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國產品牌比德國製造差在哪?

2022-07-27由 博諾安冷凝壁掛爐 發表于 漁業

國產東西不好嗎

2021年10月初,逢燃氣行業遵義年會,聽了眾多專家演講,參與眾多企業家之間交流,也聽到公司銷售人員的彙報,大家一致認為:零售市場真難做!大部分經銷商只想銷售德國品牌,哪怕是義大利、土耳其品牌也好,就是不想銷售國產品牌!究其原因,曰:國產品牌質量不好!至於為什麼不好?哪裡不好?——不清楚!大家都說德國品牌好、進口品牌好,國產品牌不行!

不可否認,德國產品設計和製造工藝是全人類公認的,國人更是對德國造的迷戀由來已久,在全世界,中國人也是德國造最忠實的粉絲。然而,德國所有產品都是那麼好嗎?

——難道國產品牌真的只配做政府低價採購的“煤改氣”嗎?真的跟德國產品差兩條街嗎?

面對這種行業現象,結合我做過的多次市場調研情況,在此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國產品牌比德國製造差在哪?

  終端使用者對品牌認知

面對這種行業現象,結合我做過的多次市場調研情況,在此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行業年會前夕,我拜訪了貴州茅臺集團的一位朋友,原本是想利用關係買一些平價“茅臺”。朋友為表示熱情,又邀約了茅臺鎮釀酒行業的幾位人士作陪,一同品鑑“茅臺酒”和“茅臺鎮酒”。席間,當聊到我是做“壁掛爐”行業的時候,他們說各自家裡都安裝了“壁掛爐”,仁懷市現在家裝大部分都安裝“地暖”和壁掛爐(可見貴州市場正如前幾年所預測,會快速增長),由此,我產生了極大興趣,就想進一步詳細瞭解一下。

當問及壁掛爐品牌的時候,只有其中的兩位說“好像是德國的”,至於什麼品牌,他們都不知道,其他幾位更是全無所知。當我問及使用效果的時候,他們說供暖非常好,很舒適;其中兩位說供暖很好,不過“洗澡熱水不穩定”,也曾多次聯絡代理商,他們說沒有辦法解決,只能更換“第三代”(應當說的是冷凝爐);其中兩位說只使用壁掛爐供暖,洗浴使用的是電熱水器;其他三位說他們家使用的壁掛爐供暖和熱水洗浴都很好,水溫非常穩定,沒有忽冷忽熱現象。

作為壁掛爐製造商,這是瞭解市場的好機會,於是就多聊了一些,問及安裝價格和品牌,他們計算了一下,壁掛爐大部分都是一萬五左右,至於品牌,包括家裡人竟然都不知道是什麼,只好手機拍照發了過來!

我逐一看了他們家人發過來的照片——“熱水不穩定”的兩家都是“原裝進口”X國品牌,普通大氣式機型;“沒有使用熱水”的兩家,也是X國品牌;“熱水穩定很好”的三家,兩家是德國XXX全預混冷凝壁掛爐,另一家。。。。。哦,有這麼巧合的事情存在嗎?!竟然是廣東昊森生產的博諾安品牌GS系列24KW、調節比1:8的普通分段壁掛爐——至此,我自豪感油然而生!

當問及選擇品牌的初衷時,所有人都是在“地暖商”(經銷商)推薦或鄰居家“體驗”的基礎上儘可能選擇“進口品牌”,至於為什麼選擇“進口品牌”、“德國品牌”,都表示因為不瞭解這類產品,基於“安全性”,儘可能選擇“貴的”,至於是否是“對的”,所有人都沒有感念!

由此可見,終端使用者儘管對德國造是有一定信賴,但對於品牌和產品效能基本不瞭解,對配置更是一無所知,全憑經銷商、地暖公司來推薦。

眾所周知,德國品牌是“貴的”,廠家銷售政策靈活性遠遠比不上國產品牌,經銷商進貨成本高,而且相對利潤並不高,然而,經銷商為什麼不願向終端使用者推薦國產品牌產品呢?

  羊群效應引發的破窗效應

記得有一次和廣東壁掛爐商會特聘營銷顧問邵策進行過一次交流,他在做營銷培訓的同時也在安徽做“德國品牌”壁掛爐的代理。問及他為什麼不做“國產品牌”時,他說,前兩年也做過一個“國產品牌”,不過是“受傷了”,——“產品質量不穩定,售後太多了”,從此再不敢碰國產品牌了。雖然也認為“不是所有國產品牌質量都比德國品牌差,但不敢輕易冒險”。其他長期從事暖通行業的經銷商也大多有同樣的遭遇,新涉足暖通行業的經銷商受其影響,大多也就不敢銷售“國產品牌”。

國產品牌比德國製造差在哪?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破窗效應”呢?

首先,我國是在近三十年才由一個農業大國迅速轉變為工業大國的,國民對工業產品的意識仍然停留在“原裝進口”的層面上,加之國內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從業人員的品質意識仍然不強,很多企業追求短期利益,質、量概念不清,混為一談。

就壁掛爐而言,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才由歐洲、日韓陸續引入中國,缺少原創技術,行業從業人員匱乏,大部分企業都是在以抄襲歐洲產品為主。2015起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煤改氣”,地方政府集中招標採購。因為此類費用來自於的財政補貼,因而這種“中國式”的招標採購方式類似專門設定的侏儒通道,使一些原本高質量的企業和產品遭遇逆淘汰,很多壁掛爐製造企業的技術、品質等部門變成了“多餘”,無論產品品質如何,只要關係到位,產品就不愁銷路。由此引發壁掛爐行業“羊群效應”,一年之間壁掛爐生產企業暴增兩倍,絕大部分“煤改氣企業”都是在無技術、無品質、只有社會關係的情況下,瞬間發展成了行業的巨無霸,讓傳統研發型、技術型企業望其項背,在這種市場環境影響下,很多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放緩了技術研發、停止了零售渠道的開發投入、放棄了完全“市場化”的競爭,全力投入到“煤改氣”的浪潮中。

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劣質產品充斥“煤改氣”市場,導致終端使用者怨聲載道,甚至讓利國利民的“煤改氣”政策產生了塔西佗現象,政府推出的惠及民眾的“福利”在有些地方甚至成為了民眾的“負擔”,國產品牌壁掛爐口碑也由此一落千丈。有行業內人士曾說,“這六年來的煤改氣,讓國產壁掛爐企業發生了“返祖現象”,技術、品質至少倒退了五年”。

  “關鍵”尚待突破

眾所周知,工業是一個國家的支柱,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當下,中國很多領域被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尚依賴進口,時常被“卡脖子”,關鍵原材料、關鍵零部件、關鍵元器件也是中國工業製造業最大的痛點,它們處在供應鏈關鍵環節,牽一髮動全身。熟悉中國製造業的都知道,你到企業問“你們的產品水平、產品質量如何?”往往會得到這樣的回答:“你放心吧,我們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關鍵元器件、關鍵原材料都是德國XX公司生產。”他們所說的那些德國公司基本都是國際上生產關鍵零部件的“隱形冠軍”,這些企業基本都是百年企業,有些是中小型家族企業,他們的“品質意識”是根深蒂固的,他們的產品研發、設計、製造、配套比較穩定,產品往往要求特殊的材料、特殊的結構、特殊的精度、特殊的標準、特殊的溫度、特殊的環境。關鍵是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精確性、標準性要達到極高的要求。

我們的一些製造企業也能生產出類似產品,但達不到德國進口產品的水平,這也是我們製造業三分之二的“關鍵”還需依賴進口最重要的原因,同時也在中國大眾心裡深深地打上了“德國”的烙印。

那麼,為什麼我們即使有了關鍵技術也很難做出“關鍵部件”呢?思想意識非常重要!究其原因,除了國家間工業化持續年代長短不同,更重要的是價值觀不同,是具體做事的人和背後支撐他的文化不同。

  德國人的“方腦袋”和中國人的“圓腦袋”

有人常說,中國人跟德國人最大的區別,在於德國人是“方腦袋”,中國人是“圓腦袋”。

所謂德國人的“方腦袋”,按中國話就是“一根筋”——刻板、認死理,這也曾經成為部分國人時常調侃和嘲笑德國人的理由。不過,正是這種“方腦袋”的死板,才使得德國人凡事有規則、有標準,做事一定認認真真、原原本本,絕不走樣。經常和德國人打交道的中國人說,有時候覺得德國人太古板、太教條、太不靈活、太沒有必要。細想一下,德國人一根筋的“方腦袋”,正是德國產品質量精益求精的根本保障,德國人的工匠精神恰恰來自於這種“方腦袋”意識。

產品質量不是靠企業裡的幾個能人能夠保障的,需要靠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夠達成。相信所有人對此都深有體會,我們很多產品一旦大批次生產,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一致性、可靠性就保證不了。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就跟我們中國人的“圓腦袋”有關係。

中國人所謂的“圓腦袋”,就是太會變通、太靈活,無論在什麼條件下,總能找到打擦邊球的機會和突破規則的方法。在每一個小環節上都突破那麼一點點,集合在一起,往往就會破壞或者顛覆原本的標準和規範。

德國社會崇尚工匠精神,幾乎人人都能一絲不苟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方腦袋”背後是德國人的文化,是骨子裡的東西,融入了德國人的基因。這樣的自覺性不需要考核、不需要激勵、也不需要監督,是與生俱來的文化使然。

那麼,除了文化因素,我們還要面對哪些問題?如何才能突破這些阻礙和瓶頸呢?

首先是要保持專注。釐清企業“做大”與“做強”的邏輯關係,避免陷入盲目多元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