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造紙的最初目的竟然是為了穿戴保暖

2022-09-23由 講點歷史小八卦 發表于 漁業

黃蜀葵怎麼曬乾

中國古代很久以來都是王公貴族穿綢緞而平民以麻為主,這段歷史持續了一千多年,直到宋代,適於紡織禦寒的 棉花才開始在邊疆出現,全面推廣也是在明初才真正實現。據考證,宋代之前,中國只有木綿樹,木棉纖維粗大,只能用來填充被褥,無法織布做成衣服。

而麻質地粗厚,做成衣服針眼大,也不禁漿洗,蔽體尚可,保暖效果也差。那麼問題來了,在寒冷而漫長的冬季,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人是如何製作保暖衣服的呢?

造紙的最初目的竟然是為了穿戴保暖

俗語說靠山吃山,離深山老林近的民族就用動物毛皮做衣服,因為沒有合適的布作內襯,他們幾千年來都穿“汦 板皮”。而身處平原內地的民族就用草莖葉打成紙,用紙做衣服。

一般人認為造 紙是唐宋之後才出現的,其實不然,我們概念裡的紙是用來書寫的,而以穿戴為目的出現的“紙”早在幾千年前就出現了,而且造紙的最初意義不是用以記錄而恰恰是用以穿戴保暖的。

很多人肯定會有疑問:紙一扯就碎,一搓就爛,遇水成紙漿,怎麼能做衣服呢?這真是小瞧了古人的智商。那時候的紙以樹皮為料,堅韌厚實,含有大量的植物纖維,抗拉力強,加上紙質密實,抗風抵寒效果好,最主要的是原料足,製作工藝簡單,再加上其便宜耐用,成為貧民最常用的製衣材料。到了唐宋以後,紙衣製作甚至於成了一個專門的行業,有獨立的製作和漿洗衣作坊。

造紙的最初目的竟然是為了穿戴保暖

紙衣的製作是以草木的嫩莖和葉子為原料,搗爛成糊,加胡桃、乳香等物,蒸煮小半個時辰,按顏色不同加入各色花汁染色,然後攤薄陰乾,纏在細木棍上仔細敲打以增加韌性,再以桐油等塗之,使其不僅堅韌而且防水。製衣坊裡堆著一人多高的紙料,客人來了便量體裁衣,有點錢的可以用絹絲等柔順細滑的材料做內襯,增加舒適度。如果是冬天,會在裡面絮上麻絮,或者曬乾捶軟的的草葉,就是一件防寒性好的棉襖了。

紙衣紙被幾乎是整個唐宋時期平民階層的標配,政府接濟難民和災民的方式之一也是發放免費的紙襖紙被。當時的富裕家庭甚至很多貴族為了表現自己的簡樸親民,也舍絲綢而著紙衣。蘇東坡不僅常穿紙衣,還整理出了一套清洗修補紙衣紙被的方法:“紙被舊而毛起者,將破,用黃蜀葵梗五七根,碎之水浸,涎刷之,則如新;或用木槿搗水,刷之亦極妙“。

造紙的最初目的竟然是為了穿戴保暖

直到棉花的全面推廣實現後,紙衣服才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據說到民國,中國東北與西南部等偏遠地區仍有沿襲舊制以紙為衣的少數民族和貧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