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年近七十中進士、九十高齡仍為抗清大業奔走——記明末忠臣吳時亮

2022-09-25由 史海微言 發表于 漁業

莫和耳刀念什麼

建立自隋唐、興盛於兩宋、成熟於明清的科舉取士制度,是華夏文明史上的一大創舉。它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門閥貴族階層對學識和朝堂的壟斷,讓無數寒門士子有了脫穎而出的機會,可以只憑智力而非血統實現階層的躍升。也正因為如此,越是到了王朝時代後期,科舉的競爭就會越發激烈,所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那時就已經出現。士子們揹負著整個家族的期望,將所有心力和時間,都投入到對儒家經典的研讀和對時文的揣摩上,經過縣試、府試、鄉試、會試、殿試一級級過關打怪,真正能金榜題名者實在寥寥無幾。

年近七十中進士、九十高齡仍為抗清大業奔走——記明末忠臣吳時亮

在上述每一個考試環節,能夠過關的幸運兒都會擠掉無數競爭對手,只有偶有失誤、或者僅僅是運氣不好,都只能名落孫山。所以歷代都不乏那種少年時躊躇滿志,到白髮蒼蒼還困頓科場的人物。而真正到了六七十歲再去應舉,哪怕真的中了進士,除了瞭解了自己的執念之外,其實已沒有多大事蹟的意義。可本文的主角卻不一樣,不僅在六十九歲的高齡才進士及第,而且在晚年還銳意進取,建立了一番功業。

年近七十中進士、九十高齡仍為抗清大業奔走——記明末忠臣吳時亮

此人名叫吳時亮,來自文教昌盛的浙江湖州,這裡的科考是出了名的地獄模式。所以青年時就才名遠播的他,在鄉試時就屢屢受挫,好不容易才中了舉,會試又屢試不第,直到將滿七十歲那年最後一次嘗試,才終於成功。他生於嘉靖二十九年,登第時已是萬曆四十七年,如此高齡的進士在有明一代也極其罕見。而且他排名二甲第二十七名,比同榜的很多明末名臣都高,例如袁崇煥、孫傳庭等人都只是此榜三甲的同進士出身。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不服老,堅持要出任地方。他輾轉於各地,以充沛的精力處理著繁雜的地方事務,到天啟年間已積官至山西督學道僉事。

年近七十中進士、九十高齡仍為抗清大業奔走——記明末忠臣吳時亮

此時正當九千歲魏忠賢權傾天下之時,各地紛紛為這個大宦官建立生祠。太原縣令也想從眾建這麼一個,卻被吳時亮極力勸阻而廢止,不久崇禎登基、魏氏垮臺後,時人都佩服他的先見之明。到了崇禎後期,大明王朝已經呈現出明顯的末世之相,已八十好幾的吳時亮仍活躍於官場。他先後擔任常鎮副使、江西按察使、廣東布政使等職,在南方各省官聲極佳。

年近七十中進士、九十高齡仍為抗清大業奔走——記明末忠臣吳時亮

崇禎自縊後,弘光帝在南京登基,此時的吳時亮正主政廣東,竭力維持著這一南方財賦重地的穩定。到了清軍大舉南下、江北四鎮一觸即潰,弘光帝本人也被俘殉國後,廣東的戰略地位就更加凸顯。而德高望重的吳時亮也受到在福州的隆武政權的重用,被加上了兵部侍郎的頭銜。為了給抗清義軍籌餉,九十高齡的他還前往江西,找當地士紳籌款,將十萬兩白銀平安解送到後方。不過這時的他確實已不能繼續一線工作,只能抱憾致仕了。到九十七歲時,吳時亮才壽終正寢,幸運地躲過了剃髮易服的奇恥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