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助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太湖水域竟浮出了“碧玉螺”?

2022-06-22由 瀟湘晨報 發表于 漁業

浮螺能賣多少錢

太湖湖面竟然長出了“碧玉螺”,怎麼回事?

記者瞭解到,這個浮於湖面的紅色“綵帶”式建築物其實是湖下隧道內通風換氣和急救逃生之用。隨著中交三航局承建的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馬山段湖中第一倉開始回水,太湖湖面的這個新地標也浮出了水面。至此也標誌著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實現全部陸島通道轉換,隧道進入全新的施工階段。

工程建成後,將與南京至常州、蘇州西南繞城至上海高速公路聯通,形成滬寧間第二條高速公路通道及蘇南地區黃金旅遊交通幹線,緩解目前滬寧高速無錫、蘇州段的擁堵,有力提升滬寧通道作為國家綜合運輸大通道的功能作用,助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隨著上午10點半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馬山段湖中第一倉開始回水,施工完成的隧道主體結構漸漸淹沒在了水下。12點10分,回水順利完成,回水量25萬立方米,恢復太湖湖面面積76451平方米。回水後,“碧玉螺”造型的風亭被湖水包圍。

為何設計成碧玉螺?所謂“太湖西岸景蕭疏,竹外山旋碧玉螺”,結合太湖天水一色、延綿無邊的山水輪廓,取魚米之鄉太湖螺螄的旋繞之型,隧道風亭造型呼之欲出。作為隧道馬山側的出風口,風亭設計為鋼結構碧玉螺造型,主體為鋼管桁架結構,透過鋼管桁架懸挑結構外側幕牆,自然勾勒出流轉般的構造形體,猶如旋繞的“碧玉螺”一般,同時呼應南泉側“畫舫”造型的風亭,將風亭完美的呈現在翠林綠波之間,成為太湖水域又一新地標。

當前,隧道已完成底板8。29公里,頂板6。13公里,側牆7。4公里。此次回水後,隧道將完全“藏”在湖底之下,隧道施工區域將不與陸地銜接,進入全新的施工階段,形成“湖中島”施工的場景。下階段,中交三航局太湖隧道專案將明確施工工序,合理進行圍堰內、外施工平面佈置,做好隧道內照明、通風及消防設施的安裝,重點推進主體工程施工,逐步開展路面、機電及附屬工程施工,預計明年年底完成建設任務。

據介紹,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全長10。79公里,單孔淨寬17。45米,是目前國內在建的最長水下隧道,隧道主體工程穿越太湖及其景名勝區。其中中交三航局承建的馬山段施工陸域緊鄰無錫馬山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擁有42公里風景優美的湖岸線,森林覆蓋率高達70%,施工水域是太湖漁民的傳統養殖作業區。

如何讓太湖“顏值”保鮮成為隧道施工的一項重要“課題”。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為守護太湖“水美”、“魚蝦肥”的美名,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蘇錫常南部高速建設指揮部聯合設計、施工及科研等多家單位堅持綠色環保理念,積極打造綠色太湖隧道工程。

在施工組織上,隧道採取了“四倉流水作業”模式的堰築法施工,從岸邊向湖中逐段分倉推進,減少由於圍堰阻隔對區域內水的流動性的影響。在施工過程中,採用鋼板樁圍堰封閉施工,儘可能減少施工懸浮物的擴散,同時打樁均在鋼護筒裡進行,縮小噪音輻射面。在施工裝置上,施工船舶的含油機艙水以及機修汙水均採用船舶自備的汙水處理裝置,達標後予以排放。

此外,在指揮部的領導下,施工單位中交三航局作為承擔過港珠澳大橋、洋山深水港等重點工程的優秀建築企業,也在太湖隧道建設過程中勇擔央企責任,在做好工程管控的同時,每年初開展“聚焦高質量,共享太湖美”增殖放流活動,累計放流鯿魚、鱅魚、鰱魚等魚苗42噸,螺螄、河蜆等底棲動物20噸,為太湖注入新生力量。自發組織志願者清除太湖水域及周邊社群的白色垃圾,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對當地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的影響。

【來源:周到】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