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為何劉備非要入蜀,卻不像劉表一樣佔領荊襄九郡,好好經營呢?

2022-07-19由 東音八度 發表于 漁業

荊州不是劉表的嗎怎麼成孫權的了

劉備當然想要好好經營荊州,可是孫權不允許啊!曹操北撤後,荊州的歸屬權模糊不清啊!東吳的孫權、周瑜、魯肅和眾文武都堅定不移地認為:荊州應該歸孫權佔有。

東吳眾文武的理由很充分:

赤壁之戰大敗曹操,東吳出力最多,所以曹操丟下的地盤就應該歸東吳。他們似乎忘了:打敗曹操,劉備和劉琦也出過力了。

為何劉備非要入蜀,卻不像劉表一樣佔領荊襄九郡,好好經營呢?

而劉備由於本來就在荊州,所以曹操一走,劉備就迅速著手接管荊州下轄各郡。俗話說得好: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

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後,一直呆在荊州,和劉表的長子劉琦形影不離,因此劉備在諸葛亮的策劃和輔佐下,一鼓作氣,佔領了零陵、武陵、桂陽、長沙四郡。

劉備還趁著曹仁大戰周瑜的時候,攻取了曹仁鎮守的南郡,向東吳詮釋了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

的真正含義。周瑜因此被氣得死去活來。

這確實也太氣人了,人家在前邊流血流汗,你在後邊撿現成的。這事擱誰身上,都會被氣得火冒三丈。但是,周瑜是誰?周瑜是足智多謀的大都督啊?他真的不應該犯這樣的錯啊。

周瑜是失誤就在於:他總是一廂情願地認為,荊州非東吳莫屬。他壓根就沒有想到還有別人可以奪取荊州。周瑜竟然對劉備視而不見。劉備就應該奪取荊州,不為別人,就是要給周瑜點顏色看看。誰讓你眼裡這麼沒人呢?在這裡,周瑜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

把某種標準絕對化,只允許一種結果出現。

周瑜把荊州看成是東吳的囊中之物了,儘管人家各郡守都不承認。周瑜認為:荊州必須,也只能夠由東吳接管。

他忘了,打敗曹操,劉備也出了力。按勞分配,劉備也或多或少應該分一杯羹吧!

為何劉備非要入蜀,卻不像劉表一樣佔領荊襄九郡,好好經營呢?

周瑜和孫權鍥而不捨地認為荊州應該歸東吳,劉備佔領了地方必須交給東吳。於是,東吳就派魯肅去向劉備討要荊州。

魯肅並不是底氣不足,只是重複強調了一下赤壁之戰東吳耗費了大量的錢糧,所以應該把荊州交給東吳。於是,劉備和諸葛亮跟魯肅展開了一番大辯論。辯論的主題是:

荊州的歸屬問題。

我們看《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諸葛亮智激周瑜、趙子龍計取桂陽》:

孔明令大開城門,接肅入衙。講禮畢,分主賓而坐。茶罷,肅曰:“吾主吳侯與都督公瑾,教某再三重申皇叔。前者,操引百萬之眾,名下江南,實圖皇叔。幸得東吳殺退曹兵,救了皇叔,所有荊州九郡,合當歸於東吳。今皇叔用詭計,奪佔荊襄,使得江東空費錢糧軍馬,而皇叔安受其利,恐於理未順。”

孔明曰:“子敬乃高明之士,何故亦出此言?常言道:物必歸主。荊襄九郡,非東吳之地,乃劉景升之基業。吾主固景升之弟也。景升雖亡,其子尚在。以叔輔侄,而取荊州,有何不可?”

諸葛亮號稱鐵嘴鋼牙,但是這次的確沒有說到點子上。魯肅強調的是赤壁之戰中,東吳的貢獻最大,因此東吳應該佔有荊州。

諸葛亮滿可以就事論事,趁機提出:赤壁之戰,東吳的功勞很大不假,但是劉備一方也不是沒有功勞。

為何劉備非要入蜀,卻不像劉表一樣佔領荊襄九郡,好好經營呢?

這就是諸葛亮的小聰明之所在。諸葛亮隻字不提大戰的功勞大小,也就是否認了魯肅提出的

“按勞分配”的思路。也就是說,諸葛亮想完全佔有荊州,而不是跟東吳按照功勞的大小來分配荊州。因此,諸葛亮就繞開赤壁之戰,而直接轉移話題,把荊州的歸屬問題直接穿越回到了劉表時期。

魯肅雖然有

按勞分配的思路,

但是魯肅卻認為赤壁之戰的功勞全部都是東吳的,這也不對。

赤壁之戰,是孫劉兩家的聯軍打敗了曹操。這個,歷史已經給予確認。

魯肅矢口否認劉備在赤壁之戰中的功勞和作用,可能也是談判桌上“漫天要價”的方式。出乎意料的是,諸葛亮並沒有“落地還錢”,而是轉換了概念,把荊州的歸屬問題避開了曹操事實上佔有的這一段時期,而是回到了劉表時期。似乎是劉表剛剛去世,他們在研究誰來繼承荊州。那還用得著研究嗎?從這個角度來考慮,自然是劉表的兒子最有繼承權。

東吳的思路是:荊州是從曹操手裡奪來的,具體怎麼分配,需要談判來解決。

諸葛亮卻強詞奪理,把荊州的分配問題,變成了繼承問題。

即,把東吳排除在外了。

這樣一來,魯肅也無言以對了。魯肅是個忠厚老實的人,壓根就沒有想到,諸葛亮會揮起大剪刀,“咔嚓”一聲,把歷史剪掉了一節。剪掉了赤壁之戰前,劉琮投降曹操,把荊州獻給了曹操這一節。

魯肅結結巴巴的,難以應對,就提出劉琦不在,不方便繼承管理荊州。結果,諸葛亮還真的把劉琦請出來了。不過,劉琦病入膏肓,是被人扶著出來的。

魯肅這回無話可說了,只好承認劉琦是荊州的合法繼承人,同時提出,如果劉琦不在了,荊州就由東吳來接管。諸葛亮答應了。

諸葛亮想要全部佔領荊州,於是把對荊州的瓜分問題轉移到了荊州的繼承上,使得劉備強行“借”了荊州。他們雙方協議:劉備借用荊州,等取得了益州以後,劉備再把荊州歸還東吳。

劉備因此也深知:荊州不是長久之計,必須開闢新的根據地,才能得以長治久安。這樣劉備就以荊州提供的兵源、錢糧為基礎,打下了益州。

為何劉備非要入蜀,卻不像劉表一樣佔領荊襄九郡,好好經營呢?

應該說,劉備、諸葛亮當時的決定也是無奈之計。但是,他們雖然佔有了荊州,卻由於不肯跟孫權瓜分,而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後遺症。為孫劉的破裂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的炸彈”;也為吳蜀的滅亡潛藏了巨大的危機。

劉備對荊州難以割捨;孫權對荊州志在必得;曹操又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來挑撥孫劉的關係,使得孫劉徹底翻臉,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因此被犧牲。

魯肅當時提出的赤壁之戰,功勞全在東吳是一種策略,是為了更多地瓜分地盤。諸葛亮卻耍了小聰明,把兩家瓜分荊州,變成了選擇誰來繼承荊州,把孫權完全排斥在外。這其實是非常短視之舉。

試想:以孫權在赤壁之戰中付出的巨大代價,而絲毫沒有獲得一丁點的勝利果實,這對孫權公平嗎?

所以,當時兩家應該以魯肅的主動到訪為契機,坐下來好生商議一下荊州的瓜分問題。兩家按照四六開或者三七開等等,總之按照一定的比例,把荊州分開治理,就不至於造成最後的損兵折將、兩敗俱傷。孫權在後來劉備交還了三郡以後,也不該過分相逼,應該把荊州作為一個魏、蜀、吳三家的緩衝地帶來對待。那麼,結局就完全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