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首屆湖南省旅發大會看張家界城市風貌

2022-11-29由 雲陽寨 發表于 漁業

華農的櫻花開得怎麼樣

張家界是武陵山區的腹地,是隱逸文化的高地,是山嶽旅遊的熱地。在數千年曆史演變過程中,這裡的族民在信仰層面被烙上了“巫”的“儺”印,在民居建築領域被貼上了“隱”的“仙”標,多民族人民相融共生,在偏安一隅的武陵山區創造了燦爛的建築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且豐富多彩的幹欄式吊腳樓建築的經典。

首屆湖南省旅發大會看張家界城市風貌

新竣工的七十二奇樓創新武陵山傳統建築

千百年來,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張家界先民篳路藍縷,開啟山林,創造了輝煌的建築文化。他們為營造住所,在天無三尺寬,地無三尺平的山區,將坪地讓位於莊稼生產,于山麓水湄坡邊因勢就形,開場起基,建造了獨具仙意的吊腳樓建築。他們克服交通閉塞、生產力落後等困難,就地取材,運用“土、木、石”三樣主材,藉助“刀、斧、鋤、鑽、槓”等簡要工具,道法自然,依山就勢,依地起場,則成屋基;不用一釘,榫卯巧合,則成仙居。用對自然環境最小的破壞,求得最實用、最宜居、最經濟的詩意家園。並經“相地、求嗣、寫樹、平場、伐木、取石、整木、起基、豎柱、上樑、合脊、安門、栽種、開井、造倉、掛匾、塞穴、平道、安床”等一系列複雜而不多餘的程式,創造了世界建築史上最經典的、最豐富的吊腳樓生活文化,成為繁衍、塑造一個民族的神韻空間與精神高臺,更成為張家界對外交流引以為傲的閃亮名片。

首屆湖南省旅發大會看張家界城市風貌

仙居與仙山

在資訊、材料與技術革命一日千里的當下,如何傳承祖先優秀的建築文化經典,同時又適應現代化生活與產業的時代需求,張家界走出了一條避免“千城一面”、“風貌歐化”和“無趣現代化”的城市建設發展之路,積極探索並走出了城市建設的“張家界模式”。

張家界城市風貌總體特色:秉持不與自然山水爭豔搶勢的理念,傳承吊腳樓建築的“精、氣、神”與“物、器、形”,城市建築色彩以淺灰色為主基調,城市建築風貌採用湘西北傳統吊腳樓建築元素為點綴,形成有武陵文化根基,有傳統建築特色,有時代活力特徵的國際化旅遊城市。其中強化對傳統吊腳樓元素包括飛簷翹角、騎柱排架、石木板牆、吊角司簷、挑坊掛落、雕花木欄、花格門窗等元素符號在現代城市建築中進行藝術化運用。採用“借色、點綴、更新、創意”等手法將傳統建築文化元素應用於現代街區與高層建築,進而形成張家界獨具特色的現代城市建築風貌。

建市以來,張家界注重城市風貌的控制,先後出臺了《張家界民居樣式圖集》,《城市建築風貌管理技術規定》,強調自建房必須植入傳統吊腳樓元素,主體為青白灰建築色彩,同時對老舊街區和棚戶區進行“穿衣戴帽”改造,對城市主幹道建築進行風貌提質,進而形成了“色彩相宜、風貌協調、要素和諧,且與環境匹配”的

吊腳樓

建築風貌特色。

首屆湖南省旅發大會看張家界城市風貌

待應市的大庸古城風貌

在建築風貌特色控制上,以武陵源城區和市城區的特色旅遊文化商業街區為特色風貌重點控制區,突顯地域建築吊腳樓特色風貌,如大庸古城,七十二奇樓小鎮、張家界民族文化園、土家風情園、特色街巷、交通節點段老舊小區、澧水河兩岸等區域,強力植入吊腳樓傳統要素,外觀運用青磚、青瓦、青石、原木等地方材料,對坡屋面、陽臺、外牆、簷口、門窗進行傳統建築元素符號的植入改造、嚴格控制以“青、灰、褐”為主導色彩,彰顯傳統特色建築的原真性和建築文化基因的完整性;以龍陽公路、武陵山大道、常張高速、張花高速沿線等可視範圍、一般街巷和老舊小區等為特色風貌協調區域,對現狀建築物採取風貌協調改造措施,外觀運用青瓦、白牆、木線等裝飾材料,在確保建築結構安全的基礎上對屋面、陽臺、外牆、簷口進行裝飾改造,以“青、白、灰”為主導色彩,實現區域建築風貌的協調統一。

首屆湖南省旅發大會看張家界城市風貌

張家界,城市就是景區,景區就在城裡

作者:唐 偉(張家界規劃建築設計院)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