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風裡雨裡,武漢等你看海

2022-09-20由 武漢黃鶴樓1985 發表于 漁業

江漢平原雨季在幾月

本文轉自:漢聲

風裡雨裡,武漢等你看海

昨天收到一條外地朋友微信,問我武漢是不是淹水了,今天還上班嗎。隨手又發來一張武昌火車站水漫大腿的照片。

果然。又一個上當受騙的。

我猜這兩天,你的微信也有人轉發 2016 年 “看海” 舊聞,還有 “只要心態好武漢就是巴厘島” 表情包。甚至有人用特效軟體製作南湖淹水假影片,混淆視聽。

風裡雨裡,武漢等你看海

今年雨不小。但憑良心講,淹水情況比 2016 年強太多了。在抖音刷到2016年和2020年暴雨對比,曾經淹水的地下通道今年暢通,終於有人說句實話。

朋友圈裡的武漢人,也紛紛開始主動轉發闢謠。

當然,我們今天不是來闢謠的,

想認真聊聊今年這場雨,以及為什麼武漢的 “海” 變少了。

風裡雨裡,武漢等你看海

武漢今年的雨,真的大。

6月8日入梅以來,武漢市平均降雨量達604。8毫米。如果換算成喜茶大杯芝芝莓莓,可以灌滿 76000 億杯,繞地球 3 萬多圈。

今年入梅以來的降雨量是往年同期 2 倍多,有的地方甚至是 3 倍多,比如蔡甸。

前天,江夏烏龍泉自動氣象站日降雨量超420毫米,重新整理了武漢有歷史記錄以來日降雨量記錄。

武漢日降雨量 Top3

1959年6月9日日降雨量為317。4毫米;

1982年6月20日日降雨量為298。5毫米;

1998年7月21日日降雨量為285。7毫米。

當然,拿雨最大的一個氣象站點,對比全市單日降雨量,並不科學。但多少能說明,武漢今年的雨,確實挺大。

據氣象專家分析,論單日降雨強度,武漢今年的雨並不比2016年弱。

好在今年 “水” 力分散,上午潑水,傍晚就放晴看日落,不像2016年一週之內密集進攻。

風裡雨裡,武漢等你看海

下在武漢的雨,都去了哪?

漢口的自然湖泊少,降雨主要透過地下管網,從府河排入長江。

漢陽、武昌自然湖泊多,除了地下管網,雨水還可以蓄積在湖泊中,再慢慢排入長江。

總而言之,武漢的雨,不論下在漢口還是武昌,最終只有一個去處:長江。

長江水位低時,雨水可以自然流入長江。

然而到了夏季汛期,長江武漢段的平均洪水位達到 25。5 米。武漢地處江漢平原,平均海拔只有 23。3 米。

相當於江水比武漢高出了一個姚明!

風裡雨裡,武漢等你看海

今年6月30日,長江武漢段達到 25 米設防水位。就在昨天,長江武漢段已經突破警戒水位 27。30 米。

再說個數據嚇嚇你:

每到夏天,武漢有 60% 的區域,海拔低於江面。

我在辦公室開啟手機 app 測了一下西北湖的海拔,20米。也就是說,

寫稿的此刻,洪峰正從我的頭頂湧過。

長江水位就像懸在武漢人頭頂的一把劍。

水位高過人頭,就別指望雨還能自己乖乖入江了。

武漢長江水位升高至 18 米時,所有入江水閘都會關閉,泵站啟動,抽水入江。

武漢水位<18m

雨自己動(往長江流)

武漢水位>18m;

雨一動不動(泵站抽排)

風裡雨裡,武漢等你看海

我曾經天真以為,江漢關水位高漲,是因為武漢雨太大。

專家嚴肅解答:並不是。武漢長江漲水大多是上游來水。

武漢長江上游約有148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武漢要接納上游幹流、支流、各水系所有的水,

給上游所有水 “總兜底”

江漢關水位是體現長江上游來水的指標,衡量的是

「外洪」

當長江漫過江灘大舞臺,說明上游水太大了。

風裡雨裡,武漢等你看海

說完「外洪」再說「內澇」。

武漢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1257毫米,70% 的降雨集中在 4-9 月。

武漢夏天的雨是真多

,比沿海城市海南、廣東比不了,但比某些北方城市一年的雨還要多。

就拿今年來說,武漢入梅以來平均降雨量達604.8毫米,而北京市一年的降雨量也不過 600mm 上下。

長江上游和武漢一樣,也愛在夏天瘋狂下雨。於是,汛期+雨季,同時在武漢出現,形成所謂的「外洪內澇」。

「外洪」越大,武漢江面水位越高,泵站的抽排效率就越低,武漢市內的雨水就越難排出去,形成「內澇」。

上游的水,天上的雨,這兩口 “鍋” 要同時一起背,低窪的武漢扛下了所有。(弱小可憐又無助。jpg)

風裡雨裡,武漢等你看海

武漢人最關心的問題:2016年同款“看海”會重演嗎?

答案是:幾乎不會了。

資料說話,據武漢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訊息,7月6日上午,全市機動車完全無法通行的漬水路段有9個。

而在四年前,2016年7月6日上午,這樣嚴重的漬水路段多達113個,是今年的12倍。

當然,過去一星期,武漢累計降雨量251毫米,只有2016年同期的43%,情況遠沒有當年嚴重。但雨季還沒結束,考驗也還沒結束。

風裡雨裡,武漢等你看海

過去幾年,武漢人受夠了“看海”,下了狠手治理。

首先,夏季排澇主要靠泵站,那就猛力建泵站。

2016年至今,武漢中心城區排澇能力由 900m/s 提升至 1960m/s,比2016年翻了一倍多。

可以理解為,以前排水是一瓢一瓢舀,現在換成臉盆,一盆一盆往外倒。

武漢中心城區55個外排泵站,總抽排能力達1960m/s。55座泵站共同發力,

一秒鐘的抽排水量相當於4/5個標準游泳池。

手機橫過來,看看你家周圍有哪些排水泵站

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泵站點位示意圖

風裡雨裡,武漢等你看海

比如逢暴雨必淹水的南湖,2016年以前沒有泵站。

積水流到南湖,再流到湯遜湖,最後靠湯遜湖泵站排進長江,蜿蜒20公里,排水效率極低,遠水難解近渴。

現在有了江南泵站,南湖的積水經過4公里就能排進長江,水路縮短了70%。

風裡雨裡,武漢等你看海

除了建泵站,還有意想不到的騷操作。

比如雨季來臨前,提前抽排湖水

,降低湖泊水位,準備迎戰蓄水。

武漢中心城區40個湖泊,有23個具有調蓄功能。今年入梅後的首場強降雨之前,南湖、湯遜湖、青菱湖、黃家湖均已提前抽水,給周邊區域的雨水騰出空間。

未雨綢繆還體現在,

還沒下雨就開始疏通下水道

易漬水點,針對性排澇,

在立交涵洞下提前安排“龍吸水”搶險車

,隨時準備迎接暴雨抽水。假如你在街上見到一輛全身亮黃色,頭頂水管的大傢伙,那就是它們沒錯了。

2016年,武漢市排澇能力只能應對一年一遇的降雨(100mm以內/天)。

2020年,武漢市已經能夠應對10-20年一遇降雨(約150-200mm/天)。如果你對「N年一遇」感到迷惑,你只需知道,N越大,則代表雨越大。

國家標準要求達到的50年一遇(約300mm/天),武漢還在繼續努力。但不論是客觀資料還是切身感受,武漢目前的排澇能力,確實比2016年提升了。

風裡雨裡,武漢等你看海

2016年舊聞被瘋轉,也情有可原。那年6月30日-7月6日,武漢兩天潑下 22 個東湖,一個星期下了半年的雨。

武漢人被 “看海” 支配的恐懼,時隔四年依然存在。

只是當 “看海” 表情包和舊聞段子被瘋轉時,希望多一些理智聲音。也想提醒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你,水,有多可愛。

風裡雨裡,武漢等你看海

武漢是生在水上的城市。當我們說起武漢,總會提到百湖之城、兩江交匯之類的字眼。

在東湖發呆,去江邊游泳,坐輪渡過江,武漢人喜歡水,也離不開水。

喝漢江水長大,吃江漢平原魚米之鄉的豐富物產。有了長江,有了江上的橋樑和船隻,才有了九省通衢。

享盡了水的便利和好處,也坦然應對水的考驗。漲水時齊心抗洪排澇,洪水退去,依然在海綿城市江灘邊熱烈起舞,這才是我所熱愛的武漢。

*武漢市今年入梅以來平均降雨量604。8毫米:擷取2020年6月8日-7月6日資料

特別鳴謝 / 資料提供

武漢市水務科學研究院 李敏

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石亞軍

風裡雨裡,武漢等你看海

EDITOR

編輯

周古月

DESIGN

設計

HANS設計組

PHOTO

攝影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