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秦淮河上的水櫃——赤山湖

2022-05-16由 江蘇大小事兒 發表于 畜牧業

赤山海拔多少米

秦淮河上的水櫃——赤山湖

秦淮河上的水櫃——赤山湖

文/王禮剛

赤山湖又名赤山塘、絳巖湖,位於句容西南三十里,因赤山而得名。赤山湖主要是用於蓄水灌溉的古人工塘泊。

赤山湖之歷史

天一閣藏明代方誌選刊《句容縣誌》、清光緒續纂《句容縣誌》等志書和資料記載,赤山湖,因地殼變動由丹赤的砂岩形成山體,歷代被稱之為丹山、赭山、絳巖山、赤山。山腳下的湖隨山而得名丹湖、赭湖、絳巖湖、赤山湖。

赤山湖初稱丹湖。《茅山志》太玄真人內傳曰:江水之東,金陵之地,左右間有小澤,澤東有句曲之山。南朝梁陶弘景雲:小澤即丹湖也;漢武帝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長沙定王次子劉黨為句容侯,因黨、丹音近,為避諱,改丹山為赭山,丹湖亦更名赭湖;東晉建武二年(318),郡守因赭山岩土色赤勝赭,改山名為赤山,湖改名赤山湖;唐天寶十三年(754),郡守樊珣巡視守境登赤山,為同泰寺住持僧景綸書寺門額時,改山名為絳巖山,湖隨名絳巖湖;宋王安石罷相,閒居金陵蔣山,因赤山同泰寺受敕,更名圓寂寺,住持僧了因請書額,復改絳巖山為赤山,湖亦易名赤山湖。

秦淮河上的水櫃

赤山湖,歷史上源流一是句容境內東南茅山、方山、甲山、丫髻、瓦屋、浮山、虯山等諸山之水。二是句容境北侖山、武岐、空青、亭山、華山等諸山之水。兩源匯水面積800餘平方公里,下注秦淮河入長江。

赤山湖向稱水櫃,關係著句容南部農田的防洪、灌溉和秦淮河之水源。千百年來,歷代都竭力整治修築赤山湖,欲使萬頃農田受益,為民造福。赤山湖內有五蕩(白水、青草、田雞、上蕩、下蕩)屯水,三壩(道士壩、蟹子壩、王家壩)蓄水,九河(南、中、北、西河、句容河及四處山水河)進水。

句容地勢為丘陵山區,每年雨季山洪暴發,首先殃及的就是赤山湖一帶圩區。因此,赤山湖承受的屯水滯洪成為下游安全的屏障。每當山洪襲來,洪水滾滾,如果不讓赤山湖圩區受其害,開閘洩洪,則下游南京勢必遭其水害。平時,如果赤山湖不向下游提供水源,則下游秦淮河勢必水涸。因此,赤山湖必須司其水櫃之責。既要抗洪,又要擴大庫容蓄水,行使句容丘陵山區抗旱職能,保證農業生產,保證下游平安和水源。

歷代以來,句容人民以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為保住下游秦淮河南京古城的平安,常將洪水滯留於赤山湖中。水利資料記載,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鎮江、南京出現過五六次洪澇災害,特別是1991年,句容南部圩區一片汪洋,赤山湖閘猶如鎖鑰,把洪水控制在句容境內,保護了南京一方安全。

歷代的赤山湖治理

赤山湖的浚治,迄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三國吳赤烏年間(238-250)築赤山塘“灌田號稱萬項”,“立磐石,以湖水疏閉之節”;《南史·沈瑀傳》雲,南朝齊建武年間(494~497),破崗瀆方山埭高峻,明帝命令刺史沈瑀治之,又築赤山塘;梁武帝大同七年(541),培湖堰並浚九源溪澗。九源溪澗為:高坪溪、蒲溪、淮源溪、五堵澗、盛家澗、水南澗等。

赤山湖防洪、蓄水事關民生。但是,赤山湖自唐以後歷代皆被圍墾,湖面縮小。唐宋時,赤山湖周圍部分水域被闢為田畝或築為廬舍。

唐麟德年間(664-665年),縣令楊延嘉修復赤山塘,並建西斗門,立碑碣。唐大曆十三年(778),縣令王聽修復赤山塘堰堤,建兩斗門,開田萬頃。

宋建隆、乾德、開寶年間(960~975),湖禁嚴格,依據規定常加束轄;慶曆三年(1043)二月,葉龍圖知建康府,於古來舊湫處置立大石柱,刻水則於其上;南宋景定三年(1262),縣令胡滌雲興築岸墾田之例。湖周由原東至福祚(後白),縮至下葛村邊;原南至虯山,縮至赤岸;原西至兩壇(黃立墅),縮至白水潭;原北至青城(土橋),縮至山沿閘。周長已不足二十里。南宋詩人楊萬里面對赤山湖的圍田作《赤山湖圩田詩》雲:“古來圩岸護堤防,岸岸行行種綠楊。歲久樹根無寸土,綠楊走入水中央。”

明太祖建都金陵後,遭遇特大水災。洪武十一年(1378),欽命大司農李德森東巡秦淮,築堤設周岡湖分洪。敕令句容縣遷徙沿湖居民,毀圩擴湖並立石刻碑,不得侵水築圩墾田。赤山湖基本恢復原來範圍;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知縣茅一桂以赤山湖久廢,大半墾為農田,浚河麻培橋達秦淮,東、西建水閘,以利下游灌溉。

清康熙年間(1662~1722),江夏人劉著以赤山湖久廢,大半侵佔成田,廢產復湖,勢不可能,議嚴禁開墾,讓地鍾水。

光緒八年(1882)冬,湘潭侯左宗棠督兩江,詳勘地勢,上奏朝廷,撥營勇5000人興築赤山湖道士壩至陳家邊新舊河道,計長3907丈,建陳家邊閘一座。

民國二十五年(1936),江蘇省江南水利工程處,在章老圩與章新圩交界處,興建花蘭墩節制閘一座,閘底高程5。103米,閘頂高程13。233米,分三孔,中孔淨寬4米,邊孔淨寬各3米,每孔閘門分上下兩扉,共裝設手搖啟閉機六臺。廢陳家閘,興建陳家邊滾水壩一座。並對赤山湖南、東、北三面湖堤進行加高加固,堤頂高程一般在11米左右,湖內面積達14。3平方千米。

上個世紀50年代初,地方政府加固堤防,整修涵閘,消除險工隱患。1956年大水,圩區淹沒。1957年1月,句容縣調集三岔、二聖、葛村、郭莊、城東、石獅、後白、春城8個鄉民工6400餘人,投入赤山湖切灘培堤工程。1957年12月使堤頂高程由11米增至13米,頂寬3米。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為防洪和灌溉需要,在赤山湖和九河上游興建中、小型水庫43座,控制上游來水面積約340平方千米。1969年、1972年、1974年三次大水、山洪暴發,河湖水位猛漲。1974年,赤山湖最高水位12。48米,部分地段僅低於湖堤頂0。5米,沿湖圩區遭受嚴重洪澇威脅。

為進一步整治赤山湖,1974年秋,經省、地、縣三級政府組織技術人員沿湖實地查勘,提出浚河建閘分洪,將湖堤及南、中、北河進行改線,裁彎取直,加高培厚;將赤山滾水壩及花蘭墩節制閘作廢,在陳家邊翻水站西側,興建赤山閘一座;將原南、北二源,九河進水,改為南源由南、北、中三河進水,原從允盛橋入湖的北源來水直入秦淮河。

赤山湖的文化傳承

赤山湖,是在紅土覆蓋的赤山腳下一汪盈盈綠水。這裡赤山海拔228。9米,面積4。2平方千米。赤山形似官帽,每逢下雪,“赤山映雪”為古“金陵八景”之一。

破岡瀆閘記載著赤山湖和破岡瀆1700年的歷史。破岡瀆鑿於公元245年,孫權為避長江風高浪險,發屯兵三萬鑿句容中道興建破岡瀆,開鑿一條“翻山越嶺”人工運河。破岡瀆開通後,船舶從南京順秦淮河經破岡瀆到丹陽達鎮江。破岡瀆在中國歷史上是一項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對促進六朝經濟的繁榮具有重要意義,以及在軍事上的重要意義。

鼉龍背則,是鼉龍背上的水文觀測碑刻。水則是古代水文設施,水則碑是刻在石碑上的水文標尺。稱刻道為“則”,豎置水涯,用以觀察和記錄水位的漲落。赤山湖水則最早出現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公元239年築赤山塘時,立盤石水則。經水利史專家考證,赤山湖水則是江蘇省最早的古代水文觀測設施。

秦淮文化區傾力打造有句容地方特色的“秦淮文化”。以明代句容地區古代民俗文化為主題,透過傳統鄉鎮農居方式和民俗風情的展現。依託“秦淮源”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蘊,獨特的人文景觀,弘揚蘇南農耕文化主題。讓遊客體驗秦淮文化和互動農耕生活的特色——清新、和諧,迴歸自然。

赤山湖,是秦淮河流域句容境內唯一的自然湖泊,為南京母親河——秦淮河水櫃。當下,赤山湖區域形成湖面廣闊、河流環繞、灘塗交織、島嶼點綴,天然與人工溼地相互依存,堪稱赤山綠水的溼地公園。

【來源:京江晚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