,也不搞二代,直接搞三代,這樣的話我們搞起來就跟上世界的步伐了。”

參與過當時工作的李紹新說:“第三代特點就是比一代、二代的抗菌譜更廣了,抗菌活性也高了,另外就是一代、二代用了以後有耐藥性,第三代比較少耐藥。”

翻閱當時研發記錄,裡面太多化學分子式、實驗資料,對外行人來說猶如天書,在這些天書中,頭孢系列產品一個個問世,“頭孢產品的研製成功,在國內均屬首創,頭孢產品部分替代了進口頭孢藥品,促進了我國醫藥工業發展,提高了我國臨床用藥水平……”這段直白的語言概況了它的作用和價值。

“頭孢產品可以說為人類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在陳明山看來安靜嫻研發頭孢系列的貢獻不僅限於填補了空白,還救活了困境中的製藥企業,“一些藥廠就靠這個起死回生。”

1997年,安靜嫻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中國化學制藥企業唯一女院士,那一年她68歲,年近古稀。

極簡生活

這是一本質地古樸的相簿,裡面是安靜嫻各個時期的照片。

4歲的安靜嫻依偎在哥哥身邊微笑著,齊耳短髮,很是可愛;15歲的安靜嫻和父母、哥哥於自家大屋前的合影中,她還是齊耳短髮,只是戴上了厚厚的眼鏡;17歲的安靜嫻和同窗被鏡頭定格在北大紅樓前,她依舊短髮、眼鏡示人……

短髮與眼鏡,這樣的形象成了安靜嫻的固定標誌,“我就沒見她換過髮型,永遠是齊耳短髮,永遠是那身款式不變的衣服,鼻樑上永遠掛著那副厚厚的老式眼鏡,身上透露著老知識分子的濃濃氣息,”這是東藥黨委工作部部長史豔玲眼裡安靜嫻的形象。

她拮据?當然不,她有著高工工資,雖然她從不領每月13000元的院士補貼;她不通時尚?家中開過綢緞莊,想必她對衣料的考究不會陌生。

有人說她是不懂生活之人,並有例為證,一根胡蘿蔔、兩塊白菜片、一小撮豆芽和大米、油鹽混在一起蒸熟。胡蘿蔔是整根的,白菜是整塊的。安靜嫻說這樣的一勺燴優點很多。胡蘿蔔有多種維生素,白菜含有大量纖維,豆芽是高蛋白,大米是澱粉、碳水化合物……做這種飯,既省時間又保證營養,一舉兩得。

這位不懂生活的人,精通五門外語,在她滿是專業書籍的房間,那本法文的《紅與黑》就在她的枕邊;這位不懂生活的人,緩解助手緊張情緒的方法是為大家隨手勾勒出漫畫;這位不懂生活的人,79歲離開自己崗位時,沒帶走一個證書、一個獎狀、一頁手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越矩。”

這句話意為,人在小時候就應該立下自己的目標,衝著這個目標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安靜嫻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安靜嫻晚年因身體原因少與人交流,“安工”,每當有人這樣輕喚,她眼裡瞬間光亮,意味深長。

人生天地之間,“俯仰一世”,安靜嫻一生樂在藥中,除了天性的善良,很大程度上在於她在科研與產品轉換中找到了平衡,在幫助別人中找到了生活的姿態和做人的樂趣。

原標題:《安靜嫻 | 中國製藥工業企業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