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為什麼你吃的有機農產品不有機

2022-06-13由 人民日報 發表于 畜牧業

有機z怎麼看不了了

為什麼你吃的有機農產品不有機

最近,一些有機蔬菜公司造假貼標被央視曝光,北京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迅速採取有針對性的行動,強化對有機綠色農產品質量的全鏈條管理。

有機農產品造假的事件時有發生,從生產、認證到流通都可能出現造假,以致被稱為“有機亂象”。

網路上、媒體上有不少關於有機食品造假的報道,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中國,在美國、歐洲都曾普遍存在。比如德國曾經有農場主將普通雞蛋充作有機雞蛋銷售,並且涉及到100多個農場,社會因此產生對有機食品的信任危機。不少人擔心,在有機農業領域,劣幣正在驅逐良幣,假冒偽劣可能會摧毀真正的有機農業。

有機食品領域之所以出現這麼多的假冒偽劣,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高價格吸引了投機者。

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高,比如在中國,生產有機農產品的土地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停止使用農藥化肥,從而消除原來農藥和化肥的殘留。這意味著在這三年中,土地幾乎沒有什麼產出,主要是恢復地力。再比如生產有機農產品需要投入的勞動力也比較多,因此人員工資自然就要高一些。有機的種子、肥料等價格都比較高,這造成了成本提高。此外,如認證、進入市場等等都需要費用,這使有機農產品比一般農產品的成本高一些。

既然成本高,也就希望賣得貴一些,一些消費者也願意為安全食物支付更高的價格,這造成了有機農產品的高價。高價的有機農產品不僅吸引了有機農產品的生產者,也吸引了一些投機者,他們把經營有機產品視為一個掙大錢的機會,其中一些生產者沒有生產有機農產品的技術,也沒有長期投入的準備,只是想撈一把。這些人中有的人就成了有機農業中的“劣幣”,企圖靠假冒偽劣掙錢。

其次,有機農業的監管成本高、難度大,而懲罰力度小。

各國都建立了有機農產品的認證制度,但是問題在於,農業是一個持續的生產過程,一個農業企業可能在認證的時候符合了認證的標準,但是在以後的過程中,是否仍然在執行標準,就監管不到了。本來市場應該向消費者負責,起到監管作用,但是很少有機構能夠對進入市場的農副產品進行全面檢查。市場監管不到位的現象幾乎在所有農產品中都存在,比如一些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儘管有農藥殘留的監測裝置,但是卻看不到這些裝置被使用。對於企業來說,違規成本低,即使被查到了,所受到的處罰也很輕。造假的收益很高而風險很小,那麼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就會很多。

有機農產品之所以流行,主要緣於一些人對傳統工業化農業的懷疑和對食品安全的追求,而食用有機農產品不僅僅是食品安全問題,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

儘管在工業化農業的框架下,透過技術的不斷進步,食品安全水平也會大大提升,比如利用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可以減輕殘留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但是信奉有機食品的消費者仍然拒絕所有的化肥和農藥,希望代之以更環保、更自然的方式。有機農業的理念與傳統的工業化農業有很多區別,比如有機農業更順應自然,倡導多樣性,尊重當地的生態系統,縮短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等等。

目前,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與上面這些理念存在較大的差距,經常還延續著工業化農業的模式,比如生產者還仍然是大型的農業企業,農業企業透過溫室大棚等高技術改變當地的生態系統,從外面引入一些可以產生高收益的作物品種,延續傳統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進入超市或專賣店,以一個比較高的價格出售給高收入人群。在這種模式下,除了不用化肥和農藥以外,有機農業與工業化農業幾乎沒有區別,生產者與消費者仍然是分離的,要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就需要一整套的監管,由於監管成本高且力度弱,就出現許多監管的空白。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戰略之一,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需要清醒地認識到,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是食品安全戰略的首要目標,政府的監管力量要更多投向與人民群眾食品安全息息相關的一般農產品監管上,特別要保障“無公害”農副產品的嚴格監管,杜絕超標準的農藥殘留,保障老百姓能吃上放心的農副產品,不可將有限的監管力量過多地用於監管有機農副產品等所謂高階產品上。

另外,服務於出口的有機農產品生產,要發揮市場的作用,採取國際市場接受的監管體系。

對於有機農業,我們應推動有機生活以替代單純的有機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建立消費者和生產者溝通的渠道,透過社會的力量,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