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要想讀好書,你還需具有這種精神

2022-06-11由 龍哥的雜貨店 發表于 畜牧業

懷疑與學問有著怎樣的關係

要想讀好書,你還需具有這種精神

那是一個星期四的上午,我在給學生講“動物小說之王”沈石溪先生寫的《斑羚飛渡》。在講到老斑羚用犧牲自己的方式來挽救年輕斑羚的生命時,有個學生向我提出了個問題,他說:“老師,我覺得文章有個地方寫得前後矛盾。”

“哦?是在什麼地方?”聽到有學生對文章提出質疑,我頓時精神倍增,作為一個特立獨行的語文老師,我歷來是十分鼓勵我的學生在讀書時要有敢於質疑的精神的。“在書本206頁的第二段最後一句,作者說‘好一會兒,懸崖下才傳來撲通的落水聲’,可在後面209頁的第二段的最後一句裡,作者卻說‘每一隻年輕斑羚的成功飛渡,都意味著有一隻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前面說‘撲通的落水聲’,後面卻突然變成了‘粉身碎骨’,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因為,老年斑羚既然是掉進水裡,應該是屍骨完好才對呀,怎麼能說是‘粉身碎骨’呢?”學生繼續說道。

我聽完後,按照學生所說的仔細再檢視文章,發現作者果然是這樣寫的。我又仔細地閱讀了幾遍全文,試圖能從文中找出一些別的證據,來說明雖然有個老年斑羚掉落在水裡,但也許後面的老年斑羚在墜落時,會碰到崖下突出的巖塊而“粉身碎骨”也未為可知。可當我看到文章開頭第二段的那句“兩座山都是筆直的絕壁”,以及208頁倒數第二段的那句“它像只突然斷翅的鳥筆直墜落下去”時,再加上我自己的一個邏輯推理,我覺得學生的質疑是正確的。

因為,在六米寬的兩山間,老年斑羚要想讓年輕斑羚在起跳後四隻蹄子成功地蹬在自己的背上,那麼,老年斑羚至少要往前躍出有三米遠才行。而在距離對面崖壁兩三米間筆直墜下,雖然老年斑羚被年輕斑羚用四蹄猛蹬了一下,但老年斑羚的身體要真正撞到崖壁,這種可能性,還是微乎其微的。

要想讀好書,你還需具有這種精神

為了保險起見,我又特意上百度查看了一下百度詞典對“粉身碎骨”的解釋。只見詞典是這樣寫的:“粉身碎骨”指身體粉碎而死。比喻為了某種目的或遭到什麼危險而喪失生命。從作者用在“粉身碎骨”前面的“摔得”兩個字看,作者在文中應該是想用此詞的本意。因此,很顯然,這是作者思考欠周密而導致的一個小小的敗筆。後來,我在班上大大地表揚了該生這種讀書敢於質疑的精神。同時,我也為自己未能及時發現這個問題而感到慚愧。

清代學者陳憲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曾說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經典名言的宋朝大儒張載,也告訴我們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而對於用懷疑的精神讀書的重要性,我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在他的《懷疑與學問》一文中,則論述得更為詳細,他是這樣說的:“我們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後,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而且,“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展起來”。

我這樣拉拉雜雜不厭其煩地引經據典,就是希望我們大家以後在讀書時,要牢牢地記住這三個前輩們的教導,具有敢於質疑的精神,不要成為一個書呆子。推而廣之,則是希望大家對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一個獨立的判斷,而不要成為一個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鸚鵡學舌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