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2022-05-12由 芝蘭學社official 發表于 畜牧業

騾子有性功能嗎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在每個人心中,都有那麼一箇中世紀,不管是《安徒生童話》裡面的公主和女巫,還是《指環王》、《冰與火之歌》這些西幻作品裡面的魔法對決,還是日式

rpg遊戲裡面的勇者和魔王,中

世紀時代可以說令人不禁浮想聯翩。

然而,真正的中世紀生活又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我們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來了解這一切。

“民以食為天”,在任何時候,填飽肚子是最重要的。以13世紀的英格蘭為例,城市居民的主食包括牛,羊,家禽以及小麥,大麥,燕麥等。同時,人們還可以在市場買到各種水果和蔬菜,

除了蘋果、梨、櫻桃和堅果外,還種植著更高檔的水果,如木瓜、桃子、桑葚和楊桃(一種歐洲小樹的酸性果實,屬於薔薇科)供消費。供應的蔬菜包括洋蔥、韭菜、豆類、捲心菜、(紅黃白橙色)胡蘿蔔、蔓菁、菠菜以及甜菜(只有葉子用於烹飪)。酸蘋果和未成熟的葡萄被製成酸果汁,用於烹飪。

農村地區的飲食要稍微差一些,雖說返樸歸真的田園生活倒也不錯,可是質量同城市居民有一定差距。日常飲食主要是素食,即由大麥和燕麥、一些水果和蔬菜、黃油、芝士、肉和蛋做成的麵包

。大部分不列顛的紅酒從歐洲大陸進口,由於其價格過於昂貴,普通農民只喝啤酒。沒有用於麵包和啤酒的穀物被製作成粥或者肉湯。最窮的窮人炒菜時不放肉,如果他們經濟條件允許,也許會吃燻肉皮和菜豆。家境稍微寬裕的農民會圈養一些牛或羊,進而獲取奶製品。由於當時物資的短缺,平民的飲食選擇並不寬裕,所以燉蔬菜(豌豆、洋蔥、韭蔥加上調味料)是人們的主食。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莊園僕

人的

伙食一般都比較豐富,有牛肉、鯡魚,或鱈魚作為額外的蛋白質來源,還可以食用黑麥和小麥做成的麵包。

為莊園賣力幹活的人往往伙食不錯,通常享受吃小麥麵包、牛肉、乳酪,以及無限量的啤酒。

在聖誕節的時候,領主會收到佃戶贈送的一隻母雞或者釀酒用的穀物,作為回報,領主會給予他們一頓大餐

——不僅僅包括麵包、乳酪和濃湯,還有很多種肉菜。

當然了,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中世紀的英格蘭農民經常吃的水果和堅果有櫻桃、蘋果、梨、李子、榛子、核桃和甜栗子。

歐芹和其他野菜、小鳥、兔子和鹹魚也經常能在農民的鍋中見到。

偷獵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通常受到當局的嚴厲懲罰。

由於糖和香料都是奢侈的食物,除了水果糖之外,唯一的甜味劑就是蜂蜜。

而作為生活的調劑品,普通啤酒對於大多數農民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而處於社會上層的貴族,其飲食可要比一般的平民百姓要講究得多。他們不僅要遵守相應的餐桌禮儀,還有種類豐富的山珍海味。麵包和啤酒自然是最高品質的。我們以理查二世和蘭開斯特公爵的宴會為例。一道菜的開胃菜是鹿肉和蔬菜,接著是一種叫Viaundbruse的肉湯。然後是豬頭、烤火腿、烤天鵝和烤豬,大概配上了合適的醬汁。最後是甜的倫巴底蛋奶沙司和飯後甜點。第二道菜的開胃菜是膠湯,盛放在來自敘利亞的白盤子裡。接著是烤豬、鶴、雛雞、蒼鷺和海鯛。然後是經過雕刻的肉和烤(兩歲大的)兔子。同樣的,第二道菜以飯後甜點收場。第三道菜以杏仁開胃湯開始,和倫巴底風格的燉菜。緊隨其後的是烤鹿肉、雞、兔子、鷓鴣、鵪鶉、雲雀和一個被稱為“Payne puff”(麵包酥)的油炸食品,以及一種果凍、甜凝乳和被稱作Longe Fritours的蛋餅。如同往常一樣,這頓飯以飯後甜點收場。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服飾的起源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其不僅代表了人類自身的審美,同時也體現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徵。而中世紀的歐洲也不例外,在宗教佔統治地位的社會背景下,服飾自然有強烈的宗教特徵,並最終

形成

神性與時代審美相融的藝術風格。

以中世紀的德國貴族為例,

在宮廷之中生活的貴族,服裝方面尤其華麗考究。查理大帝在慶典時,身上穿的是用金線編織的衣服,大衣上彆著鍍金的別針,腳上穿的是鑲嵌著寶石的靴子,頭上戴著綴滿寶石的金冠,可謂一身珠光寶氣,金光閃閃,顯示出不凡的高貴形象。其他貴族也竭力在著裝方面凸顯自己。他們的服裝大多用絲綢等源自東方的最昂貴的布料做成的,不僅色彩豔麗,而且款式時髦多樣。不同的歷史時期,德國貴族的服裝款式和風格都有所不同,極具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中世紀早期,德國貴族的服裝樣式受到拜佔廷人的影響,通常穿著昂貴的、色彩豔麗並且帶有各種圖案的繡花織物。為了凸顯中世紀時期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統治階級對社會各等級的服裝色彩做了明確的規定。其中,紅、綠、藍等靚麗的色彩只有貴族才能享用。一般下層民眾則只能穿戴由羊毛和亞麻混紡而成的不顯眼的原色服裝。當時,貴族紳士的基本裝束是:一件長過膝蓋的罩衫和一條緊身長褲,另加一件無袖的外套或一件整塊布料做成的披風

腳上穿一雙長統襪子、長靴或齊膝高的、腳踝上縛皮的農民鞋。此外,還飾以一些裝飾品,如披風上的別針,手臂上的鐲子,皮帶以及用青銅打製成的帶扣等。貴婦們的服裝則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基本樣式是一種用白羊毛織成的短袖束腰的內長袍。襯裡長袍的袖子細長,一直蓋到指關節,外套則短而寬鬆,袖子短而細。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女性服飾方面,

一些貴婦還配戴著貴重華麗的冠狀頭飾。她們腳上穿著軟皮尖頭鞋子。髮型則變化多端:起初以編成辮子或自然披肩長髮最流行,後來又轉為時尚捲髮。至於裝飾物方面,用金銀製成且鑲嵌著寶石的螺紋型手鐲、冠狀頭飾、項圈、耳環等最受歡迎。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當然,等級森嚴的中世紀社會自然少不了遜色於貴族服飾的平民服飾。

男性一般是束腰外衣、襯毛外套、馬褲和一頂帽子,內衣則是粗布製成的襯衣和長內褲。女性一般是束腰外衣、連衣裙以及帽子(或頭巾),內衣和男性基本沒有區別。窮困的農民可能僅僅有一套衣服,普通家庭每人會有兩套衣服。資料記載,托斯卡納的女性,一般有兩件束腰外衣:新的穿在裡面,舊的穿在外面

——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的服裝是為了保暖,尤其是在溼冷的天氣中。稍微富裕的家庭,可能會有一些襯著動物皮毛的外套。如果手裡有閒錢的話,有些農民也會給自己的衣服和帽子配上金屬的紐扣或飾品,但並不常見。

城市要稍好一些,可是穿的照樣是亞麻布做的服裝。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而近年來在

ACGN

亞文化圈子裡大行其道的哥特式服飾,其也在中世紀服飾的演化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痕跡。哥特式服飾在

13

15

的歐洲尤為流行。

其服飾上的特點是多采用縱向的造型線和褶皺,使穿著者顯得修長,並透過加高式帽來增加人體的高度,給人一種輕盈向上的感覺。哥特風格的服飾特別重視外表的浮雕效果和線條。女裝上裝緊身合體,下半身的裙子寬大、上輕下重,形成一種圓錐狀造型,具有極強的裝飾性。中世紀,裙長是一種等級的標記,只有高貴的太太們才允許後襬拖地,並有權把它染成綠色。服裝上的分割線、裝飾線多采用縱向的、垂直的線條。

而那尖尖的埃寧帽,高高的緊身褲,以及上衣上的圖案,彷彿要吸走你的心智,將你帶回那個時代。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老規矩,中世紀的房屋建築自然還得分為貴族和平民兩大類。不過作為佔統治地位的宗教,各種教堂無疑佔了

c

位。而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科隆大教堂。作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其高聳入雲塔頂無疑是在向世人昭示著天主教徒那同上帝交流的決心,該教堂佔地約

8000

平方米,雙塔高約

157

米。

內有禮拜堂10個。中央大禮堂穹頂高達43。35米,中央雙尖塔高161米,直插雲霄。大教堂四壁上方共10000多平方米的窗戶上,全部繪有《聖經》人物,在陽光反射下,金光四射,多彩多姿。教堂鐘樓上有5座響鐘,最大的重24噸,響鐘齊鳴時,洪亮深沉。21世紀的古文物被存放在教堂的金神龕中,被視為中世紀金飾藝術代表作。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一提起中世紀貴族的居所,我們自然而然想到了城堡。

城堡是一項昂貴的工程,可能需要多年才能完成。一位石匠師傅,實際上也是建築師,帶領一個由數百名熟練工人組成的團隊,從木匠到鐵匠,從堤壩專家到普通工人。材料的運輸是所有成本中最高的,所以靠近當地的採石場是一個很大的優勢。最早的城堡形式是一個簡單的木製柵欄,也許還有土木工事,圍繞著一個營地,有時在中心有一個永久性的木塔。然後演變成土堤和堡場式城堡——一堵牆包圍著一個空地或庭院(bailey,堡場)和一個天然或人工山丘(

motte

,土堤),上面建有一座木塔。從公元

11 世紀開始,這些城堡尤其受到諾曼人的歡迎。而

在公元

12 世紀,外牆和主要的中央塔樓也開始用石頭建造,但通常不是在土堤本身之上,因為它不夠穩定,不能作為這樣一個沉重結構的基礎。事實上,全新的地點可能更受歡迎和需要,而選擇的基礎是基岩

,以防止攻擊部隊的任何破壞。儘管在公元

16 世紀之前,城堡主樓被稱為Donjon(來自法語,意思是“領主”),但城堡主樓成為了城堡的一個主要特徵。

城堡主樓是中世紀城堡的核心,也是進攻或圍攻時的最後避難點。然而,在他們到達主樓之前,攻擊者必須順利透過一長串的防禦結構。一座中世紀城堡的典型特徵是:

護城河

Moat - 有水或沒水的外緣溝渠;

外堡

Barbican - 保護城門的防禦工事,如城門外的橋頭堡;

幕牆與塔樓

Curtain Walls & Towers - 外緣的防禦牆;

防禦性門樓

Fortified Gatehouse - 主要的設防的城堡入口;

城堡主樓

Keep - 最大的塔樓和最好的據點,又叫做城堡主塔 Donjon 或大塔樓 Great Tower;

堡場

Bailey - 幕牆內的區域或庭院,又叫 Inner Ward。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城堡內的廁所一般開在牆壁上,以此將排洩物丟入護城河內,這樣,刺客就可以透過這裡來刺殺正在如廁的目標。同時隨著排洩物的日積月累,護城河的衛生條件也會變差。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平民的住宅條件就沒這麼好了。在農村地區,廣大農民住的是一種被稱為

長屋

的房子。農民們一般喜歡就地取材,選用的材料多為石材,同時由於中世紀的歐洲森林覆蓋率較高,木材也常被用來蓋房子。

長屋的最大特色,就是

多功能

,所以又被稱為

混合房

。它沒有多餘的房間,大致會分為三四個功能區:其中一端為牲畜居住的地方,中間是帶有壁爐(或烤爐、火塘)的主生活區,另一端是擺放了櫃子、箱子的儲藏區。當然,功能區的位置不一定如此劃分,有時候人們會睡在離牲畜較遠的地方。必須要強調的是,中世紀大多數的鄉村房屋都是這樣的,就算是生活較為富裕的時期,也僅僅是在功能區之間用簡單的

隔離一下。

城市居民則一般喜歡住在二層樓房裡,這種房子一般由木製構成,極易發生火災。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隨著羅馬帝國的崩潰,原有的驛道設施年久失修,最終在雨天會變得泥濘不堪。

在這一時期各國修建的新道路與羅馬大道不同,它們的作用並非是連線政治中心,而是連線各個居民點,對於此時的歐洲人民來說要緊的是去教堂、城堡或者市場。以朝聖大道為例,在

12

世紀的《孔波斯泰爾

聖雅各朝聖指南》中就記錄了四條從聖雅各到西班牙的彭特

德拉雷納的路,供四面八方的朝聖者參考,這本指南同時還記錄了各個地區的風土人情。隨後在

12

世紀到

14

世紀,經濟的發展使得各國開始重組他們的路網,在

13

世紀的《博韋的習俗》一書中將道路歸類為五種:小路、大車道、中級道路、大路、皇家大路。當然這也只是作者的一種構想,與實際情況可能並不相同,但也在這一時期,歐洲又再一次被路網覆蓋起來了。

中世紀的人們外出時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不必說,自然是自己的雙腳,一些朝聖的聖徒會穿著透氣的草鞋走過漫長的旅途。而如果條件允許,長途旅行的人們會選擇啟程騾子、驢或者馬,馬匹在中世紀被看做騎士的夥伴,在一些故事中騎士與他忠誠的馬匹組成的組合廣為傳唱,比如騎士羅蘭與他的戰馬維朗蒂夫根據這些馬的毛色人們劃分出不同的等級,純白和純黑的馬是最好的,次一點是黑白雙色或紅白雙色的,再次是灰白斑點的,最次的是棗紅嗎和慄毛馬。不同的馬價格也不同,

1299

年,達圖瓦伯爵花

20

個利弗購買了一匹棕色馬。瑪奧

·

達圖瓦夫人在

1313

年華

230

利弗購買了一匹右蹄雜色的黑色戰馬,馬的飼料主要是麥稈、乾草、黑麥和大麥。同樣,馬車和轎子也是常見的交通工具,不過中世紀的人們,尤其是貴族並不太喜歡乘坐馬車,也許是此時四輪豪華馬車還沒有出現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在中世紀旅行,住宿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如果你是某位大人物,比如國王,那麼就很簡單,

這些人都有幾處產業,在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行宮,如果國王要去到沒有行宮的地方他們就會行使自己的寄宿權,讓主教、修道院的院長或者自己的封臣接駕,不止接駕國王自己,還有他動輒幾百人的隨從都要安排妥當。同樣享有借宿權的還有一些貴族、主教和教皇,其中貴族和主教都可以要求得到他們所需的物品,而教皇由於在一座城市停留的時間不長,接待他並不需要太過破費。但如果需要逗留較長的時間,可以簽訂協議,羅馬教廷曾在1266年和1278與維泰博市簽訂協議要求對方擴大之前教皇亞歷山大四世時期建造的房間,還要在主教教堂內建造一座和教堂毗鄰的大廳併為紅衣主教們和他們的隨從提供住宿的地方,維泰博市痛快的接受了這份協議,因為教皇與主教們的親臨給城市帶來的經濟收益要更加豐厚。而如果你是個平民,那麼借宿的條件就很有限了,你可以住在親戚朋友,或者某位好心的熱心人家中,只需要付出相應的報酬,如果恰好此地你人生地不熟,那麼修道院就成了最後的選擇了,出於教義的要求,客房和醫院成了修道院必備的附屬建築,在一些特殊的日子裡院長會親自帶為客人們洗手,然後修道院的所有修士會一起給客人們洗腳。當然,擔心也是有的,修士的廚房和客人的廚房是分開的,以防止修士被打擾,另外也要防止客人中混入不懷好意的小偷。總體上說整個中世紀教會都一直在照顧一些貧窮的旅行者,尤其是那些朝聖者,這當然不是全無好處,善良的修道院會獲得更多的捐贈,甚至導致了一些修道院之間的競爭。但如果你並不是朝聖者,恰好還有些錢,那麼旅店也是不錯的選擇,雖然有些旅店的環境非常糟糕,還因為兼顧青樓業務被批判,但也有一些旅店是教會修建為自己增加收入的。一般來說旅店的數量與城市的大小相當,13世紀末的米蘭擁有150家旅店,14世紀末時佛羅倫薩的旅店數量達到了622家。市區的旅店很多,郊區也有旅店,郊區的旅店可以修的很大,甚至能蓋起一座牲口棚,而一家旅店高階與否看他們的床就行了。旅店可以安排長期住宿,一般長期包房的都是大學的學生、出任務計程車兵、工坊裡的工人,臨時住宿的客人中商人佔大多數,其次是宗教人士與司法人士。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海上旅行一般以海船為主,而這又可以分為北歐和南歐。其中北歐以維京長船為主。

古代維京人的船隻在

12世紀之前的船隻大約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首先,他們的船隻修長靈巧,船的頭部和尾部都十分尖銳,並且距離海面很高,呈現漂亮的流線形,這樣的設計使得船隻在航行時能夠減少空氣摩擦,增加船隻的行駛速度。其次,維京長船的

動力以風力揚帆為主,以人力划槳為輔。儘管當時維京人的帆船是單桅帆船,但是他們對於桅杆和帆布的設計卻十分上心。由於北海海面的風力很大,他們的大方帆都是使用堅固的皮革製成的,並且維京人還在桅杆頂端加裝了帆腳索,使用它可以操縱迎風的那一面,使得維京人在橫風的狀態下也可以駕駛船隻順利航行。除了藉助風力,維京船隻的人力系統也十分便利,他們在船隻的兩側至少設計了

16只槳,以便於在無風的狀態下維持船隻的動力。最後,維京人的船隻構成獨具一格。上文曾經提到過,維京人的船身十分修長,而為了適應具體的海岸地形,維京人研發出了尖底船和平底船兩種船隻。其中,尖底船是維京人在海上航行所使用的主要船隻,由於它的流線型船身在水中航行時所受到的阻力比較小,因此它承受波浪打擊的能力比較好,也是維京人船隻速度高於南歐船隻的主要優勢。不過,平底船也並非一無是處,隨著維京人對歐洲地域的深入,平底船在歐洲內河航行的便利以及登陸河岸的優勢是尖底船所不能比擬的。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南歐船隻技術繼續在拜占庭帝國得以傳承和保留。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和擴張,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也深受影響,在中世紀前期,拜占庭帝國的船隻開始使用瀝青作為船隻甲板之間的粘結劑,並且他們還吸收了阿拉伯人的“大三角帆”技術,使得船隻可以利用60度之內的風向自由航行。公元

12世紀中期,南歐義大利城邦日益興盛的商業貿易使得它們逐漸超過了日趨衰落的拜占庭帝國,成為南歐航海技術的先驅。此時熱那亞共和國出現了上下兩層甲板,到了13世紀末,又出現了上、中、下三層甲板的商船;與此同時,熱那亞共和國境內出現了多桅帆船,其中二桅三面帆的出現更是標誌著義大利半島地區的南歐航海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4世紀末,隨著歐洲地區航海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南北歐的航海技術逐漸融合,最終在義大利諸多商業邦國之中開花結果。為了支援西方的騎士們開啟中亞地區的大門,熱那亞、威尼斯等國家的商人們在地中海運輸軍糧的貿易之中賺得盆滿缽滿,此時北歐船隻上的優秀技術,比如說設定甲板、無縫拼接船板技術都被有機地結合到了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的之中,使得南北歐技術的造船技術逐漸開始融合。而在這一時代最為傑出的就是“卡拉克”和“卡拉維爾”兩種樣式的船隻了,它們成為了歐洲遠洋船隻的鼻祖,也對後來歐洲大航海時代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商業貿易

在中世紀初期,由於羅馬帝國的崩潰,西歐各國又退回到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狀態,這段時間的商業甚至是以以物易物的原始手段進行的,然而歷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的,棍棒也打不垮的經濟理論再一次顯示出了自己的威力。從十世紀開始,隨著政治形勢的穩定,經濟和人口的不斷增長,商業再度開始繁榮,進而出現了漢薩同盟,威尼斯,熱那亞等商業發家的城邦,

並逐漸形成了兩個相互補充而又繼續繁榮的大規模貿易區:一是位於南歐海岸的地中海,義大利居於無可匹敵的地位,另一個則是處於北歐海岸的由北海與波羅的海構成的狹窄海域,經濟上受低地各國控制。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在此之中,義大利商業比起歐洲其他地方遠為先進,在地中海的經濟貿易中擔任著重要角色。

商業是義大利人的邊疆

,這一方面得益於半島不同尋常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夠較為便利地獲取來自羅馬及拜占庭經濟方面的經驗,更為重要的是,在與阿拉伯人進行長期海上貿易的同時並積極地與之競爭,因而能夠較早地掌握髮展商業的優勢。商業隨十字軍的武力而來,不僅令經濟活動的範圍擴大,而且隨著地中海的再次開放,地中海甚至還連線起歐亞兩大洲的經濟往來。

於是,貿易的發展獲得了巨大的刺激,而充當貿易中間人的義大利城市,其中尤以威尼斯、熱那亞為甚,他們承擔了大規模的國際貿易。

威尼斯作為歐洲香料的貿易商,將中國和印度的香料運至歐洲;熱那亞則成為巨大的批發貿易中心,將糧食、酒、奴隸及木材等運往佛蘭德和英格蘭。

同時,在繁複往來的貿易交往中,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產品

——

法蘭西、英格蘭、皮卡第、盧瓦爾和阿基坦的穀物,波羅的海、北海、英吉利海峽、康沃爾沿海的魚類,地中海沿岸、法國的葡萄酒,佛蘭德爾和法國北部的呢絨,以及其他地區的油脂、水果、酒類、食鹽還有紡織品、木材、鐵和武器等也源源不斷地流向東方以及西歐各地。如此,海上貿易興盛起來了,西歐商業也隨之恢復了活力,轉而復興。並且,受商業迅速發展的影響,商人階層崛起,舊的城堡出現生機,新的城市相繼建立,在以商人為代表的新市民階層的推動下,城市生活也欣欣向榮。

這種商業的全面復興首先對西歐封建社會的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如前所述,在地中海商路被穆斯林阻斷之後,西歐恢復了傳統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領地上只生產有限的、僅供領主個人及其奴僕生活所需的產品,一切生產與消費的行為都在領主所屬的大地產上進行。然而,中世紀的商業隨地中海的開放而復興,城市的興建與商業的擴大相伴而來,愈來愈多的人們也受城市商業的吸引紛紛湧入城市並在此定居,因而從城市中產生了對農副產品愈來愈多的需求。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事實上,城市作為一個新的商業中心,它的建立更多的是出於商品轉運的需要,因而往往建立在交通便利、人員密集的河道交叉口,但這也決定了城市的發展勢必要依託城市周邊的鄉村。比如位於塞納河西岸法國最大城市巴黎,由於塞納河貫穿其中並同時與英吉利海峽相鄰,在進行便利的海上轉運貿易的同時,其自身城市的發展主要依靠周圍農村富饒的自然資源所支撐的當地交易,由此滿足大量人口的需要。因此,在城市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鄉村經濟也發展起來。

城市與鄉村相互服務,貴族更是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好處。一方面,在城市周圍、為城市提供農副產品的這些鄉村往往隸屬於某一封建領主,因此使得這部分領地貴族在積極為城市供應農產品中獲利,另一方面,那些建立的新興城市當然也位於部分封建領主的領土之上,因而這些掌握城市佔地的貴族也從城市的基本商品交易中獲得好處,可以說,不論是鄉村中生產農產品供應城市的領地貴族,還是提供城市用地的領地貴族,他們都從商業的恢復與發展中獲益。

同時,人口的增長又連同著市民階層的壯大再一次刺激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與城市數量的增加,因而擴大化的商品需求更使得商業經濟得以持續性地向前發展。另外,隨商業的復興同時而來的還有貨幣流通的發展。

這是尤為重要的一點,畢竟貨幣的流通直接導致了銀行業的誕生,併為後續的一系列歷史事件提供了經濟基礎,特別是資產階級的產生。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宗教對生活的影響

宗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滲透到了方方面面,一開始,歐洲人的習俗較為野蠻。11—15 世紀歐洲習俗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時教會起了重要的作用。教會教化人們脫離野蠻的習俗,倡導純潔的生活。要求神職人員堅持獨身主義。把生活中的縱慾傾向當成罪惡,宣揚禁慾主義,宣揚鄙視金錢,反對奢華的觀念,宣揚所有的歡樂都是罪惡的觀念。教會不僅透過教士進行宣傳,還透過國家政權和教權進行懲戒。這個時期殘暴好戰的野蠻之風已不是主流,而禁慾之風盛行。教會反對服飾之美,甚至反對個人的清潔衛生,清教徒反對唱歌跳舞,反對狂歡節,反對愚人節。“在他們那兒,我們可以看見大量的對跳舞的指控材料和禁令”(帕特里奇《狂歡史》92 頁)。教會的作法已超出純淨人們道德的範疇,實際上是打著教會和國家維護道德的旗號,反對人們正當生活享樂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飲食方面,基督教的齋戒影響了歐洲中世紀的食俗,由於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日子要齋戒,歐洲人形成吃魚習慣。天主教14 世紀把星期天定為禁肉日,人們就改吃魚,鯡魚、鱈魚等銷量大增。醃和燻的技術越來越好。12 世紀以後冬季鯡魚的產量是魚類中最高的、鯡魚是儲備起來的冬季食物。人們在春季收穫前主要吃魚及豆子。

而在文化娛樂方面,先是跳舞被教會神學家和清教徒看作為罪孽的活動

教會認為在神殿中演劇是不嚴肅的,戲劇表演先是移到教堂門口,以後移到市鎮的廣場上。

服飾方面,由於基督教教義鄙視錢財,反對豪華,“中世紀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寶捐給教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中外服裝珍聞趣事》)。

因此中世紀宗教統治下歐洲服裝的顏色、式樣都很單調,顏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樣以拖地長袍為主。

上帝與凱撒:中世紀的日常生活

結語

今人的角度來看,中世紀等級森嚴,宗教氛圍濃厚,生活質量自然遠遠比不上當下。

但是也不要忘了,黑暗中也隱藏著光明的種子。

14

世紀的黑死病使人們對宗教產生了深深的懷疑,而這也少不了糟糕的衛生狀況的功勞。

而文藝復興以及宗教改革運動更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最終,米開朗琪羅雕塑人性的偉大,哥倫布揚帆往新大陸駛去,陰霾終將散去,歷史也即將翻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