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洞喻是柏拉圖哲學的核心,後人繼承發展他的思想,形成各自的流派

2022-08-14由 趣談青史 發表于 漁業

洞穴比喻中的兩個世界是什麼

柏拉圖哲學或政治哲學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西方流行這樣的一句話,整個西方的哲學家們都是在給柏拉圖作註疏。柏拉圖以後的哲學家們,都從不同程度上受到其思想的影響。

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影響——以實體與理念的關係為例

懷特海曾經說過,兩千多年來西方哲學的發展,只不過是在給柏拉圖作註疏。這話讓人一聽,似乎感覺有點誇張,不過也道出了柏拉圖哲學,確實對後來哲學發展的深刻影響。

其中有一位希臘的哲人受其影響最深,他就是最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是柏拉圖的學生,在柏拉圖的學園待了幾十年,可以說是柏拉圖最親近的人。

洞喻是柏拉圖哲學的核心,後人繼承發展他的思想,形成各自的流派

亞里士多德畫像

可是就亞里士多德那句著名的話,即“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換句話說,我敬重我的老師,同時我也更加熱愛真理。

這句名言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亞里士多德尊重先師的同時,也更追求的是真理,與柏拉圖走的路線不太一致,柏拉圖的思想對亞里士多德的影響是全面的,包括哲學、法律、倫理等等。

在這裡主要以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中的“實體”為例,來談談“洞喻”對他的影響。

洞喻是柏拉圖哲學的核心,後人繼承發展他的思想,形成各自的流派

柏拉圖簡介

“存在著一種思辯作為存在而存在的科學,也包括著那些就它自身而言的依存者。”

也就是說,任何科學都有他作為這門科學的依據,不可能任意就產生一門科學出來,那個依據就是本源,就是原初,也就是最高的實體。只有把握了這個最高的實體,才能很好的學習每門具體的科學。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論與柏拉圖的理念論有相似之處,他們是裙帶關係。

比如,理念論也講最高的東西,理念就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只不過理念的這個原初是所有事物的原初。而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論講的原初,是每門科學的原初,有多少種科學就有多少實體。實體論與理念論關係非常密切,都是事物存在的本源,唯有此,才能稱得是事物。

亞里士多德把實體分為四種實體,這種對實體的劃分,也為後世的學科分類提供了依據,由此學科細分也是有此開啟的。在之前,學科沒有分得這麼細化,都是一統的,柏拉圖的理念論就是一個好的證明。

洞喻是柏拉圖哲學的核心,後人繼承發展他的思想,形成各自的流派

亞里士多德石像

柏拉圖沒有區分每一門學科,包括哲學、政治、倫理等科目都是統一在一門大學科裡,不像亞里士多德把學科劃分的很細緻。亞里士多德的實體有多種並且還有層次的劃分,每門學科都有重要與非重要之分,其中最高的就是第一實體或理論實體。

柏拉圖“洞喻”中的理念,沒有層次之分,就是理念,最高的就是那善的理念,在這一點上,他們又有共同之處,都是追求那個最初的原因或本原。

對奧古斯丁哲學的影響——以“光照論”為例

柏拉圖死後,很多人繼承和發展了柏拉圖的思想,都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其中有一個流派是新柏拉圖主義,這個流派是由普羅提諾創立的。他試圖尋求創造一種宗教哲學,且以柏拉圖的思想體系,還包括古希臘哲學在內的哲學思想為基礎。這種宗教哲學就是後來基督教哲學思想的直接來源。

洞喻是柏拉圖哲學的核心,後人繼承發展他的思想,形成各自的流派

柏拉圖的油畫像

在這一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哲學家就是奧古斯丁。奧古斯丁把國家分為上帝之國和地下之國,他的上帝之國與地下之國的劃分與論證,就足以說明,他與柏拉圖透過“洞喻”劃分的兩個世界是相對應的。

從上帝之國中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討論的理念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就不難想象上帝之國與地下之國的關係,從這一點來看,“洞喻”確實對奧古斯丁有直接的影響。

在基督教世界中,作為最重要的理論創造者,奧古斯丁的光照理論與“洞喻”同樣重要,描述的都是感覺經驗和認識真理的關係。

人如果要想看到永恆的事物,那麼人的心靈需要光的普照。沒有光的照射,心靈找不到方向。尤其在長達一千年的整個中世紀時期,這一時期被人們稱為是黑暗的時代,更需要光的照耀,照亮這個黑暗的時代。

洞喻是柏拉圖哲學的核心,後人繼承發展他的思想,形成各自的流派

奧古斯丁

“洞喻”對奧古斯丁的影響

如果沒有光照,這時的人們就好比洞穴中的囚犯一樣,看不到光亮,永遠生活在黑暗的洞穴裡,只能將洞穴作為他們真實的世界,更是把影像當作最真實的存在,以影像作為生活的根本。

洞穴的囚犯在上升時,是他們轉身看到了光,他們沿著光照的地方逐漸上升的,最後他們來到了洞外的世界,看到了他們與洞穴裡看到的不一樣。他們站在太陽底下,不敢直視太陽,只能先看在水中的影子,慢慢的適應,否則會灼傷他們的眼睛。

說明真理一般不被人所窺見,洞外世界最高的就是善的理念。是它照亮了洞外的世界,讓上升的囚犯獲得了真知識。

洞喻是柏拉圖哲學的核心,後人繼承發展他的思想,形成各自的流派

奧古斯丁畫像

上帝之國中的“光”同樣也照進了地下之國,讓芸芸眾生如獲雨露一般,把整個地下之國全都照亮。上帝之國在他那裡就是最高的,他自己不被照亮,只能照亮別的事物,影射“洞喻”中“善的理念”。

“奧古斯丁在描述靈魂是如何獲得知識時,他卻與柏拉圖的回憶說卻是相反的,他認為知識不是一種回憶的活動,它是靈魂自身的一種活動。”

知識的獲得不是靠回憶,而是靠陽光照射,照進心靈,陽光的照射就像一面鏡子,照亮了所有,照亮了原本是隱藏起來的東西。現在可以被人們所認識,只有陽光的照射才是可能的,其他是不可能的。

洞喻是柏拉圖哲學的核心,後人繼承發展他的思想,形成各自的流派

奧古斯丁

的畫像

對黑格爾哲學的影響——以“廟裡的神”為例

黑格爾稱呼柏拉圖是“人類的導師”。因為把哲學真正作為一門科學來使用的,就是從柏拉圖那裡開始的。柏拉圖理念的起源和發展,是在整個歐洲思想史上最困難、最複雜,也是影響最大、成果最豐富的過程之一。

在黑格爾哲學中,他列舉了七個比喻,其中一個就是“廟裡的神”,大家都知道,有廟的地方就必須有神的存在,否則,那就是不是廟。就是一間很純碎的房屋,沒有神就無需供奉。廟就不一樣了,必需有人來供奉。

在此,黑格爾打這個比喻,就是想告訴我們,“廟”與“神”的關係。把它放大來說,對於洞穴之內的囚犯,他們也需要這樣的“神”,洞穴就好比“廟”,如果沒有神的進駐,洞穴就只能是個洞穴,囚犯們沒有什麼變化。

洞喻是柏拉圖哲學的核心,後人繼承發展他的思想,形成各自的流派

黑格爾的畫像

廟裡的神使洞穴有了點靈光,照亮了洞穴,照亮囚犯們的一切,讓他們有了生活的新希望,人應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的東西。

黑格爾把哲學看得很高尚,他認為只有哲學照進洞穴,它才是真的廟或洞穴,在黑格爾那裡,哲學就是理念,與走出洞穴外的囚犯獲得的理念一樣,很崇高,這就等於崇高就是理念。

透過學習就是要洞穴的人們高尚起來,最後走出洞穴,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中更高的善,又促使哲人回到洞穴,回到廟裡。

比喻廟裡的神與洞喻相呼應的,側重點不一樣,前者更注重哲學的重要性,後者相對弱一些,他更注重的是走出洞穴外獲得的善的理念。但共同點就是哲學要進入城邦,服務於城邦。

參考內容來源:《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