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工作缺乏幹勁,“三步一週期”,讓你在職場幹勁十足

2022-07-21由 群聊職場 發表于 漁業

怎樣讓大腦分泌多巴胺

“工作了幾年,混得也不錯,可不知道為什麼,天天沒有幹勁兒。”

“哪個工作也做不長,總是幹一段時間之後就沒幹勁兒了。”

“天天上班太沒勁了!工作的時間總是特別漫長,不工作的時間總是快如閃電!”

……

經常能在網上或者朋友圈裡看到這一類的吐槽,在當今物質條件如此富足的時代,人們什麼物質都不缺,唯獨缺少“幹勁”。

因此在職場中,“如何調動員工積極性”成了管理的重要課題。即使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也是暫時的,因為不是每個人自發產生出來的“幹勁”,當調動積極性的辦法失效後,還是會消沉下去。

這種現象不單單是管理者的難題,作為每一位職員,也不願意每天這樣消極地上班,他們也希望能幹勁十足地投入到工作中。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人自發地產生出“幹勁”呢?

答案是肯定的!《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為我們做出了完美的解答:不但給了我們實用的方法,還幫我們分析了原因和原理。

工作缺乏幹勁,“三步一週期”,讓你在職場幹勁十足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作者是日本著名腦神經科學家菅原道仁所著。作者有長達20年的神經外科診療經驗,對於大腦與行動的關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讓我們看看,作者是如何透過腦神經科學,來解決“工作缺乏幹勁”這一現象的。

首先:為什麼會對工作缺乏幹勁?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我們普遍認為,對工作缺乏幹勁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主觀意識不積極。可書中卻告訴我們,並不是我們不願意積極,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天性懶惰”。

並且描述了,大腦的“懶惰”對工作的影響是這樣的:

缺乏幹勁的人,即使被託付重要工作,也不會深入思考相關內容,只會採用和以前一樣的方式,儘可能輕鬆地完成工作。

這樣的描述是在說明大腦喜歡固定的工作流程,習慣避開那些不熟悉的事物,擅長鑽空子偷懶。

大腦之所以喜歡偷懶,是因為大腦是人體中消耗能量最高的器官。書中為了闡述這個觀點,給出了一組資料:

成年人的大腦約重1。4Kg(相當於體重的2%)。

但從能耗方面,大腦竟消耗了一日所需能量的20%。

工作缺乏幹勁,“三步一週期”,讓你在職場幹勁十足

透過這些有理有據的論述,我們已經相信了,工作缺乏幹勁的根本原因是大腦“懶惰”的天性造成的。

然而:如何解決大腦的“天性懶惰”,讓我們在職場上幹勁十足呢?

頭銜是“腦神經科學家”的作者菅原道仁,告訴了我們一個名詞——幹勁激素。幹勁激素是大腦分泌的一種快樂物質,被稱為“多巴胺”。

科學研究表明:

當人類完成某項工作或克服困難時,換言之,既體驗成功時,大腦都會分泌多巴胺。

具體而言,就是指“受大腦內A10神經的刺激,釋放多巴胺”的大腦機制。

將“懶惰的大腦”轉變為“主動行動的大腦”,靠的就是“多巴胺”。

只要在工作的時候讓大腦分泌“多巴胺”,我們就會幹勁十足。這個結論聽起來也太簡單了,那麼如何讓大腦分泌“多巴胺”呢?

這就進入了我們今天想要了解的重點,書中指出:控制多巴胺分泌的方法是——三步一週期。

一:自我暗示

心理暗示的始祖庫埃說:

“當你採取行動時,請告訴自己這很簡單。如此一來,事情就真的變簡單了。”

並且,庫埃還為這種做法,加了一個重要條件:不斷重複,次數越多效果越明顯。

此時我們也許心存疑慮,暗示自己就能分泌多巴胺嗎?這期間有什麼原理呢?讓我們透過例子看看這個原理:

當必須給棘手的客戶打電話時,心裡會想著

“太麻煩了,等下再打吧。”

“客戶要提出無理要求怎麼辦?真不想打。”

……

這時想讓自己立刻採取行動,就需要心理暗示:

“這沒有想象的那麼麻煩,其實很簡單,動動手指,把電話撥出去就好。”

“會遇到怎樣的情況,只有撥出去才知道。”

“現在自己能做的是撥電話,撥電話非常簡單。”

透過這樣的暗示,可以立刻把想法變成行動。而從腦科學角度分析,有一個原理:

透過“動手”,工作訊號傳遞至大腦的腹側蒼白球,然後進一步刺激“伏隔核”。(伏隔核是神經細胞的聚集體)

換言之,“幹勁開關=付隔核”。

此時我們剛才的疑慮似乎解開了一些,讓我們梳理一下:

遇到不想做的事情,透過心理暗示,把想法變成行動;然後又透過大腦的工作原理,啟動幹勁開關;並且透過克服困難,分泌多巴胺。

因此,當我們遇到不想做的事情時,就學著用這種方法來暗示自己吧,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在騙自己。可以把這看成是:對自己善意的欺騙,只要把我們大腦中的多巴胺“騙”出來之後,事情就會變得簡單。

工作缺乏幹勁,“三步一週期”,讓你在職場幹勁十足

二: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

這一步,是神經心理學家朱迪。威利斯女士,給我們的建議。

意思是說,我們達成目標的時候會有喜悅感。如果針對一個大目標來完成,最後只有一次喜悅感;但是把大目標細分為許多的小目標,那麼每次達成每一個小目標,是不是也同樣獲得一次喜悅感?

另外,當我們面對大目標的時候,也會增加我們預期的難度。由於大腦懶惰的特性,對於困難的事情會有拖延行為。拖延現象也是人類共同的煩惱。

在2007年,斯蒂爾教授進行的元分析結果表明:80%~ 95%的大學生因拖延症而苦惱。

由此看來,面對大目標,容易讓人缺乏幹勁。而把大目標細分成許多的小目標時,每一個小目標的達成難度就會非常低。

把關注點放在小目標上,可以讓我們因為感覺簡單而使行動更積極,同時在達成每一個小目標的時候,都會由於成就感,從而分泌多巴胺。

以這樣的思路來對待大目標,可以促進大腦多次分泌多巴胺,並且每一次的分泌都會對下一個小目標產生積極作用。

三:促進多巴胺分泌

只要在開始本職工作前,採取其他手段向大腦傳遞“可能發生大事件”的訊號。大腦便會立刻分泌多巴胺以激發幹勁。

如此一來,大腦內的“多巴胺水平”(多巴胺含量)迅速提高。

多巴胺水平上升就會進一步激發幹勁,形成良性迴圈。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

書中的這一段描述,向我們詳細地闡述了多巴胺激發幹勁的過程,並且這一過程中的關鍵是“採取其他手段”。書中重點強調,採取的手段必須科學健康,否則會影響多巴胺分泌的良性迴圈。

不科學不健康的手段指的是,那些容易成癮的事情,比如咖啡因、酒精、賭博等。

然後書中用大量的篇幅與我們分享了大腦的七個習慣,以及根據這些習慣所論證的科學健康的方法。

提升興趣,激發行動力

立刻行動,啟動幹勁開關

積極行動,相信“我能行”

持之以恆,為精通積累寶貴經驗

正確決策,過一個不後悔的人生

挑戰自我,讓生活充滿新鮮感

情緒管控,讓大腦保持健康狀態

雖然控制多巴胺的分泌是唯一一種能令人幹勁十足的方法,但是刺激的手段卻有講究,要遵循大腦的七個習慣,採取科學健康的方法,才能保持大腦在健康的狀態下,啟動幹勁開關。

四:PDCA迴圈

PDCA迴圈是一個迴圈過程的縮寫,這個迴圈由計劃、執行、評價、改善四部分組成。

將“暗示、目標分解、分泌多巴胺”這三步以PDCA的模式反覆迴圈,就可以使大腦養成控制多巴胺分泌的習慣。

絕對不能將“幹勁開關”,簡單地理解為像開燈和關燈一樣。因為電燈的壽命會隨著開關次數逐漸減少,它是一個逐次退化的迴圈過程。

所以,書中給出了一個辦法,可以良性循地啟動幹勁開關——PDCA迴圈。

透過有計劃地控制大腦的多巴胺分泌,來執行我們所要達成的目標,然後再對我們的執行情況有一個評價的過程,透過對執行過程的分析和總結,找出哪些內容可以繼續?哪些內容需要改善?最後論證出改善之後的新計劃,到此,就是一個迴圈的結束、一個新的迴圈的開始。

之前,也許我們的大腦偶爾會分泌多巴胺,但我們不明白這是為什麼。就像文章開頭的吐槽那樣,當我們不工作的時候,反倒非常興奮,以至於時間過得快如閃電;可是當我們上班的時候,需要以興奮的狀態投入到工作中,卻怎麼也提不起幹勁,並且感覺工作的時間總是特別漫長。

現在我們瞭解了“三步一週期”,就讓我們開始用起來吧,透過多次的執行、改善、再執行,找到那個神奇的幹勁開關,併為我們所用,讓我們的工作幹勁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