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2022-09-26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漁業

魚的側線可以感知水溫嗎

原創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收錄於合集 #愛科普的小北 7個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散步未名湖邊,你可能很少注意

倏爾遠逝、往來翕忽的魚群裡

有幾隻特殊的小魚

它們的速度明顯慢於同伴們

掂在手中,會發現它們並非血肉之軀

而由冰涼的零件組成

這就是北京大學工學院謝廣明教授

二十年研究的縮影——

一群精心“養育”的機器魚

“未名湖是個海洋”

謝廣明團隊在這裡定期遛魚、測試效能

使這群機器魚不僅可以像真魚一樣

在水下游動、感知環境、相互交流

還游出未名湖,遊向了真正的大海——

機器魚曾經前往北極、南極兩度參加科考

今天,和小北一起了解

機器魚的製作、效能、廣泛用途

見識智慧仿生的魅力

點選觀看謝廣明教授講述精巧的機器魚

01

左中括號

能“上天”卻未必能“下海”

左中括號

為什麼我們需要水下機器人?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為什麼要做得像魚一樣?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地球是個水球,70%被水覆蓋。這個水世界的主宰是誰呢?其實是魚類,是魚最適應水環境。生物學家研究指出,魚至少在4億年前就出現了。經過不斷的淘汰,到現在我們人類命名的魚也超過了3萬多種,而且還不斷有新的物種被發現。

就像人類想要“上天”,從鳥開始學起,最後造出飛機。當我們想要“下海”,也會向海底的“原住民們”請教,它們的遊動效率比螺旋槳推動高許多,並且有很好的機動性,能夠靈活地在障礙物中穿梭自如。當然,也更容易混進魚群中,免遭“側目”。

經過億萬年的進化,這些特性使得它們非常適應水下的惡劣環境。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下海”為什麼比“登天”還難?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地球上最深的海溝是馬裡亞納海溝,海深約1萬米,能夠抵達的人類可能最多隻有兩位數,更別說機器人了。

對比之下,飛機可以載我們飛向萬米高空,宇航員可以在空間站生活半年之久,甚至38萬公里遠的月球人類也征服了。可見與人類習慣的大氣環境相比,水下環境制約更多。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北京大學的機器魚樣機

02

左中括號

去吧!像魚一樣地活著

左中括號

一條機器魚是如何誕生的?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製作一條機器魚需要三步:找到模仿物件——設計構造——反覆應用除錯。

謝廣明和他的團隊發現了一種叫箱魨的魚,它生活在珊瑚礁裡,有相當獨特的外形優勢——內凹型臉頰和發達的鰭肢,可以既穩定又靈活地遊動。

於是,他們開始圍繞箱魨,從造型到內部結構,包括硬體和電路,都一一設計好。最終,3D印表機吐出了內凹的外殼,再加以精心計算過後的組裝,一條電子箱魨就能在水裡遊動了。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要保證機器魚遊起來像魚,而不只是外殼像魚,離不開反覆的測試。實驗室的小水池,頂多兩三米大,根本遊不開,一些效能測不了。謝廣明笑言:“剛好我們比較幸運,北大有個未名湖,我們就把這個魚扔到未名湖裡遊一遊。”現在,去未名湖遛魚成為了實驗室的一個保留節目。

有一首歌叫作《未名湖是個海洋》,可能是一些北大人創作的一個校園歌曲,我們其實也希望我們的魚能夠游到真正的海洋。很快,我們的願望就實現了。

2012年,我們這個魚游到了北極。又過了兩年,我們的魚成功實現了南極的首航。當然了,有點小遺憾。這魚雖然是遊了,不是我親自帶著去的。因為這是國家科考的行動,是委託科考隊員把魚帶過去。所以說是我的機器魚代我去征服了世界的兩極。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雙尾鰭機器魚首次在南極測量水質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仿箱魨機器魚首航北極

怎麼擁有真魚一樣的感知?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海底總是暗淡的,甚至可能是渾濁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解決機器魚的視線問題?生物學研究表明,魚有一類特殊的感知器官,叫做側線系統,分佈在體側和麵部。當魚逆流而上時,它可以藉助這套系統感知水流的細微變化。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金魚側線系統

謝廣明在機器魚身體上安裝了原理類似的壓強感測器,於是當機器魚在水裡遊動時,就能根據水流評估周圍是否有別的同伴,或者有什麼障礙。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機器魚可以social嗎?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既然機器魚可以感知到其他東西的存在,那麼可不可以交流呢?

謝廣明又請來了一種魚——弱電魚。弱電魚可以透過調整身體,形成一個交變的電場,被另外一條魚感知到,這就算是“打招呼”了。

謝廣明針對這個現象建立了專門的理論模型,並設計好電路,這樣,兩條機器魚簡單的水下溝通就實現了。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魚多好辦事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當機器魚之間可以相互感知和交流後,機器魚叢集的形成也成為了可能。而一旦叢集形成,有很多人類過去難以做到的事也可以提上日程了,尤其是水下搜救。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茫茫大海中,依靠一支支人力搜查隊,如何找到失落的飛機?即使再先進的儀器,也抵不過大海的力量。如果能夠將成百上千的機器魚群投入使用,找到的希望將大大增加。

03

左中括號

從自然學來的,反哺給自然

左中括號

智慧仿生:當自然的精妙遇見人類的智慧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經過漫長進化的大浪淘沙,生存下來的生物都能夠很好地適應特定的環境。人類透過向大自然學習、借鑑生物的特點,能夠解決很多工程問題。

北京大學智慧仿生設計實驗室於2018年5月4日北京大學120週歲校慶之際成立。實驗室由工學院謝廣明、孫智利、崔悅和李詠梅等教授共同發起建立。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以自然為師,向大自然學習。立足於智慧仿生裝備與系統的設計、研發與實際應用,實驗室對自然界生物個體機理和機制進行探究,開展生物個體功能的仿生創新,模仿生物的運動、感知、定位、通訊等能力,並高度融合人工智慧、機器人與創新設計。特別地,實驗室還對自然界廣泛存在的叢集行為進行探究,模擬自組織的群體協作能力並應用到大規模的人工群體中去。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部分實驗室人員合影

在實驗室創立之前,工學院的相關老師在機器人研究方面已經有了長期的積累,陸續成功研製了機器海豚、機器鯉魚、機器海龜、水陸兩棲機器人等。實驗室的成果,還成功地進行了產業化,世界上首條水下攝影機器魚獲得了2018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創新獎。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世界上首條水下攝影機器魚

真魚認可機器魚嗎?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正如AI都逃不開圖靈測試,作為機器人的一員,機器魚也在機緣巧合之下通過了“真魚測試”。

大家都喜歡遛狗、遛貓,而謝廣明的團隊“遛魚”。為了測試效能,謝廣明把他的小魚們放進了北大未名湖裡。令人沒想到的是,其他真魚會跟在機器魚身後搖擺遊動。

當時的謝廣明還在開玩笑:“我們以後捕魚就方便了,想吃什麼,就派一個機器魚下去,還不會牽連到其他魚。”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機器魚如何幫助真魚生存?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為了捕撈。一方面是可以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另一方面,軍事演習中不慎掉進海里的危險品或是各種飛機殘骸等,都必須要撈出。但人類在水下作業的難度極大,這時候就需要水下機器人出場了。

這也是謝廣明研究的初心。

真魚對機器魚的認可,有更高價值的應用——引導真魚洄游。謝廣明的團隊正在和水利工程的團隊開展合作,主要內容就是利用機器魚,將真魚引導到大壩的洄游魚道上,以確保物種的迭代。

這樣一來,人類在獲取水電的同時,又能儲存珍稀的魚類資源。

當然,其中是否會存在魚的“倫理”問題?這也未嘗不可探討。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未來還在繼續

海洋仍以其溫柔的、寬厚的懷抱

滋養著、教育著人類

我們藉助機器魚的身體

“看”到海底,甚至暢遊海底

美麗的珊瑚礁、黢黑的海溝

未知的生物

……

有太多的秘密,等待著我們

這也是謝廣明的“機器魚”夢想

謝廣明

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畢業於清華大學,現為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多智慧體系統、多機器人協作、群體智慧等領域。主持包括重點專案在內的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等多項獎勵。曾擔任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競賽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是國際水中機器人大賽的創立者,是期刊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主編,包括Scientific Reports等多個期刊編委。

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

原標題:《當北大教授在未名湖放入一條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