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小酒館| 大蒜燒鱔魚是我家請客的保留菜

2022-07-19由 成都晚報 發表于 漁業

油鱔是什麼東西

小酒館| 大蒜燒鱔魚是我家請客的保留菜

◎蓮 子

鱔魚也叫黃鱔,在我國各地都有出產,常生活在稻田、小河或淤泥水底層。是一種魚類卻長得像蛇,身上無鱗頭粗尾細眼睛小,身上還有不規則的暗黑斑點,體表上有一層粘液保護著。雖說形象不美,卻是席上佳餚,人們愛吃鱔魚,喜歡它的肉厚刺少滋味美,體內只有一根三稜刺。據資料顯示,黃鱔富於多種營養物質,含豐富的維生素A和 “鱔魚素”,且脂肪極少。中醫認為鱔魚具有補氣、養血、滋肝腎和祛風的作用。

幾十年前鄉下的孩子們,很多都有捉黃鱔燒著來吃的有趣回憶。一次閒談,夫君告訴我,從前鄉下人並不待見鱔魚,雖然很多地方都能捉到,但當地人沒把它當菜,也不知道其中的營養價值,只有小孩子們燒來吃著玩。他小時夏天去親戚家,跟小夥伴們去小河裡捉魚捉黃鱔,事先包一點鹽裝在衣袋裡。如果捉到黃鱔大家更喜歡,因為它沒有細刺。把黃鱔斬去頭,用南瓜葉子包起用慢火燒,燒熟後一股焦香味飄出來。這時扯去黃鱔肚子裡那一根腸子,蘸上鹽巴,吃起來骨頭都捨不得吐!夫君調侃,窮的時候吃什麼都香:“富人雞魚蛋面,窮人火燒黃鱔。”

去年去南方旅遊,到蘇州時我們專門去了“小小得月樓”。點了招牌菜松鼠鱖魚、蟹黃豆腐、清炒蝦仁、桂花糯米藕等名菜,服務員還特地向我們推薦了一道響油鱔糊。當鱔糊上桌後,盤中油真的還在劈啪作響,而它的品相併不是“糊”,還是颳了骨頭切成段兒,成菜顏色偏深紅,看上去油潤而不膩,挺誘人食慾的。大家一起品嚐,有一種濃郁的醬香和適度的甜味,鱔肉細嫩新鮮可口,不愧為江南地區的傳統特色名菜。

響油鱔糊這種作法,是典型的江南特色,精緻、細膩,突出了鱔魚的本味。這令我想起鱔魚在我們成都人的廚房裡,它有很多種作法:大蒜鱔魚、水煮鱔魚、泡椒鱔魚、乾鍋鱔魚、糊辣鱔片、粉絲鱔段等等,我還知道有一種鱔魚的另類作法,那就是香香脆脆的煎盤龍,這裡還有個故事:我小姑爹是個熱情能幹的人,1970年初夏時,我奶奶讓他去鄉下給親戚們幫忙打蜂窩煤,蜂窩煤在鄉下還是個稀奇玩意兒。小姑爹託人買了些散煤,又借了一副手工小型打煤機,大熱的天用腳踏車馱到鄉下,加水加黃泥打成好多蜂窩煤。鄉下的親戚很感激他,沒好東西招待,就叫人去田裡捉黃鱔。他見人家捉了黃鱔來,就笑道:“吃這個東西要有酒才好!”人家又去借了酒來,還扯了一大把芫荽(香菜)。他走過去看人家刮黃鱔,又趕忙說:“不要劃斷,要整根的煎!”人家不理解,他就親自動手,一邊動手一邊說:“刮黃鱔不要劃成節節,劃開肚皮把腸子刮出來就可以了,骨頭要留著,煎出來才更香。煎的時候要把它盤好,整根的煎,這叫煎盤龍!”又說:“這些調料不夠,再多多拿些花椒海椒來!”據說這天煎出來的“盤龍”,像一盤盤蚊香的樣子,黑黢黢的卻又香香脆脆的躲在一大堆幹海椒下面。人家都不敢吃,他大口大口地嚼著,就著鮮靈靈的香菜,喝著人家借來的酒,他把那一大盤子煎盤龍吃了個乾乾淨淨。

我還是喜歡把黃鱔加大蒜紅燒,以前我在單位餐廳時,看師傅們這樣做的大蒜鱔魚:起一個油鍋,油溫五成熱時,下入獨蒜浸炸,炸到大蒜表皮微黃起皺時撈出;這時蒜香四溢油溫高,把洗淨血水的鱔片放進去爆炒,炒到鱔片變色,加大勺郫縣豆瓣、大把花椒和蔥白、薑片進去,同時放醬油、胡椒粉,再放炸好的大蒜並加入適量開水。這時蓋上蓋子中火燒熟入味,最後加黃瓜條再燒一兩分鐘,然後勾芡收汁,撒適量蔥花起鍋。此方法燒鱔魚味美無比,肉質嫩而略帶酥香,突出的是郫縣豆瓣的溫和微辣和大蒜的特有香味。而且成菜美觀亮色亮油,個頭均勻的大蒜此時已燒粑了,像珍珠似的養眼,跟紅亮鱔片們相得益彰。就是單獨拈大蒜來吃都是十分美味的,不像有的江湖菜,最後剩半盤子蔥薑蒜的片子。跟響油鱔糊相比,紅燒大蒜鱔魚可能更適合成都人的口味,起碼這道菜在我家是請客時的保留菜。

黃鱔雖好吃,它的血卻有毒,但毒素不耐熱,能被胃液和加熱所破壞,一般洗淨煮熟食用不會發生中毒。另外還要防寄生蟲感染,所以特別強調一定要煮熟。黃鱔本身既是食材又是藥材,我還聽奶奶講過一個故事:她鄉下的一個表姐曾經患水腫,家裡窮沒法醫治,當地一個好心的老中醫說,用鱔魚熬稀飯:把幾條鮮活的鱔魚剪去尾巴,放在鍋裡,等它一邊遊動一邊流血,血流盡了下米在鍋裡,慢慢熬。奶奶的表姐吃了兩個月這種稀飯消了腫,後來活到八十多歲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