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圖說 春秋左傳 記載的‘蠻夷戎狄’在哪裡 風俗習慣 東隅

2022-07-30由 星光燦爛五千年 發表于 漁業

南撫夷越的撫是什麼意思

蠻夷戎狄

(蠻夷戎狄)

1、古代對中原周邊各族的統稱(古時對四方異族的統稱)。也稱‘東夷、南蠻、北狄、西戎’,也稱‘四夷’。

圖說 春秋左傳 記載的‘蠻夷戎狄’在哪裡 風俗習慣 東隅

2

春秋時期的蠻夷和現在的蠻夷並非一個意思,現在的蠻夷多指荒涼、未開化之地,而春秋時期的蠻夷指的是不接受周朝的禮樂制度,並非文化高低。

《左傳》中常使用‘蠻夷戎狄

’名稱,但所指並不嚴格。如莊公三十二年記載:“冬,狄伐邢。”此處的‘狄’從地域看就是指‘戎’。可見史籍中使用少數民族名稱與我們現代人理解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應該是提及少數民族時,古人心理上與現代人一定有不同的理解。

圖說 春秋左傳 記載的‘蠻夷戎狄’在哪裡 風俗習慣 東隅

3、《禮制 王制》說:中國戎夷,

五方之民

,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譯文

:中原與四方少數民族,即

五方之民

,皆有各自生活習慣,永生不變。東部民族稱為夷,披髮文身,不吃熟食。南部民族稱為蠻,紋額間,腳彎曲,不吃熟食。西部民族稱為戎,披頭髮穿獸皮,不食五穀雜糧只吃肉。北部民族稱為狄,穿羽毛,居洞穴,不吃五穀雜糧只吃肉。)

圖說 春秋左傳 記載的‘蠻夷戎狄’在哪裡 風俗習慣 東隅

4、

特別提示

:‘蠻夷戎狄’並不是指四個民族,而是指四個方向上的許多少數民族,是歸類稱。

圖說 春秋左傳 記載的‘蠻夷戎狄’在哪裡 風俗習慣 東隅

5、

史籍中記載

(1)《國語.楚語上》說:蠻、夷、戎、狄,其不賓也久矣,中國所不能用也。(注:蠻夷戎狄久未歸順,中原人管不了他們)

(2)《荀子 正論》說:故諸夏之國,同服同儀,蠻夷戎狄之國,同服不同制。(中原各國,與周禮制同,蠻夷戎狄與周禮制不同)

(3)《史記·三十世家·楚世家 》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我

楚本

是蠻夷,中原那一套不適用於我)

(4)《史記》說:秦習於戎俗,非中國之屬。

(5)《清 魏源 聖武記 卷七》說:無君臣不相統屬之謂‘苗’,各長其部,割據一方謂之‘蠻’。

(6)《大禮戴記 千乘》 西闢之民曰戎。(西部蠻荒之民稱為戎)

(7)《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圖說 春秋左傳 記載的‘蠻夷戎狄’在哪裡 風俗習慣 東隅

6

名稱分類

:(不同時代有不同)

1

)夷(東夷):‘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也泛指四方少數民族。明清時亦指外國人。

2

)戎(西戎):有如下多種:‘己氏之戎、北戎、允戎、伊洛之戎、犬戎、驪戎、冀之戎、義渠之戎、大荔之戎、大戎、條戎、芧戎、樓煩之戎、山戎、陸渾之戎

’。多從事遊牧。

3

)狄(北狄):有‘赤狄、白狄、長狄’三部。

圖說 春秋左傳 記載的‘蠻夷戎狄’在哪裡 風俗習慣 東隅

7、

《春秋左傳》

出現‘蠻夷戎狄’的句子

《春秋左傳》對少數民族共出現過18種稱呼:荊蠻、蠻夷、蠻夷戎狄、四夷、東夷、西戎、北戎、驪戎、戎狄、犬戎、姜戎、伊洛之戎、茅戎、陰戎、陸渾之戎、九州之戎、赤狄、白狄。

例句:

(1)昭公二十六年

茲不穀震盪播越,竄在荊蠻,未有攸厎。

(荊蠻:中原人對楚越人的稱呼。)

(2)哀公二十六年

君以蠻夷伐國,國幾亡矣。

(蠻夷:泛指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

(3)成公二年

蠻夷戎狄,不式王命,淫湎毀常,王命伐之。

(蠻夷戎狄:泛指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

(4)成公七年

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而莫之或恤,無吊者也夫!

(5)僖公二十一年

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蠻夷猾夏,周禍也。

(6)莊公十六年 初

,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

(7)莊公三十一年

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

(四夷:華夏族對四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含有輕蔑之意。)

(8)僖公四年

若出於東方,觀兵於東夷,循海而歸,其可也。

(東夷:中原以東各族的統稱。)

(9)隱公二年

公會戎於潛,修惠公之好也。

(10)隱公七年

戎朝於周,發幣於公卿,凡伯弗賓。

(11)隱公九年

北戎侵鄭,鄭伯御之。

(北戎:即山戎。春秋時分佈在今河北﹑山西北部。)

(12)莊公二十八年

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

(驪戎:戎人的一支,姬姓。在今陝西省臨潼縣一帶。)

(13)莊公三十年

遇於魯濟,謀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

(14)閔公元年

戎狄豺狼,不可厭也。

(戎狄:對西方和北方的非華夏部落的統稱,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稱。)

(15)閔公二年

虢公敗犬戎於渭汭。

(犬戎:西戎種族的一支。多分佈於今陝西涇渭流域一帶,為周朝西邊強大的外患,幽王時攻陷鎬京,西周因而滅亡。也稱為昆夷、混夷、畎夷)

(16)僖公十五年

必報仇,寧事戎狄。

(17)僖公二十二年

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

(陸渾之戎:戎的一支。原居瓜州,後遷居陸渾[河南宜陽南],故名。)

(18)僖公三十三年

晉人及姜戎敗秦師於殽。

(姜戎:春秋時居住在晉國南部的少數民族。晉國的附庸。)

(19)文公三年

遂霸西戎,用孟明也。

(西戎: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總稱)

(20)文公八年

襄仲會晉趙孟,盟于衡雍,報扈之盟也,遂會伊洛之戎。

(伊洛之戎:戎的一支。因居於伊水、洛水地區得名。)

(21)成公元年

王師敗績於茅戎。

(茅戎:亦稱貿戎。戎的一支,周初活動於今山西平陸一帶。)

(22)襄公四年

戎狄事晉,四鄰振動,諸侯威懷,三也。

(23)昭公九年

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穎。

(陰戎:即陸渾之戎﹐因其居住於河南山北﹐故稱。)

(24)哀公四年

士蔑乃致九州之戎。

(九州之戎:即陸渾之戎,因其編制有九州,故稱。)

(25)僖公八年

狄無恥,從之必大克。

(26)宣公七年

赤狄侵晉,取向陰之禾。

(赤狄:亦作“赤翟”。狄人的一支。大體分佈於今山西長治一帶,與晉人相雜居。或說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

(27)宣公八年

白狄及晉平。

(白狄:也作“白翟”。狄人的一支。原在今陝西省延安、山西省介休境內,後東遷於今河北省境。因穿白色衣服,故稱。)

(28)成公十三年

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

(東

春秋左傳·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東隅註譯

春秋左傳·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東隅註譯

春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東隅註譯

春秋左傳·隱公四年 註釋翻譯 衛州籲伐鄭 國學歷史春秋戰國·東隅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星光燦爛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