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人格構成的重要理論以及人格型別的多面性

2022-06-13由 張霆說教育 發表于 畜牧業

人格包括什麼等方面內容

美國心理學家對於人格的解釋各持不同的觀點:一為生物性的基礎,另一為社會化的過程。一個人的身體結構與心理潛能,屬於有機體的生物性基礎;個人自入世以來,由於與人的接觸,而使自我有表現,這屬於社會化的過程。

人格的組織,不是有機體的單獨效力,而是有機體和環境所起的互動作用;所以人格的發展,一方面由於社會文化的薰陶,具有與人一致的行為方式;另一方面由於個人的稟賦不同,與對環境反應的各異,所以各人獨特的人格,據此形成。

人格,係指一個人所有特質的總和,包括行動、認識、智慧、思想、情緒、身體結構等在內。美國心理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不少;他們從人格的型別、特質的差異、發展的過程、或社會環境的影響,提出了多種關於人格的理論,以為促進人格正常發展的根據。

人格構成的重要理論以及人格型別的多面性

將人類的人格,分為型別,本是古代哲學家的作法,但一直到現在美國仍有人採用,大體上他們有三方面的根據:身體的因素。克雷奇馬爾在本世紀初曾按個人的身體健康,精力的大小,身材的高矮等特質,來區分人格的型別,尤其是病態的型別,抑鬱的與急躁的型別。在本世紀中葉,有心理學家研究人類胚胎的起源與其以後發展的影響。泰勒用評定法以求身體結構與人格的相關,認為獲得了相當高的證據。

生理的作用,關於人格的發展,有人重視身體內部的化學作用,尤其是內分泌腺液的影響;以致個人的性情不同,大概分為四種類型:熱忱而愉快的,冷淡而遲鈍的,憂慮而沉默的,暴燥而易怒的。這幾類型的人們,皆由於內部分泌腺液的多少所起不同的作用,產生不同的影響,而形成不同的人格型。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萊西與範萊恩等,對於人格解釋,皆持這樣的觀點。

行為的影響,關於人格的型別,根據行為方式來區分,最普通的便是內傾與外傾。這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早年所提出的二分法,他認為屬於內傾型的人格,起源於情緒上的矛盾,而表現抑制退縮的行為,不願與人交往,寧可獨處寂靜;反之屬於外傾型的人格,則喜歡社交,迎合熱鬧,尋求機會向外活動。

人格構成的重要理論以及人格型別的多面性

人格特質的二分法,只是兩個極端的表示,其中間必然還有適中的常態人格,既不過於傾向於內,也不過於傾向於外,具有這類人格型的人,當為大多數。統計起來用曲線表示,必成常態分配。吉福爾德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發現有社會性內傾,思想內傾,情緒內傾,態度瀟灑傾向,與依靠幸運等五種人格形態。這五種形態的人格,在實際上,業已證明其存在性。

人格特質說與型別說不同,型別說乃是將個人的人格分屬於一定的行為方式,將所有人類歸併於幾個型別;而特質說則將每人的多種特質,按程度而分類,如智慧的等級,品德的等級,情緒穩定的等級之類。任何人皆有同類的特質,但程度等級不同。澳爾波特分別人們的普通特質與個人心態兩種。

前者在人與人間可以比較,如他所編的價值量表中,包括有政治信仰,社會關係,美術欣賞等;而後者則不能用量表比較,只能用語文描述。比如兩個學生成績都很低下,但他們成績不良的原因不同,一個由於懶惰,而另一個因為愚蠢。澳爾波特不主張追究個人的歷史,那是向後拉的行動,但認為研究當前行為的動機,則為向前推的步伐。

人格構成的重要理論以及人格型別的多面性

所以他用特質的三級(主要的、中級的、與次要的)來評定個人的人格。卡特爾也採用特質的概念解釋人格,不過他未曾直接說明特質在人格中所起的作用,他著重採用測量方法,以比較人與人之間在特質上程度的差異。所以他用有兩種技術研究人格,一為行為的觀察,一為因素的分析,前者為表面的,後者為基本的。根據這兩個方面研究的結果,提出了特質的相對性。

人格發展說乃是心理分析學派對於人格的解釋,他們著重個人生活的歷史發展,考慮到生理的成熟,與環境的影響。成熟供給發展的基礎,而環境則備有學習的機會,按照成熟的程度循序發展,心理分析派在重視發展觀點的同時,不忽視人格的組織與行為表現的關係。為著說明人們的行為,預防心理的衝突,與醫治心理的疾病起見,弗洛伊德提出了三個特殊的術語:私慾、自我、與超我。

他認為私慾寓於無意識中,具有本能的力而產生衝動,根據快樂的原則,要求自我設法滿足;然而超我則按照現實主義的原則,透過自我控制私慾。超我阻止自我,不可逾越客觀環境的規律,個人的行為,不能只逞私慾,必須符合於社會的標準。所以人格便在這三者的互動作用中,發展出來。這就是說,每個人皆有人格,但有高卑之分。

人格構成的重要理論以及人格型別的多面性

高尚的人格,便是超我的力量最強,可以壓制私慾,所有的行動,都合乎道德標準,而卑下的人格,便是私慾的衝力最強,超我微弱,不加控制,常有犯罪的可能性。自我的力量最強,則走中平之道,雖欠崇高的品德,亦無犯罪的行為。具有這種人格型的人最多,為一般社會成分的骨幹。

在心理分析學派中,有一新的支系特別著重個人身份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兒童時代,為未成熟的身份,所有的行動,沒有責任感。父母為家長的身份,有撫育子女的責任;教師為模範的身份,有指導學生的責任;學生為學習的身份,有努力求進的責任,工人為工作的身份,有生產製造的責任。以此類推,人人皆有各自的身份,所擔負的責任。個人在生物性的基礎上,受著社會文化的影響,獲得不同的身份,而構成不同的人格。

所有關於人格的理論,多系根據於偏面的觀察。前面所提出的三種較重要的理論,也是各有所偏。型別說則偏重身體、生理與行為,而未顧及文化環境的影響;其所分的型別將人格過於簡單化。實際上,人格乃是個人整個的行為系統。好似一臺複雜的機器,內中一個螺絲釘都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少數型別,不能描寫人格的真相。

人格構成的重要理論以及人格型別的多面性

特質說與型別說同樣地偏於一隅,以特質來研究人格是適當的,但不可忽視環境對於特質發展的影響。個人自幼在家庭裡,受著父母撫育方式不同的感染,在學校裡受著教師教學方法差異的激勵,與同學間相互對待的刺激,在社會中受著文化制度風俗習尚的薰陶。就因有這多方面的作用,為人格的發展建基構架。發展說對人格的解釋,認為應當追溯幼稚時期的生活歷史。這有一部分的道理,可是未曾顧及問題的全面。

個人的人格,在年幼時期,固然建立發展的基礎,可是身體的特質,在生長髮展時期中,所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亦不可忽視。人格的發展乃是繼續的過程,即逐漸成熟與環境起相互作用。心理分析舊派重性慾的影響,而新派則強調成就的願望,這兩方面的傾向,個別差異很大。這種個別差異的事實,心理分析派未加考慮。

關於人格的評定,發展派常用個案談話法研究其歷史性的起源,然而這乃是內省的主觀判斷,而難合乎客觀的正確性。在一般嚴肅的研究中,用內省的談話法所得的資料,只供作一部分的參考,未可當作研究的全部。另有一種人格動力說的解釋,重視個人動機的驅力,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兩者之間所起的互動作用,得其平衡,則表現正常的人格;失其平衡,則趨向於病態。

人格構成的重要理論以及人格型別的多面性

這一派的見解,比上述各種理論,較為周全;不過動機的驅力與環境的影響,乃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這發展的過程,動力派並未放在考慮之列。當然,這是醫療上所當顧及的問題。至於學校方面,為著教育之目的,對於學生人格的研究,多從個人與學校環境中的互動作用入手。

人格既然是一個人所有各方面總和的有機體系,要了解學生的人格,便須瞭解他在各方面的表現。澳爾波特列舉有十方面,從無意識的動機,到理想的設計。吉福爾德對於人格的描述;包括七方面:態度、性情、能力、興趣、動機、體格作用與組織形態等,每一方面聯絡著相關的特質,藉以瞭解人格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