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中藥古今研究:蠶豆

2022-12-04由 神農追隨者 發表于 漁業

中藥裡面叫豆什麼的有哪些

中藥古今研究:蠶豆

蠶豆:藥物來源為豆科植物

蠶豆

。(《中藥大辭典》)

一、典籍摘要

1.《全國中草藥彙編》:

“豆:健脾利溼。主治腳氣水腫。”

“蠶豆花:甘,涼。涼血止血,止帶降壓。主治咯血,吐血,便血,白帶,高血壓病。”

“豆莢:斂瘡。主治天皰瘡,膿皰瘡,燒燙傷。外用炒炭研末,用麻油調敷患處。”

“梗:止血止瀉。主治各種內出血,腹瀉。”

“葉:解毒。主治蛇咬傷。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2.

《中藥大辭典》:

“蠶豆甘,平。入脾、胃經。健脾,利溼。治膈食,水腫。”

“蠶豆花甘,平。涼血,止血。治咳血,鼻衄,血痢,帶下,高血壓病。”

“蠶豆莖止血、止瀉。治各種內出血,水瀉,燙傷。蠶豆殼利尿滲溼。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天泡瘡,黃水瘡。

“蠶豆葉治肺結核咯血,消化道出血,外傷出血,臁瘡。”

“蠶豆莢殼治咯血,鼻衄,尿血,消化道出血,手術野出血,天泡瘡,燙傷。”

3.《四川中藥志》:

“蠶豆葉治風丹。”

4.《國藥的

藥理學

:“蠶豆殼炒焦用為茶劑,有促進消化、健胃、止渴之效。”

5.《湖南藥物志》

:“蠶豆健脾,止血,利尿。”

6.《本草綱目》

:“蠶豆甘、微辛、平、無毒。快胃,和臟腑。”

7.《本草從新》

:“蠶豆甘澀溫。補中益氣,澀精實腸。”

8.《本草撮要》

:“蠶豆味甘澀溫。入手足太陰陽明經。功專補中益氣,澀精實腸。”

9.《本草分經》

:“蠶豆甘澀溫,補中益氣,澀精實腸。”

10.《滇南本草》

:“蠶豆味甘,性溫。開胃健脾,強精益智,多服則下氣,眼熱。”

11.《食物療法》

:“蠶豆性味甘、平,益脾快胃,有通便消腫作用。用治小便不利、腎臟水腫等。”

“蠶豆皮性澀味甘,可利溼化滯,收斂醫瘡,並有逐風邪作用。”

“蠶豆花性味甘平,具有收斂作用,止出血、白帶、咳嗽,並有收斂浮陽作用,用於頭暈目眩的高血壓症。”

“蠶豆莢即蠶豆黑殼,有利尿、止血作用。”

“蠶豆葉味苦、微甘,性溫,為止血劑,治一切出血。”

“蠶豆莖即蠶豆梗,有止血、止瀉作用,治各種內出血、水瀉及燙傷。”

14.《藥性切用》

:“蠶豆甘澀性溫,補益中氣,澀腸實脾;能已久瀉。”

15.《飲食須知》

:“蠶豆味甘微辛,性平。多食滯氣成積,發脹作痛。”

16.《中醫飲食營養學》

:“蠶豆甘,平。入脾、胃經。健脾利溼。”

17.《現代實用中藥》

:“蠶豆花治吐血,咯血。”

“蠶豆殼治水腫,腳氣,小便不通。”

“蠶豆葉為止血劑,治一切出血。”

“蠶豆莢殼治一切出血。”

中藥古今研究:蠶豆

18.《蘇州本產藥材》

:“蠶豆花甘,平。涼血,和胃。”

19.《安徽藥材》

:“蠶豆花治鼻出血。”

20.《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蠶豆花治咳嗽,止白帶。“蠶豆莖止水瀉。外用治燙傷。”

21.《上海常用中草藥》

:“蠶豆花甘微辛,平。止血,止帶,降血壓。治各種內出血,白帶,高血壓病。”

22.《中華本草》

:“蠶豆花味甘;澀;性平。歸肝;脾經涼血止血;止帶;降平。主勞傷吐血;咳嗽咯血;崩漏帶下;高血壓病。”

“蠶豆莖味苦;性溫歸脾;大腸經止血;止瀉;解毒斂瘡。主各種內出血;水瀉;燙傷。”

“蠶豆殼味甘;淡;性平歸腎;胃經利尿滲溼止血;解毒。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吐血;胎漏;下血;天泡瘡;黃水瘡;瘰癧。”

“蠶豆葉味苦;微甘;性溫歸肺;心;脾經止血;解毒。主咯血;吐血;外傷出血;臁瘡。”

“蠶豆莢殼味苦;澀;性平歸心;肝經。止血;斂瘡。主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手術出血;燒燙傷;天泡瘡。”

23.《本草求原》

:“蠶豆殼煅灰治天泡瘡。”

二、現代研究

1.成分:

豆莢含β-[3-(β-D-吡喃葡萄糖氧基)-4-羥苯基]-L-丙氨酸,D-甘油酸,多巴。

葉含山柰酚-3-葡萄糖甙-7-鼠李糖甙、D-甘油酸、5-甲醯四氫葉酸、葉綠醌、遊離氨基酸,其中以天門冬氨酸較多,並含豐富的多巴。

莖含山柰酚、對羥基苯甲酸、延胡索酸、白樺脂、D-甘油酸等。

花含少量D-甘油酸;花萼中含葉綠醌。

種子含巢菜鹼甙0。5%,蛋白質28。1~28。9%,及磷脂、膽鹼、哌啶酸-2,尚含植物凝集素。

2.藥理:

豆莢所含甘油酸,對兔皮下注射有利尿作用。巢菜鹼甙是6-磷酸葡萄糖的競爭性抑制物,為引起蠶豆黃病發作的原因之一。

極少數人(男小孩較多)在食入蠶豆或吸入其花粉後,可發生急性溶血性貧血(名蠶豆黃病 ),症狀有血色素尿、休克、乏力、眩暈、胃腸紊亂及尿膽素的排洩增加;更重者有蒼白、黃疸、嘔吐、腰痛、衰弱。一般吃生蠶豆後5-24小時後即發生,但有時食炒熟的也可發生。

中藥古今研究:蠶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