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之所以你是你,是因為你不知道你是怎麼來的!

2022-11-29由 大明心福 發表于 漁業

孤雌生殖的後代都是雌的嗎?

之所以你是你,是因為你不知道你是怎麼來的!

我是怎麼來的?這裡所說的並不是我們的物質身體是怎麼來的(當然他是目前不能替代基本載體),我要談論的是,我們是怎樣形成我存在於我們生存的環境中,並形成區別於其他生物個體的獨立的自我感知、認識、意識形成過程。古今中外有很多猜測,在古代認為是神靈創造我們的肉體同時在人體發育的特殊階段賦予了我們每個個體獨立的自我意識存在;在現在生命科學發達的今天我們知道我們都是透過受精卵單細胞按照人類特有的DNA編碼不斷分裂發育直到生命個體的神經系統發育到一定階段後自然形成的。基於現代科學的認知,我認同現代生命科學的說法。現在我想要探討一下這個自我自然形成的過程是怎樣的,搞清楚這個基礎問題會對我們認識我們自己,解決我們個體出現的各方面內在的問題可能會產生幫助。

我還是想嘗試用排除法來闡述這個問題,從物質生命體形成的基本單元受精卵開始分析,當然在這問題之前有人會問,也可能是否從單個卵子或精子就有可能形成自我意識基礎?這個問題似乎很複雜,但是又必須要分析一下,單個卵子或精子是作為人類生命傳承,獨立生命個體重新構建的生命密碼載體,精子可能帶著鑰匙雄性基因載體,而卵子則是可能帶著基因啟用鎖的基因載體,作為鑰匙和鎖的基因載體是人類生命傳承過程中有雌雄個體分別產生的具有短期活動能力的生物能量體,在兩者結合前其能量的衰竭週期是很短暫,當精子從雄性個體釋放到雌性個體體內後,在受到雌性體液因子刺激後就開始全面能量釋放以最快的速度不定向遊動,尋找可結合的卵子,因為精子只是基因密碼的能量載體,只能釋放能量不斷遊動而不能像細胞一樣可能透過細胞膜從外界吸收能量,因此非常弱小,這符合自然界生命法則越弱者將以越龐大的數量爭取存活下去的機會,所以一般排除體外的精子數量達到幾千萬上億個,精子的運動完全是沒有意識或判斷的,只是環境條件變化觸發的放射性運動,運動能力由精子內在的能量儲備、雌性液體壞境、初始運動方向決定,是一種純物理單向運動,最終只有一個精子能夠幸運的達到卵子的終點,所以我認為精子只是生命傳承的生物物理機械體,不是個人自我意識形成的開始,而卵子和精子在受精完成前是和精子具有同樣性子的生物物理機械體,如果等不到精子的受精啟用他將自然隨著磁性體內體液週期性的排出而經歷短暫的存在後消亡,因此卵子也不是個人自我意識形成的開始。

接下來,我們從受精卵開始分析,精子和卵子這兩個生物物理機械體結合後,受精卵內部生命重建密碼被開啟後,精子和卵子承載生命密碼被啟用,開始加速啟動受精內部的複製分裂機制,同時開始利用卵子自帶的卵泡母液中的營養液改造了受精卵細胞壁,賦予了受精卵附著於雌性子宮壁的能力即著床能力,並開始融入到子宮壁同時釋放受精卵發育需要的各種激素因子,改造子宮壁環境使其停止週期脫落的雌性生理週期程式,同時受精卵也開始依據DNA設定人類發育生長程式加速分裂,並於子宮壁建立營養供給通道,開始是子宮周圍的細胞間液提供受精卵初具分裂的能量供給,隨著分裂發育的逐漸複雜化後開始建立於雌性體內相連的血管,形成複雜供給的臍帶,同時也逐步分類形成器官齊全的人類幼體,這樣發育過程通常經歷40周左右後,開始與雌體分離成為獨立於雌體存在的獨立生命體,需要單獨獲取外部能量補給才能繼續後面的生存和發育。這是我們的物質身體初步形成的過程,我想分析的不是這個發育的複雜過程,而是想探討這個過程是不是我們開始形成了自我存在意識呢?假如這個過程我們已經形成了意識會怎樣,如果這是事實那麼胎兒的發育過程中,隨著神經系統不斷髮育完善,開始形成觸覺、聽覺、嗅覺、運動感知,那麼我們在這個階段會不會因為我們看見到處都是漆黑而煩躁;聽見雌性體內外各種聲音而煩躁;因羊水中不斷增加胎便而煩躁,似乎這個過程是比較安靜的,根據醫學觀察在整個發育過程中胚胎除了在神經系統發育完成後,胎兒的各項運動都是不自主適應各個組織繼續發育做的必要的運動就像我們睡眠過程中身體不自主抖動,主要是非自主反射活動,隨著胎兒發育後期運動神經及肌肉組織逐步成型,這時候的活動主要是促進肌肉和神經系統功能結合發育等類似生理機能相適應非自主意思的四肢及軀體運動,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神經系統和肌肉系統對供養需求的條件反射活動,當臍帶繞頸或其他母體原因導致胎兒感知神經系統和肌肉系統缺氧能量供給補足時,胎兒開始又發生頻繁的缺氧躁動,但仍然屬於單一生理條件反射運動,就像我們的膝跳反射一樣。當缺氧刺激解除後,又恢復了週期性的促進各個組織及神級系統的功能連結測試一樣不自主運動及其他活動。所以我認為我們在分娩之前也是沒有自我意識存在的。

透過上述分析是否可以得出結論,自我意思並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而是逐漸形成於出生後。如果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那麼這個後天自我意識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新生兒出生後的第一生理需求吸氧,當新生兒的臍帶被剪短,寄生供氧的發育方式被徹底改變後,新生兒開始條件性的缺氧反射,動用自己的呼吸道開始吸氧運動,臍帶終斷供氧時間越長,這種呼吸窘迫運動越強烈,當胎兒首次將呼吸道內的羊水排除體外後急迫吸入第一口空氣後,外界空氣的刺激胎兒的肺部開始擴張補充氧氣,首次接觸空氣加大胎兒緩解缺氧的呼吸動力,同時也帶來了肺部擴張引起的強擴張反射,吸氣加速同時呼氣急出,呼氣氣流急出衝擊胎兒的聲帶發出出生後的第一次聲音即我們認為的哭聲。當剛出生缺氧狀態被快速緩解後,新生兒開始恢復短期平靜,呼吸開始平緩下來,甚至又開始短時間的睡眠。這時開始新生兒的第一主動呼吸轉換成滿足後天供氧平衡的被動供氧被動呼吸。一旦這種平衡枚打破如發燒等造成缺氧,胎兒需要加大吸氧快速呼氣滿足供氧平衡,如果仍然滿足不了,胎兒就會像剛出生一樣發出聲音即條件反射哭鬧聲,即生命存在危險的求救訊號。另外,胎兒剛出生後不久經歷呼吸窘迫後缺氧平衡的一段時間後,因體內臍帶供養中斷,胎兒開始甦醒躁動發出缺養條件反射,因為從肢體反射運動不能滿足營養供給,開始聯動加大呼吸反射補給運動,加大吸氧快速呼氣滿足營養供給,如果仍然滿足不了,胎兒就會像剛出生一樣發出聲音即條件反射哭鬧聲,即生命存在危險的求救訊號。當這些條件反射哭鬧聲被發現後,及時提供母乳等養料後,新生兒開始將所有的身體內、身體外周圍的環境改變的引起的各種不適器官感知都開始透過身體躁動和哭鬧反射出來,即生命存在危險的求救訊號。比如首次進食後腹部排出胎便後產生的空腹不適感會哭鬧,排除體外的大小便降低了周圍的體溫以及佔位引起區域性面板不適等。當然這一切對於剛出生的胎兒而言只是脫離母體寄生適應新生命狀態無意識的條件反射行為。

隨著每一次這樣條件反射都由對應滿足迴應後,新生兒開始逐漸的將這樣適應環境變化的條件反射內化成一種應對各種危險的聲音預警工具。這就是我們俗語所說的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透過哭鬧發生獲取周圍的幫助,這樣反覆的成功後,就形成了新生兒的本能感知,只要有需求就透過哭鬧就會得到滿足。隨著新生兒的眼、耳、口、鼻、舌、面板等神經器官的快速發育透過身體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各種知覺越來越豐富,新生兒會就開始本能對各種知覺新變化與剛出生後第一次獲得各種原始生命安全知覺開始行進本能比較,對各種有威脅的變化發出聲音和肢體的異樣報警,如第一次吃的是配方乳,後面將對第一次奶粉味覺產生偏愛,對其他奶粉甚至母乳的味覺產生排斥;又如襁褓包裹的體溫超過出生時正常體溫或低於正常體溫也會發出;再如當週圍聲音環境大變超出出生後長期所處的舒緩安靜環境時;出生後在熟悉親人懷抱裡熟悉體溫和心跳節奏被陌生人取代時;第一次睜開眼靜後看到熟悉的親人模樣後突然消失後等,個體從出生後就在伴隨這各類神經系統和功能器官的不斷髮育過程中同時接受環境的各種複雜刺激開始,基於求生的本能反射活動,逐漸將反射活動昇華內化成各種本能感知,形成初始的求生感知系統,開始形成基於求生本能的初級本我,這一階段的我是沒有認知的,只有最基本為了生存而發生系統條件的反射活動。就像一臺只裝備了的基本作業系統具備可隨時準備安裝各類軟體的新電腦。這一階段的新生兒除了具有人類染色體外還不能真正的稱之為人,因為還需要經歷漫長的人類社會環境經歷才能安裝上具備標準人類特徵的各類軟體並自動執行。如果這個過程被突然中斷,比如我們聽說過的狼孩事件等因為環境變化後新生兒和獸類一起生活長大,這種人類除了染色體是人類外,從精神意識上來講他們都不是人類,而是經過獸類社群刺激反射形成獸類意識的獸類。在這裡我想表達的是人類後天意識只能是透過人類經歷人類社會活動後逐漸形成。

隨著新生兒年齡不斷增長,各項類神經系統和功能器官不斷髮育,運動和面板等感知器官功能不斷強大,神經系統輸入的各類環境刺激不斷豐富,新生兒的大腦開始逐漸對各類物理刺激自主分類形成不同方面如聽覺、視覺、味覺、面板等神經感知記憶儲存。在這些原始感知記憶基礎上分別形成了讓個體愉快和滿足的感覺刺激初次體驗記憶,同時對比形成的不快、痛苦的及缺乏的等刺激感覺體驗記憶。伴隨著人腦神經系統不斷透過各類感知器官接收、反饋、整體、儲存各類刺激反射資訊,個體逐漸建立起來了一套基於優先滿足生存需要、其次滿足符合個體愉快體驗刺激記憶及不悅體驗刺激記憶的綜合感知基礎體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始形成對有利和不利刺激的比較並形成記憶調取及做出對應的刺激反應表現,如第一次打針時看見醫生和針管沒有反應,當針管刺入面板和肌肉產生疼痛不愉快後開始哭鬧,而下次一見到醫生就開始哭鬧的反應;又如當第一次生病經歷較大痛苦刺激後在尋求了醫生幫助雖然經歷了打針吃藥等大量痛苦刺激但這些都讓位於生存本能後,下次生病時會主動要求看醫生打針吃藥等。因此我們是否可以得出結論,個人自我意識是建立在基於優先滿足生存需要、其次滿足符合個體愉快體驗刺激記憶及不悅體驗刺激記憶的綜合感知基礎體系之上對有利和不利刺激的比較認知系統,也就是本我意識開始於個體內在感知比較認知反射綜合系統的建立,其物質基礎是人類神經系統、生物電化學反應及各種功能感知器官。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闡述個體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透過對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分析我們發現了自我意識實質上是我們內在的一套複雜綜合的比較認知系統,他形成之初的基本作用是優先滿足基礎生存需要引導個體開展各種維持生命的反射活動,在此基礎上對其他的愉快和不愉快刺激體驗實施分類分層管理,並開展實施不同層次優先順序的建設、提取、抑制、反饋、重建等活動,從而控制個體各項活動。因此自我意識的運作機制就是個體內在的比較認知系統的運作機制,他是個體之間產生意識區別的本質原因,不同的個體在進入人類社會後經歷了不同初始維持生命初級體驗加之後天不斷累計的各類不同的綜合體驗感知記憶形成了不同的個體獨立的內在比較認知體統,因此我們的世界永遠不會產兩個完全相同的自我意識生物個體。

我們已經知道自我意識形成之初是一種單純的維持生命的反射活動,目的是獲取生存資源維持生存需要,在此基礎上逐漸增加了其他分類分層比較認知系統,而維持生命的本能的比較是自動排在比較認知系統中的最大優先順序的。而其他後天逐漸形成的因個體而異的不同比較認知系統分層,在同時面臨不同層次對應感知刺激時會做出怎樣的優先順序安排,則存在較大的不同。雖然個體不同,但是隨著個體

自我意識

不斷成長,這樣的分層比較認知系統會逐漸相對固化和深化,然而基於本能的各項優先順序比較系統也是可能被後天系統刺激而重建的新比較優先認知層次取代或抑制。比如後天重建了使命感認知系統後軍人可以因保家衛國主動犧牲生命、父輩為保住後代族群延續而主動禦敵犧牲、為了完成科學研究命題而犧牲的科學家等。

因此,我認為我們內在的比較認知系統在我們整個一生中是存在不斷重建的可能的,內在的不同的比較認知體系層次也是在根據個體經歷的外在不同單個或系統刺激而不斷重建的。我們只要能夠認識和管理好的我們內在的比較認知體系層次,我們就能夠管理好我們的自我意識和認知,從而管理好我們自己的自我意識世界和行為;當然如果我們能夠管理好其他個體的比較認知體系層次我們就能夠管理好其他個體的自我意識世界和行為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