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只有中國有氫彈?盤點那些流毒甚廣的核武器謠言

2022-09-26由 新浪軍事 發表于 漁業

什麼是早期核輻射

只有中國有氫彈?盤點那些流毒甚廣的核武器謠言

新浪軍事

關注

溫馨提醒

解鎖螢幕旋轉,橫屏看大圖,效果更佳!

伴著音樂,一起欣賞本期《出鞘》吧!

文末更有彩蛋來襲!

1月16日,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在京去世。噩耗一出,網路上紀念于敏老先生的文章亦鋪天蓋地而來。這些文章大多對於敏老先生的生平及其貢獻做了詳盡的表述,這裡我們就不再狗尾續貂了。在本期《出鞘》中,我們更希望以綿薄之力澄清大眾對於核武器認識的種種偏差,聊以紀念這位氫彈巨擘。

說起于敏老先生,網上傳的最多的是關於氫彈構型差別的段子,即:世界上只有兩種氫彈構型,美國人的T-U構型和中國的于敏構型;世界上只有30枚氫彈,全部為中國所有,這是因為于敏構型能夠解決聚變所需材料氚半衰期(保質期)過短的問題。這則段子雖然算不上“陳年老謠”,但影響範圍甚廣,不僅“蠱惑”了不少大家非常熟悉的專家們,甚至上了電視節目。

這裡我們不去猜測T-U構型和于敏構型,究竟是獨立發展出的兩種完全不同的構型,還是獨立發展但殊途同歸的相似構型。僅澄清一下這則段子中對於“T-U構型”的誤解。事實上,T-U構型的聚變燃料中從來沒出現過“氚”這一半衰期只有12年半的不穩定的氫同位素。最早的T-U構型使用的聚變燃料其實是純液態氘——氘原子或因自身聚變或因中子撞擊轉變為氚並繼續與剩下的氘進行聚變。

只有中國有氫彈?盤點那些流毒甚廣的核武器謠言

但由於維持氘的液態需要極低的溫度,降溫裝置又過於笨重,這種“裝置”顯然不能當做武器使用。於是在後來的發展中,固態的氘化鋰6開始取代液態氘成為氫彈的聚變燃料——後者在熱中子的輻照下會分解成為氘核、氚核和α粒子,並虧損部分質量變成能量。接著氘、氚會在高溫高壓下繼續聚變維持熱核反應。所以所謂“T-U構型保質期短”的說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第二則謠言相比於上面一個歷史就要長得多了,其大意是“世界上共有27000枚核彈頭,其中90%在美俄兩國”。我們尚不清楚其數字的確切來源是什麼,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雖然歷史上可能存在過,但現在世界上同時存在的已部署核彈頭數量絕對達不到27000枚的數量。

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俄之間進行了一系列談判並最終於1972年達成共識,在歷史上這被稱作第一階段戰略武器限制談話(SALT I)。在SALT I中美蘇兩國原則上同意雙方凍結自身的核武數量,並在此基礎上開啟第二階段戰略武器限制談話(SALT II),以期最終達到雙方同時削減核武器數量的目的。此後,1974美蘇兩國就SALT II達成階段性共識,同意將雙方的戰略武器運載平臺(包括洲際導彈、戰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與核轟炸機)限制在2400臺,其中能搭載多枚核彈頭的平臺為1320臺。以此為標誌,世界核武器數量開始程下降趨勢。

1991年,美蘇兩國簽訂了名為《戰略武器裁減條約》(START)的核武器限制條約。該條約明確統計了當時美蘇兩國各自擁有的已部署核彈頭數量、總當量並對未來各時間點的裁軍目標做出了規定。按照START統計,至1990年蘇聯共部署了2338枚核導彈、162架核轟炸機和10271枚核彈頭,總爆炸當量6626。3兆噸;美國共擁有8210枚核導彈、574架核轟炸機和10563枚核彈頭,總爆炸當量2361。3兆噸。換句話說,上面的謠言至少自40年前就已不具備任何參考性。

進入新世紀,美俄之間又簽署了名為《新START(NEW START)》的核武器限制條約。該條約統計,至2009年7月俄羅斯部署的核彈頭數量從18年前的一萬餘枚下降到了3897枚,總當量下降到了2297兆噸;美國部署的核彈頭數量下降到了5916枚,總當量亦下降到了1857。3兆噸。而根據NEW START條約,至2018年美俄兩國部署的戰略核武器運載平臺將下降至700臺,部署的核彈頭數量也將下降到1550。

最後,公眾對核武器的認識中與事實偏差最大的當屬核武器的威力。早些年曾經盛行過許多荒謬的謠言,如:僅美俄兩國各自擁有的核武器就可以毀滅世界好幾次;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核武器一起引爆,地球將不復存在等等。誠然,核武器尤其是熱核武器是人類建造過的威力最大的武器,但還遠沒有達到這些謠言鼓吹的程度。舉例而言,人類歷史上建造過的威力最大的核彈——AH602“沙皇核彈”爆炸當量約5000萬噸。釋放的總能量約為2。09*10^17焦耳(5。8*10^12千瓦時),在“地球”的概念上,這大約相當於地球在125毫秒內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轉化為熱量的數值(以65%熱量轉化率計算)。

根據美俄在2011年達成的新START(戰略武器裁減條約,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核裁軍條約的統計,至2009年7月1日(目前數量約為當時的一半)美俄部署核武器的總當量分別為1857。3兆噸(美)與2297兆噸(俄),而按照英、法兩國公佈的其核武力量與各界中國核武軍力的估計來看,中英法三國的核武器當量之和應該會低於美、俄兩國的任何一方。這裡我們不妨“從寬”估計,三國核武總當量為2000兆噸(其中英國約12兆噸,法國約51兆噸)即全球核武器當量約6000兆噸,是沙皇核彈的120倍——即地球在15秒內受到的太陽輻射轉化為熱量的值。僅憑這些當量,顯然既不可能把世界摧毀,更不可能“把地球炸碎”。

1959年美國戰略空軍曾列出了一份長長的戰略轟炸目標清單,涉及蘇聯境內的3261個目標點,涉及主要城市、工業區、軍事基地、核反擊目標等等。根據美國人的估計,摧毀了這3261個目標點,蘇聯人就將基本失去抵抗能力。而如今俄羅斯的城鎮規模、工業規模、核反擊目標的堅固性、隱蔽性均非1959年的蘇聯所能媲美,以美國總共的1350枚核彈頭與652臺投送載具(2018年資料)顯然難以達到“摧毀俄羅斯”的目的,更遑論摧毀世界了。

此前曾經有網友利用某網站模擬核武器爆炸後的毀傷效果。這實際上也會對其對核武器的認識產生偏差。核武器的直接殺傷能力主要來自於衝擊波與光輻射,而這兩者均會受到建築物密度、地形複雜程度等客觀因素阻隔。這會導致同樣當量的核武器在不同地區引爆造成的殺傷效果完全不同。該網站對於核武器的爆炸模擬實則是以核武器在完美球面上的爆炸為模型的。不管引爆的位置是紐約城還是內華達荒野,其波及的半徑都不會改變。

除衝擊波與光輻射外,早期核輻射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對人體等軟目標產生較好的殺傷效果,但早期核輻射易受空氣阻礙,波及範圍相當之低,造成的殺傷效果也遠不及前兩者。相比而言波及範圍較廣的放射性沾染則屬於“潤物細無聲”的長期效果,以短期來看放射性沾染的威脅不大;以長期來看,這種威脅並非不能清理和迴避。在核大戰的大背景下,這兩種殺傷方式造成的傷亡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此外,上世紀80年代,以五人“磚家”組成的工作小組TTAPS透過臆測發明了一種“核冬天”的論調。這種論調聲稱城市中的核爆炸會引起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火災,火災形成的上升氣流可以將火災產生的大量煙霧噴入平流層,這會直接導致太陽輻射被濃煙遮擋無法抵達地球,而使地球表面溫度急劇降低(TTAPS聲稱地表溫度最高將下降40°C),而形成“人工冬天”。

但此前和此後的無數事實均證明,這不過是一群“聖母”的無病呻吟:1945年的日本城市中,木質建築仍然佔到了一大部分。但無論是美國人使用凝固汽油彈對日本城市的轟炸,還是在廣島、長崎投下的原子彈,均沒有在城市裡引起一場“能夠把上萬噸煙塵噴入平流層”的巨型火災。而與之相比,現代化的大型城市明顯更加“不易燃”,對火災的管控能力也相較於幾十年前有了飛躍式的發展。

此外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人曾點燃了科威特境內的大量油井。當時“核冬天”理論的支持者認為這種大規模火災會造成與核大戰相似的“冬天”效果。不過從戰爭中及戰後的實測來看,這種巨型火災並沒有對全球氣候造成什麼可見的影響。火災產生的濃煙最高只能上升到約6000米高度的對流層,並迅速被對流層活躍的雲層清理乾淨,遮擋陽光的效果最多隻能持續幾天。

當然,世界主要核大國們實際上並沒有把這種“世界末日”的論調當回事:中國以應對假想中的核大戰為目的,建設了後來聞名天下的“三線”;美蘇兩國雖未像中國一樣進行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建設運動,但均制定了完整的核大戰爆發後的應對方案,如像公眾普及核戰爆發後的自保知識、建設核大戰後的軍力指揮系統(因特網)等等。所有這些努力基於這樣一個道理:核大戰不是世界末日。畢竟到了“世界末日”那一天,所有這些東西都沒有什麼卵用。

最後,我們還是要重申一點:破除人們此前對於核武器威力的“迷信”,本意仍是要讓大家“正視”核武器的威力。正如上文所說,核武器是人類歷史上建造過威力最大的武器,但這種武器的威力尚不足以僅憑自身的“威懾力”就能避免一場“核戰爭”。所以如何解下這頂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最終考驗的還是人類自身的智慧,而非武器的“威懾力”。那麼本期《出鞘》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只有中國有氫彈?盤點那些流毒甚廣的核武器謠言

《出鞘》可以投稿了!

E-mail: [email protected]

郵件主題煩請標明:《出鞘》投稿,期待中……

只有中國有氫彈?盤點那些流毒甚廣的核武器謠言

《特種部隊2:全面反擊》

世界核大戰:相互對射,鎢棒攻擊倫敦

02:19

今日彩蛋

新浪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