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家庭檔案中的改革開放40年】古風新顏,蘇州老街40年變遷史

2022-09-17由 北京西路瞭望 發表于 漁業

石路地區舞廳怎麼收費

【家庭檔案中的改革開放40年】古風新顏,蘇州老街40年變遷史

小河邊、屋簷下,藤椅上曬太陽的老大爺,坐在小凳上擇菜的老奶奶,晾在牆根的醃菜壇,種在花盆裡的小蔥,小巷上空掛著衣服,牆邊倚著腳踏車,天空被密如蛛網的電線分割……時光彷彿停滯的老街,是許多人童年的美好記憶。

這樣的記憶如今要到照片裡去找尋了。蘇州退休幹部胡榮福是位有心人,30多年間,他用相機記錄下了不同時期姑蘇石路地區的街道變遷。如今,存古風更展新顏的老街,為改革開放40年留下了磚石刻畫的註腳。

【家庭檔案中的改革開放40年】古風新顏,蘇州老街40年變遷史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南浩街)

【家庭檔案中的改革開放40年】古風新顏,蘇州老街40年變遷史

(今日南浩街)

胡榮福報送給“江蘇最美家庭檔案”徵集活動的照片有三組,分別反映了石路地區南浩街、閶門吊橋和石路商業區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現今的風貌。回看這段用相機保留的時光記憶,胡榮福感慨:“我是看著這30多年老城改造一步步走過來的,原來石路地區的老街大都是破破爛爛的。”

【家庭檔案中的改革開放40年】古風新顏,蘇州老街40年變遷史

(1990年代的蘇州閶門吊橋街景)

看似江南水鄉風情的老街,實際生活之髒亂差,只有住戶才有體會。像生活用水,要麼靠水井,要麼靠馬路上的“公共自來水”;公共衛生設施幾乎沒有,主要靠馬桶。胡榮福回憶:“有的在河邊洗,有的倒在化糞池裡。”江南多雨,南浩街這樣的低窪地區,自建房大多陰暗潮溼。在胡榮福拍攝的照片裡,經年累月風吹雨打下老屋牆壁斑駁,蘇州特色的粉牆黛瓦變成了大花臉,顯得十分破敗。

【家庭檔案中的改革開放40年】古風新顏,蘇州老街40年變遷史

(1990年代的蘇州閶門吊橋街景)

照片中的閶門吊橋沿線,機動車非機動車混流,沿街小店雜亂無章,城市管理還在起步階段;老街上隨意晾曬、私搭亂建現象普遍;各種電線混亂不堪,安全隱患也不小。

老街,更多隻是存在於記憶中的情懷。

老街展新顏,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帶來的市場經濟理念。胡榮福說,單靠經濟條件不行的老城住戶肯定是不行的,更新理念、科學引入有關專案方進行商業合作後,老城改造才獲得了多贏。

【家庭檔案中的改革開放40年】古風新顏,蘇州老街40年變遷史

(今日蘇州閶門吊橋夜景)

在胡榮福眼裡,這些年來石路地區建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街面越來越繁榮,人們穿戴也更加多樣。最新一張雪夜閶門吊橋,在光影中留下了迷人風姿,“體現了我們從粗放到精緻、精細的城市建設理念變化。”不過,讓胡榮福感觸更深的是街上的人:“精神面貌啊、生活環境啊、生活質量啊都有很大變化。”

【家庭檔案中的改革開放40年】古風新顏,蘇州老街40年變遷史

(1980年代末的蘇州石路商圈)

【家庭檔案中的改革開放40年】古風新顏,蘇州老街40年變遷史

(1990年代蘇州石路商場)

居民生活的改善,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石路商圈是蘇州古城的商業副中心,它的變遷是蘇州商業發展的縮影。

桑塔納、大舞廳、外牆石材裝飾、三輪車,這是1980年代末的石路商圈;街心花園、玻璃幕牆、行動通訊廣告、肯德基,這是1990年代的石路商場;步行街、中心廣場、噴泉、亮化,這是如今的石路商圈。“每張照片都有非常大的進步。看著這些地方越變越好,我也很高興。”

【家庭檔案中的改革開放40年】古風新顏,蘇州老街40年變遷史

(今日蘇州石路商圈)

和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一樣,蘇州老城改造也經歷了一個規劃理念逐步更新、改造方式逐步改進的過程。胡榮福說,如何在保留歷史名城韻味、不讓商業化味道過濃,和改善老街居民生活、實現古城保護性開發間取得平衡,蘇州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今,老城保留了時光,新城的發展則一日千里,改革開放為蘇州這座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THE END——

延伸閱讀

【家庭檔案中的改革開放40年】三張“全家福”,記錄攝影世家40年生活變遷

【家庭檔案中的改革開放40年】《國旗法》首倡者,見證改革開放法治程序

【家庭檔案中的改革開放40年】一張准考證,承載時代拐點個人命運轉折

【家庭檔案中的改革開放40年】他的收藏,見證匱乏時代遠去

【家庭檔案中的改革開放40年】奮進年代,蘇北農村的光影記憶

撰稿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月飛

供圖 江蘇省檔案局

編輯 陳月飛

新華日報社全媒體時政新聞部出品

歡迎轉發 侵權必究

版 權 說 明

如需轉載本公眾號內容:

1。須保持圖文完整,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2。完整標註版權及本公眾號ID、作者、二維碼;

3。未按此規定轉載的,本公眾號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