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脾氣越大的人,越脆弱……

2022-07-24由 壹點靈心理 發表于 漁業

吃鹽大脾氣大嗎

56歲的老灰是個半天憋不出半個字的悶葫蘆,但他的妻子阿芝是出了名的暴脾氣“悍妻”。

“鎳婚”28年,阿芝衝老灰髮火的次數,比他倆孩子吃過的鹽還多。

老灰告訴我:“年輕時我完全不理解整天發脾氣的妻子,只覺得她無理取鬧,我不止一次動過離婚的念頭。”

阿芝在外人眼中很溫柔,但只要對著老灰,就變了個人——

敏感易怒,每天像吞了炸藥包似的,老灰無意間的言行舉止,總能瞬間引爆她。

老灰說,因為妻子,自己人生第一支手機只“存活”了一天。

拿到新手機,由於沉浸在喜悅中,老灰沒顧得上和阿芝說話。

阿芝便怒氣衝衝走過來,一把奪過手機,二話不說往地上一摔,啪的一聲,新款翻蓋手機瞬間摔成好幾瓣兒。

接著,客廳裡充斥著阿芝帶哭腔的斥責聲:“你永遠是這樣!什麼都不聽我的!你只顧著你自己!”

脾氣越大的人,越脆弱……

老灰說:“我不理解她為什麼能氣成那樣,我只是沒顧得上說話而已。”

望著還沒捂熱的手機支離破碎,老灰心疼壞了,氣得摔門而出,徒留阿芝在家中罵罵咧咧。

而類似這樣的爭吵,28年來不勝列舉。

老灰和阿芝就這樣磕磕絆絆走到現在。

老灰告訴我,活到現在,他才終於理解了妻子。

其實,老灰和阿芝的婚姻問題並非個案,而是多數夫妻的婚姻困境——

“我愛你,卻總忍不住衝你發火。”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親密關係中,為什麼TA總會一點就炸?

老灰又是如何與妻子和解的?

01

暴脾氣

藏著脆弱的內在小孩

阿芝生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又是家中老二,上有一個哥哥,下有一個妹妹。

從小不受重視的她,往往是被父母選擇犧牲、成全其他姊妹的那個孩子:

兒時逢年過節,她從沒吃過雞腿,因為一隻雞隻有兩隻腿,一隻給哥哥,另一隻給妹妹,她只能吃翅膀。

阿芝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當年成績優異的她,被迫結束學業,起早摸黑騎腳踏車去集市賣菜。

因為她要幫父母賺錢,供未來的“頂樑柱”哥哥上大專。

阿芝至今記得,兒時的某天,半夜地震,被晃醒的她,發現家中空無一人。

慌忙跑向村裡空地的阿芝發現,一早逃出家門的父母、哥哥和妹妹正有說有笑地聊天。

她的心被震碎一地,只覺得自己是多餘的存在。

脾氣越大的人,越脆弱……

正如丹麥心理治療師克里希那南達,在其著作《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中所說:

有些人因為早期的某種創傷,

導致活力、自發性、信任感、純真無邪、喜樂等特質,

都被不信任、沒有安全感以及恐懼感所覆蓋。

由於沒有優先選擇去面對恐懼和不安全感,並對此進行工作,

我們的意識會輕易地就被恐慌的內在小孩所接管。

這個脆弱小孩的底色是恐懼與羞愧,是情緒化、反彈和充滿期待的——

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

“孩童意識狀態”

情緒化、憤往往怒是他們自我防禦手段,用來保護那個支離破碎的內在小孩。

暴脾氣的阿芝就是這樣。

脾氣越大的人,越脆弱……

兒時的這種“被剝奪感”——

不被父母看見、不被父母尊重、不被父母支援,深埋在阿芝的無意識中。

這讓她的內心深信,沒有人真的在乎她;

她脆弱的內心,無法承受哪怕是一丁點失望。

這也導致她在重要的關係當中,反覆創造自己特有的被剝奪模式——

愛人會用類似兒時父母對待她的方式來對待她,也會以類似的方式剝奪她。

所以阿芝成為了自己內在受驚小孩的警戒保護者。

她不計任何代價地保護內在的脆弱,不讓內在小孩感受到痛苦、失望或失落。

這也是為什麼,每當老灰沒有及時迴應阿芝,阿芝便會憤怒,甚至是歇斯底里。

這不僅是因為失望。

脾氣越大的人,越脆弱……

更是因為老灰的反應像一個扳機,觸發了阿芝內心掩藏在內心深層次的脆弱和痛苦。

她想起了曾經忽視自己的父母,往日痛苦的被剝奪感被喚醒——

自己沒有被愛、被瞭解、被接受和被贊同。

有研究表明,當我們被伴侶觸發時,會釋放出與我們幼年被父母類似對待時,相同的神經化學物質。

我們很少意識到這一點:

我們時常因為被過去經歷喚起的情緒,而憑直覺對伴侶做出反應。

阿芝惱怒失望、歇斯底里的背後,其實在重演自己被剝奪的過去。

那個內在小孩在絕望地吶喊:“他怎麼可以這樣?他不愛我,他在剝奪我!”

阿芝躲回那個熟悉的洞穴,舔舐自己的傷口。

她的憤怒,不過是為了早就傷痕累累的自己,不再受傷罷了;

不願再跌入期待落空的恐懼和痛苦的泥淖中罷了。

脾氣越大的人,越脆弱……

阿芝沒有意識到的是,這種“孩童意識狀態”,讓她所看到的的現實都是扭曲的,她將兒時的不信任感和恐懼,全部都投射到其中。

老灰的本意並非如此。

他並不是真的不在意阿芝,他拿到新手機,其實是在研究怎麼給阿芝拍照。

但阿芝卻選擇性看不見,依舊像個孩子那樣反應。

老灰年近中年,才真正洞見阿芝內心的小孩,才真正懂得阿芝這幾十年來,憤怒的是什麼。

他說,自己會好好陪伴阿芝,不讓她再感到痛苦。

02

脆弱小孩

無法癒合的創傷

你可能會問,每個人內心都有脆弱的地方,為什麼唯獨他們這麼情緒化?這麼敏感?

我想說的是,因為你們很幸運。

有的人,並不如你們這般幸運,他們內心的創傷無法癒合。

我的好友阿寧,年近三十沒談過一場戀愛,就是那個不太幸運的人。

脾氣越大的人,越脆弱……

有人曾說:“創傷是光,照進心裡黑暗的那個地方。”

二十多年來,阿寧從不敢輕易觸碰內心那片隱秘的黑暗角落,因為只要輕輕一碰,她的內心世界就會崩塌。

唯獨提起的那次,是和我深夜促膝長談,她哭到不能自已。

由於父母工作繁忙,阿寧從五歲起便被寄養在親戚家中,從舅舅到小姨,再到姑姑,她從小嚐遍冷眼的滋味。

提到這段被寄養的經歷時,她語氣平和得像在訴說別人的故事。

然而,當她提到“鄰居家的大哥哥”時,我感受到她微妙的情緒變化。

她的聲音似乎是從牙縫裡擠出來的。

她問我:“你第一次知道‘猥褻’這個詞,是幾歲?我七歲就知道了,那時我都不認識幾個字。”

脾氣越大的人,越脆弱……

她告訴我,一次放學,她在校門口等了近一個小時,也沒等到父母,這時鄰居家的一個哥哥,騎著單車路過,把她捎回了家。

回到家,父母不在。“鄰居家的大哥哥”說,不如去他家,一起“玩遊戲”。

懵懂的阿寧跟著去了,結果“鄰居家的大哥哥”把她帶到房間。

說到這裡,阿寧聲音哽咽,不再說話。

我一把抱住低聲啜泣的阿寧,安慰她:“沒事了,都過去了。”

我問她,父母是否知道這件事。

她告訴我:“我不敢說,他們除了自責,又能做什麼呢?一切都已經發生了。

唯一幸運是,那個人,後來死了。被掉下來的石板砸死了。”

她的聲音充滿絕望。

這段經歷,成為阿寧內心永遠無法癒合的創傷。

脾氣越大的人,越脆弱……

根據心理治療師伊米·洛在著作《擁抱你的敏感情緒:療愈情緒,接納自我》中,提出的說法:

我們幾乎無法控制這些崩潰或者暴怒的發生,

因為一旦創傷記憶被再次啟用,

我們意識層面的邏輯及思維大腦就無足輕重了。

一旦覺察到威脅,我們的“戰鬥-逃跑”系統就會活躍並接管一切,從而維持內心的安全感。

一旦有異性靠近阿寧,她的創記憶就會被啟用,她無法控制內心的崩潰,只能透過憤怒,表現出攻擊性,來自我防禦。

有一次,阿寧被一個男孩搭訕要微信。

對方其實表現得非常友善,低聲問阿寧,可不可以耽誤一點她的時間。

結果阿寧很生氣地拒絕了他,並吼道:“你想幹嘛?!離我遠一點!別靠近我!”

阿寧的吼聲不僅把男生嚇得尷尬逃離,還引來路人側目。

脾氣越大的人,越脆弱……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非常形象的說法,叫做“我感覺自己像個孩子”綜合徵,指的是:

童年的創傷記憶,會使得我們在內心某個角落,藏起那個曾經受傷的孩子。

一旦受到外部刺激,這個孩子會被喚醒,使得已經成年的我們,變回當年那個受傷的小孩。

根據適應性資訊加工模型(adap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Shapiro,2007),每個人的大腦自有一套趨向整合與療愈的處理系統。

這其實是一種自愈:

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把那些不好的記憶,和有益的記憶連結,從而自我療愈。

讓我們不好的記憶被喚醒時,不至於情緒失控。

比如,你從小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這對你而言,是不好的記憶。

但是,由於寄養在親戚家,你結識不少玩伴,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這對你而言,是美好的記憶。

你把這兩種記憶連結在一起,當成年的你,面對曾忽視你的父母,你不會有多麼受傷。

然而,假若你曾經歷創傷性情境,被痛苦淹沒,那這個適應性過程就會被打斷。

脾氣越大的人,越脆弱……

就像阿寧,經歷過無法癒合的童年創傷,使得她內心對人不再抱有信任。

從而,她將那些出於善意接近她的異性,和曾經傷害過她的“鄰居家的大哥哥”聯絡在一起。

因為這種創傷記憶被孤獨地凍結在了大腦某個角落。

它沒有與新的、更有益的、更具適應性的資訊,比如“我已經長大了,我是有很多辦法的”,進行整合,從而促進療愈。

這種感覺怎麼說呢?

像是受到了詛咒。

因為即便過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你仍然會被困在這那個痛苦的創傷體驗之中。

脾氣越大的人,越脆弱……

就像阿芝,即便年過五十,她兒時不被父母重視、不被父母所愛的記憶,一直在不斷地提醒她這些感受——

被拋棄、被剝奪的無助與絕望。

就像阿寧,二十年過去了,她已經忘了那張臉,但那種恐懼和無助,始終揮之不去。

記憶或許會被時間磨滅,但記憶所承載的痛苦日久彌新。

我這才明白阿寧為什麼一直無法進入一段親密關係,為什麼抗拒異性的示好,為什麼只要異性表達好感,她就會失控,把對方罵個狗血淋頭。

被追求者指責“假清高”的阿寧,其實內心脆弱不堪。

她罵的,是那個曾經傷害自己的人,她在保護那個不曾被保護的幼小的自己。

希望阿寧能夠早日遇見那個好好保護她的人。

03

六部曲

打破舊傷口的羈絆

雖然面對真實發生的創傷、不公正的對待,表達內心的憤怒無可指摘。

然而,假若你一直把自己困在這種舊模式的“死衚衕”之中,那麼你只是在重複失望和痛苦的迴圈而已。

痛苦的,仍然是你自己。

脾氣越大的人,越脆弱……

對此,心理治療師伊米·洛提出一組反思練習,透過以下六點,可以學習如何掙脫由舊傷口驅動的反應模式:

1、想一想在當下的生活中,或最近的某個時刻或場景。

在那一刻,或那個場景中,你是否有一種“昨日重現”的感覺。

2、暫停,深呼吸。

不要去想正在發生的事,與過去發生的事有什麼不同。

而是試著問自己:

你內心的感覺有沒有讓你想起一些過往時刻?

或許,小時候的你更脆弱?

你曾因為情緒敏感、強烈而被人誤解、羞辱、欺凌嗎?

脾氣越大的人,越脆弱……

3、然後,問問你自己:你憤怒背後的動機或者願望是什麼?

你最希望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以下這幾個詞或許可以給你一點提示:

注意、稱讚、欣賞、認可、表揚、喜愛或者肯定。

4、靜下來探索自己的感覺,並與之保持同調。

進而喚醒你更深層的記憶。

當你與感覺同調時,你會發現“需要”“想要”“渴求”感,會和身體某些部位相聯結。

當你感到這種與身體感覺的聯結時,問自己:

需要這一切的我當時是幾歲?

你的渴望是孩子的渴望還是成年人的渴望?

5、如果它屬於孩子的渴望,那麼提醒自己:

你現在是一個功能健全、獨立的成年人,自己就可以滿足這些需要。

如果你已經可以從別處得到滿足:你已經不再需要依靠他人了。

如今的你可以自由選擇,可以走開,可以設定邊界,可以說不。

另外,你也可以從心理治療師、好友或伴侶那裡,從學習接受別人的愛中,尋找智慧和指引。

然後,你也可以學習愛自己。

脾氣越大的人,越脆弱……

6、最後,為自己建立新的信念。

當你再次感到被當下的事件觸發,或被現實吞沒時,可以用下面的話語提醒自己:你早已擁有比年幼時更強大的能量。

我全然地愛與悅納自己。

雖然過去的我常感到無力和無助,但現在我能保護好自己。

遇到不公正、虐待或者欺凌時,我可以說不,可以轉身離開。

現在的我強大且充滿勇氣。

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

我欣賞自己的能量。

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能量。

無論發生什麼,我都可以自己做選擇。

我能夠很好地與自己相處。

寫在最後

正如馬丁·路德·金的名言:

“黑暗不能驅散黑暗,唯有光明可以”。

我們無法改變既定的事實,無法改變隨風而逝的過去;

但我們能夠重建自己的內心世界。

我們要向前走,就要告別過去,並且從中成長起來。

要知道的是,接納並不意味著投降。

選擇原諒,不是為了那些傷害我們的人,而是為了我們自己。

作者:皮不露

圖片來源:pexels。com

壹點靈心理,關注個人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