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與魚友明仁天皇見面12次,88歲的魚類學“活字典”走了,留下7部經典著作

2022-08-12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漁業

一個魚一個指的右邊念什麼

與魚友明仁天皇見面12次,88歲的魚類學“活字典”走了,留下7部經典著作

“先生與明仁天皇的魚類學友誼,長達40多年,成為中日友誼的一段佳話。”聽聞伍漢霖先生辭世,上海海洋大學校史館館長寧波說,“他又恪守本分,除了研習魚類學,除了為中日友誼計,先生未曾以此沽名釣譽。”先生何曾遠去,他只不過是到魚類大世界裡暢遊去了。

6月3日19時56分,中國著名魚類學家、上海海洋大學教授伍漢霖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逝世,享年88歲。遵照其生前遺願及家屬意見,喪事從簡。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瞭解到,直到去年,他仍堅持與時間賽跑,凝聚其10年心血的魚類“新版現代漢語詞典”——《中國海洋及河口魚類系統檢索》得以出版,全書287。5萬字。

與魚友明仁天皇見面12次,88歲的魚類學“活字典”走了,留下7部經典著作

1997年時,伍漢霖指導弟子鍾俊生

【皇宮內共同進行蝦虎魚類短期研究】

“恩師在魚市場、漁貨碼頭、漁撈現場、海岸邊、河道旁、標本室、實驗室等地指導我的情景歷歷在目!”伍先生弟子、上海海洋大學教授、中國動物學會魚類學分會理事鍾俊生表示,從師40多年,恩師的敬業、嚴謹、謙遜,永生難忘。

伍老1934年出生,1956年畢業於上海水產學院(現上海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專業。半個多世紀以來,他一直堅持從事魚類分類學和形態學的研究工作,尤以研究蝦虎魚類、有毒魚類和藥用魚類著稱。其主要著作有《拉漢世界魚類名典》《中國有毒魚類和藥用魚類》《海南島淡水及河口魚類志》《廣東淡水魚類志》《辭海(全部魚類條目)》《中國脊椎動物大全》《中國有毒和藥用魚類新志》《中國海洋及河口魚類系統檢索》等。

與魚友明仁天皇見面12次,88歲的魚類學“活字典”走了,留下7部經典著作

說起受到明仁天皇12次接見的中日友誼,得從一封漂洋過海的“蝦虎魚”求教信說起。上世紀70年代,伍漢霖接到了編寫《福建魚類志》的任務,他負責蝦虎魚的部分。蝦虎魚看似呆頭呆腦,卻是魚類中最大的家族。那時,國內缺乏相關書籍,也沒標本,研究進展緩慢。翻遍了學校圖書館,伍漢霖終於發現,日本有一位叫明仁的學者,自1964年後開始發表有關蝦虎魚的論文,這讓他異常興奮。

與魚友明仁天皇見面12次,88歲的魚類學“活字典”走了,留下7部經典著作

畢生研究蝦虎魚

1979年,“科學的春天”到來後,伍漢霖透過學校給明仁寫了一封信。兩週後,他便收到了回信。當時還是親王的明仁囑託侍從官給這位中國同行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不僅回答了伍漢霖提出的問題,還表達了加強聯絡之意。此後,兩人多次書信往來,交換資料、討論學術問題。

與魚友明仁天皇見面12次,88歲的魚類學“活字典”走了,留下7部經典著作

1992年日本明仁天皇訪問上海時會見伍漢霖

到明仁退位的40年間,他先後5次訪問日本,包括在日本皇宮內廳生物學御研究所,與明仁天皇共同進行短期蝦虎魚類的研究,討論蝦虎魚類的學術問題,成為魚類分類界的一段美談。

與魚友明仁天皇見面12次,88歲的魚類學“活字典”走了,留下7部經典著作

明仁天皇曆次回信

【盤點完中國3711種海洋及河口魚類】

然而,中國並非魚類研究強國。解放前,國內魚類研究進展非常緩慢,許多國產魚種都被外國人搶先命名。當時,伍漢霖對此非常揪心,也立下志向:“魚類王國’的研究和命名工作,應有我們國家的一席之地。”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教學與科研生涯中,伍老一直秉承這一志向。他與其他科研人員先後命名小眼真鯊、廣東鰩、長吻六鰓魟、短尾蛇鰻、褐毛鱨、中華胡椒鯛、中華沙塘鱧、伍氏擬髯蝦虎魚、大青彈塗魚等新種,為魚類冠以中國名。為了完成中國蝦虎魚類的研究,伍漢霖又花了20年時間,在西沙群島、臺灣等全國各地區採集標本。1989年中國記載的蝦虎魚種類不到100種,2008年圖書出版時經伍漢霖整理已增加到307種。

與魚友明仁天皇見面12次,88歲的魚類學“活字典”走了,留下7部經典著作

與魚友明仁天皇見面12次,88歲的魚類學“活字典”走了,留下7部經典著作

此外,早在1978年,伍漢霖以第一作者身份與同事合作編寫了《中國有毒魚類和藥用魚類》一書。這是中國第一部全面系統介紹250餘種有毒和藥用魚類的專著,出版後引起魚類學家的廣泛關注,成為水產、醫藥和衛生部門的重要參考文獻。該書也受到日本魚類學家推崇,東京大學和長崎大學有關教授花了近10年時間翻譯該書,於1999年透過日本恆星社厚生閣出版日文版。

與魚友明仁天皇見面12次,88歲的魚類學“活字典”走了,留下7部經典著作

海洋大了,什麼魚沒有?1999年,伍漢霖擔綱、與臺灣魚類學家合著《拉漢世界魚類名典》,由島內水產出版社出版。這部海峽兩岸之間規模最大的一部魚類名典,共收錄了全球截至1999年5月所有有效魚類26000多種魚名,為兩岸魚類名稱的統一,為全球華人魚類中文名稱的統一,邁出了重要一步。

與魚友明仁天皇見面12次,88歲的魚類學“活字典”走了,留下7部經典著作

就在去年,伍老和其弟子主編的《中國海洋及河口魚類系統檢索》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發行,我國大陸、臺灣、香港地區14位權威學者參與編寫,盤點了中國的3711種海洋及河口魚類,該書基本摸清了中國海洋及河口魚類的譜系,成為我國魚類系統分類史上新的里程碑,對全面瞭解和可持續利用我國海洋及河口魚類資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事實上,2010年後,古稀之年的伍先生仍一直在整理資料,伏案編寫《中國海洋及河口魚類系統檢索》這部鉅作。先生曾對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黨委書記、教授黃旭雄說,這本書出了,他的牽掛和心願都了了。去年上半年書稿校對完成,8月伍老就住進了新華醫院。

與魚友明仁天皇見面12次,88歲的魚類學“活字典”走了,留下7部經典著作

2021年他與時間賽跑

【離不開只是換個地方再和魚兒為伴】

2008年上海海洋大學搬遷至臨港,時年74歲的伍漢霖教授與楊德康副教授在新校區仍不分晝夜地一瓶一瓶地整理魚類標本,整整3個多月。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潘迎捷教授憶起,當時空調還沒裝好,每天汗流浹背,晚上沒地方住,就住在標本室裡,還要忍受蚊叮蟲咬,“我去看過他們,很是感動。這些老先生為了學校默默無聞工作,是海大老一代人留給我們最珍貴的遺產。”

“目睹他80多歲的高齡,還堅持從早到晚每天孜孜不倦在標本堆中認真鑑定研究,並書寫不停,每天晚飯後騎腳踏車長行鍛鍊,”曾任馬里蘭大學研究教授、上海海洋大學特聘教授宋佳坤也表示,在臨港的歲月,總覺得他是自律的楷模,在心中他應該是百歲老人的最佳候選人。

與魚友明仁天皇見面12次,88歲的魚類學“活字典”走了,留下7部經典著作

20世紀80年代初,伍漢霖(中)與朱元鼎教授(左)、孟慶聞教授(右)

海大教授龔小玲還記得剛留校工作不久,因為蝦虎魚種類鑑定問題請教伍先生,“他把我帶進魚類標本室,把標本找出來,一點一點給我講解;同時還找出近緣種,給我講解它們之間的異同。”

當時,龔小玲對著那一屋子的標本好奇又突兀地問他:“蝦虎魚分類您是不是全弄清楚了?”伍先生非但沒生氣,反而微微笑了笑說:“全世界蝦虎魚有幾千種,分類還存在不少問題呢。” 龔小玲當時就被驚到,像伍先生那樣一輩子研究蝦虎魚的大專家卻是那麼謙虛。

後來,只要碰到魚類分類問題,龔小玲就會到樓下去找他,感覺沒有什麼能難倒他,他就像是“魚類學”一本活字典,能如數家珍地給講解魚類學各種知識和有趣的故事。“如今,先生離我們而去了,似乎有些不真實但又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記憶中的先生似乎永遠不會老去,永遠不會離開魚類。他可能只是換個地方再和魚兒為伴吧。”

本文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