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家庭教育那麼難,像一場修煉,可儒家兩個字就說透了一切

2022-05-13由 趣評 發表于 畜牧業

惡惡臭該怎麼讀

養孩子在很多人看來,都是苦差事,包括我。原以為熬過孩子的嬰兒期就好了,等到孩子的青春期,才發現,那千真萬確不過是起點。

我有本書叫《人生是一場修行》,有人調侃,有孩子的人生才是真修行,其他都是假修行。

或許,可能,是真的。

家庭教育那麼難,像一場修煉,可儒家兩個字就說透了一切

古人養孩子似乎容易點,畢竟一家能生七八個,多了就不稀罕了,大不了給孩子們安排點職務,比如老大是連長,負責賺錢;老二是排長,放哨站崗;老三是班長,負責管理老四到老八。井然有序的樣子。

古代孩子好養,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物質條件就是一切的前提,物資沒今天這麼豐富,想富養也沒可能。

一個貌似微不足道,但對今人來講,卻很重要的原因,是養育理念問題。

古人的養育理念說不上多科學,但至少很

精練

。因為

精練

,你就不好挑他的毛病。五千字的《道德經》沒毛病,如果擴充套件成50萬字,別說會有錯別字,也會有一堆憤青來懟你。

家庭教育那麼難,像一場修煉,可儒家兩個字就說透了一切

什麼是都簡練了好。

要說養育理念,首推還是儒家。為什麼是儒家?回答這個問題,先來看看儒家為什麼能在“百家爭鳴”中不僅存活下來,而且發揚光大,成了兩千多年的正統。

原因當然也很複雜,咱們還是簡約化,做個對比。

比如曾經是顯學的法家和墨家。

墨家的特點,是對自己特狠,墨家很像宗教組織,紀律嚴明,絕對的苦行僧。

法家的特點,是對別人特狠,殺伐決斷,無堅不摧。

結果呢?因為對自己太狠,也就沒多少人願意加入墨家,畢竟誰都不願意和自己過不去。墨子的理想國就只能是理想國了。

家庭教育那麼難,像一場修煉,可儒家兩個字就說透了一切

因為對別人狠,法家難免會引火燒身。代表人物韓非子被另一代表人物李斯搞死了,商鞅倒是變法成功,最後也死於“商鞅變法”。

最經典的鏡頭是,商鞅得罪了守舊派被追殺,逃到一地,想住客棧,老闆問他:“同志,身份證呢?”

商鞅正在逃跑途中,哪敢帶身份

證呢

?老闆便不讓住,說道:“這是商君(商鞅)的規定,必須嚴格執行!”

商君不知作何感想?

家庭教育那麼難,像一場修煉,可儒家兩個字就說透了一切

墨家的衰亡,似乎情有可原;法家讓人覺得有點可惜——其實也未消亡,漢武帝“獨尊儒術”,在不少人看來,就是“外儒內法”,法治思想也是整個封建社會的重要發展主線。

法家是一柄雙刃劍,容易割傷自己。

儒家似乎避免了這些弊端,歷史上儒生被坑被殺的不少,但就像

一支軍隊

,打來打去打了兩千多年,沒點傷亡也不可能。

儒家這麼能打,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既不對自己狠,也不對別人狠,而是側重於人格養成。它企圖用社會的教化實現法家“對人狠”的效果,同時用人格的養成實現墨家“對自己狠”的目標。嗯,這句很經典的,大家可以記筆記了哈哈。

所以儒家是最重視教育的,幾乎所有的大儒,都以老師自居;到了唐宋以後,考個試,連主考官和考生都有了“師生”之誼。

家庭教育那麼難,像一場修煉,可儒家兩個字就說透了一切

從某種程度上說,儒家能從“百家”中脫穎而出,重視教育才是根本原因。

把儒家說成“教育家”,貌似也沒什麼大問題(有問題你來打我呀~)。

與其說古代孩子好養,不如說儒家的教育思想讓孩子好養。

因為,儒家的教育思想看似博大精深,使勁一鑽研(鑽不下去你就再加把勁),其實就兩個字:

一個字,是“養”;另一個字,是“化”。

養,是教養的養;化,是教化的化。

教養、教化,我們習慣於盯著“教”,結果就錯了。事實上,重點不在於教,而在於養和化。

家庭教育那麼難,像一場修煉,可儒家兩個字就說透了一切

所謂養,就是環境養成。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庭長什麼樣,孩子就長什麼樣。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之類,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革命時代一定會被大加鞭撻,但在和平年代,你會發現,這一規律依然是規律。

西方科學發現,人腦中有一種細胞,叫映象神經元。它能不動聲色地把人看到的東西,“錄製”下來,儲存在大腦的硬碟中。

因為是硬碟,不是記憶體,所以,這些“影片”你自己發覺不了。但某一天,在某個時候,遭逢某種際遇,它們會跳出來,左右你的行為。

比如,小時候,你看見父親毆打母親。長大後的某一天,你“忽然不知怎麼滴”,就打人了。你也不知道為什麼控制不住自己。

家庭教育那麼難,像一場修煉,可儒家兩個字就說透了一切

很大程度上,就是映象神經元作怪。它教會了你一種處理方式:用拳頭解決問題。而根子,在你幼年看到並儲存下來的“影片資料”。

映象神經元只是從科學的層面,給儒家“養重於教”做了註腳。這個註腳的意思是,你說100次,不如做1次,言傳永遠打不過身教。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養”就是“教”,無法分割。

而“化”,則是“養”之外的另一種教育方式。“養”是宏觀的“教”,“化”是真正的、具體的“教”。

所謂“化”,就是感化,就是感染,就是以文化人,就是春風化雨。“化”的行為主體,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老師。

家庭教育那麼難,像一場修煉,可儒家兩個字就說透了一切

“化”有兩個原則,首先要自己把問題“化”開,自己充分消化,這樣才有可能去感化孩子;

其次,你和孩子之間,要有順暢的溝通和連線,他能接納你,你才能感化他。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西方又拽了一個詞,叫同理心。同理心,也就是共情,即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

你能感受他的情緒,他能敞開心扉,“化”才成為現實。

“育”的關鍵在家長,“化”的關鍵在老師。但很多時候,起到最基礎作用的,還是家長。

所以才說:養不教,父之過。

家庭教育那麼難,像一場修煉,可儒家兩個字就說透了一切

高金國,網名高了高,高階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6冊。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趣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