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申遺成功的良渚文化,與故宮的超時空對話

2022-09-20由 紫禁城的禮物 發表于 漁業

玉琮怎麼折圖片

小攸聊故宮”的第二個系列:每週一天,透過故宮藏品的身影,探尋文物背後的故事。

7月6日,在亞塞拜然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申遺成功的良渚文化,與故宮的超時空對話

圖片來源 | 國家文物局官網

7月7日,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開園。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總面積1433。66公頃,被譽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至4500年,分佈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和陶器。

申遺成功的良渚文化,與故宮的超時空對話

圖片來源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在經過十多年的申遺後,良渚文化得到了世界的承認,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也得到了世界的承認。這固然是件好事。但放下新聞的熱度,更應該看到的是,良渚文化就在那裡,不論人們承不承認,她都在講述著五千年前的往事。

7月16日,

“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展”

也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開幕了。這是今年一定要去看的展,除此之外,我還想說一說故宮和良渚文化的淵源。

申遺成功的良渚文化,與故宮的超時空對話

圖片來源 | 故宮博物院

申遺成功的良渚文化,與故宮的超時空對話

圖片來源 | 故宮博物院

01

故宮的第四任院長張忠培,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學家,他先後在陝西、吉林、黑龍江、河南、山西、湖北和內蒙古等地主持大規模的考古研究工作,對很多史前文化都有研究。

1995年,張忠培就在《文物》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

良渚文化已邁入了文明的門檻

。他從墓葬的分類、隨葬品、生活器具等方面入手,論證了為什麼說良渚文化已進入了文明時代,以及良渚文化的主要社會形態。

而在故宮的藏品中,原本就有幾件良渚遺址發現的隨葬品。

玉神人紋多節琮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申遺成功的良渚文化,與故宮的超時空對話

高32。1釐米,孔徑6。3-7。2釐米,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琮呈外方內圓的柱形,上寬下窄,中心有圓孔,上下相通。玉琮圖案以橫線截成十一節,每節均以四琮角為人面部的中心線,以四面凹槽為隔界,雕刻出四個簡化的神人面紋。神人的冠、鼻清晰可見,圓眼及嘴則模糊不清,只是象徵性地刻出。

在玉琮上端相對的兩側面中部,隱約可見各有一陰刻的帶雙翼紋的符號。《周禮·春官·大伯宗》載:

“以黃琮禮地。”

說明玉琮是古時人們禮地的祭器。從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情況看,玉琮多置於屍體周圍。(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玉獸面紋嵌飾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申遺成功的良渚文化,與故宮的超時空對話

高3。2釐米,寬4。8釐米,厚0。7釐米,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此器為傳世古玉,表面紋飾較模糊,有較大面積的赭色斑。器近似梯形,凸面,頂端上凸,中線兩側向後折,上下折角的角度不同。嵌飾正面為淺浮雕獸面紋,重點表現獸的環形雙眼及闊嘴。獸面兩側飾前肢,短小,帶爪足。獸面及獸肢上飾細密的陰線回紋。飾件背面有4組通孔,每組孔由兩個斜孔對接而成,孔中可穿繩。

據分析,作品原系嵌於柱形器的角部,3件或4件為一組,這樣的柱形器可能是玉琮之類的器物。(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02

張忠培論證良渚文化的論文發表時,距離良渚遺址被發現已經過去了將近60年。

1936年,浙江良渚人施昕更在良渚採集到一些陶片,懷疑此地是一處古遺址。他帶隊在這裡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由此揭開了這個距今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的面紗。

從此以後,對良渚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始終受到考古界的高度關注。梁思永先生就曾赴良渚調研。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這一名稱。

距今5300年至4500年的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實證,但是這一實證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得到國外學界的承認。在一些外國學者眼裡,中華文明只能從西周算起,三千年歷史。雖然三千年也足以傲視世界,但這畢竟不是事實。

早在2002年,良渚文化就向世遺組織提出了世界遺產的申報。此外,考古研究也從未停止。2007年,考古人員宣佈,一座290多萬平方米、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這就是7月7日開園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這一遺址被一些考古學家稱作“中華第一城”。

經過漫長的申遺之路,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終於成為我國第55處、全球第1102項世界遺產。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流域天目山東麓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是太湖流域一個早期區域性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世界遺產申報範圍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遺產區和99。8平方公里的緩衝區,其中遺產區由瑤山片區、城址片區、谷口高壩片區和平原低壩—山前長堤片區四部分組成;遺產構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複雜的外圍水利工程和分等級同時期的墓地(含祭壇)等,同時一系列以象徵其信仰體系的玉器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為其內涵及價值提供了有力佐證。(資料來源 | 國家文物局)

撰稿:攸小遊|資深媒體人,專欄作者

編輯:葉斐

封面圖片來源:微博@故宮博物院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聯絡我們說明,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