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吃到饃看到媽,這才是回家”

2022-05-12由 央廣網 發表于 畜牧業

十二生肖誰是游泳高手

澎湃新聞記者 何鍇 實習生 唐燁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又到新春共語年話時。

在邁入新時代的中國,回望過去的丁酉雞年,展望戊戌狗年,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有何心語心願?

時值新春佳節,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聚焦近年新聞事件或日常場景中的家庭和個人,聽聽他們的“年話”。

【人物名片】

張端端:82歲 ,女

職業:花饃工藝師

家庭成員:兒子張新民,兒媳,孫子

居住條件:農村自建房

2018年2月5日,農曆臘月二十,家住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東顏村的張端端老人早早就結束了花饃廠裡的工作回到家中,準備好了做饃的面和工具,等在上海打拼了一年的兒子回家後給他蒸上一籠最愛吃的花饃。

經歷了一路的顛簸,兒子張新民如期回到了家中。從繁華的大都市回到了生養自己的小村莊,已經有些疲憊的張新民看到一年沒見的母親和妻子還是露出了興奮的笑容。

在外打工一年的兒子張新民趕在春節前回到家,等待已久的母親張端端拿出早就準備好的面和工具給兒子做了一鍋最愛的花饃。編輯 龍景(03:21)

雖然腿腳有些不靈便,82歲的張端端還是樂呵呵地給兒子做起了自己最拿手、也是兒子只能在家吃到的聞喜花饃,和麵、揉麵、切面、塑形、醒面、上鍋蒸、給饃著色,甚至拉風箱,老人都堅持自己來,只為蒸出完美的一鍋饃。

“聞喜花饃距今已經有千年的歷史,它由媽媽們創造,是‘母親的藝術’。”聞喜縣文化館館長、聞喜花饃省級非遺傳承人支建康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這種由當地家庭婦女創造、製作的一種麵食,如今仍然是聞喜縣乃至晉南多地的居民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必不可少的一樣美食。

“吃到饃看到媽,這才是回家”

82歲的張端端(中)和兒子、兒媳。 澎湃新聞記者 何鍇 圖

“在南方打工每天吃米,就想吃一口媽做的饃,吃到饃,看到媽,這才是回家。”看著忙前忙後的媽媽,張新民的眼眶溼潤了。

花饃手藝人做出的生肖饃栩栩如生

在上海一家工廠打工的張新民已經離家一整年了,一回家就能吃到82歲的老母親做的花饃,張新民說“這是一種幸福”,除了熟悉的味道,媽媽的花饃帶給他更多的是一種家的感覺。

“我對花饃感情實在是太深了,從小就看著媽媽捏饃,從小也就是吃這饃長大,現在離家在外一年,最想吃的就是媽媽做的饃。”

張新民82歲的母親張端端,是聞喜縣東顏村遠近聞名的“巧兒”,從二三十歲開始跟其他“巧手”的前輩學做花饃的技巧。到今天,張端端和花饃的緣分已逾五十載,對花饃這門手藝有著他人難以理解的熱愛。

“一開始做花饃就是喜歡,後來就一直做,誰家辦事兒都給人家去幫忙做,結果就越做越喜歡,這門手藝也就放不下了。”

從一開始的學習到現在製作花饃手藝出神入化,張端端在附近幾個村子已經是少有匹敵的高手。村民們說,她製作出來的花饃十二生肖“彷彿都能活起來”:魚兒似乎能游泳,公雞看上去能打鳴,小狗幾乎能躥上跳下……

與澎湃新聞記者講述著自己和花饃之間的故事,張端端用靈巧的雙手將一塊麵團快速捏出了一條魚的形狀,“這是‘年年有餘’,蒸完之後這個饃就像活魚一樣,過年做,又好看又好吃,還能圖個吉利”。

82歲老奶奶被聘收徒傳手藝

除了在家裡給家人做花饃之外,張端端因為手藝高超,還被聞喜當地一家制作花饃的企業聘請作為廠裡的花饃技術指導。

儘管已經82歲了,張端端仍然每日在兒媳婦的接送下到廠裡面上班,捏製各式各樣的年饃。她是工廠“大師級”的人物,工資是普通女工的兩倍,日薪80元。面對並不是特別富裕的家庭,出於體諒在外打工賺錢養家的兒子和在家操勞的兒媳,張端端堅持每天到加工廠上班,每月拿到2000多元的收入。

家裡嶄新整齊的小院兒是了張端端一家人在過去一年裡最大的收穫,除了在外打拼的兒子的收入,張端端和她的花饃手藝也堅持為這個家庭添磚加瓦。

“去年家裡蓋新房子,一共花了23萬元,婆婆還拿出3萬元支援我們,對於一個80多歲的老人能這樣支援我們,作為晚輩我們真的特別感動。”談到婆婆對這個家庭的貢獻,為了家庭生活而堅持做花饃,兒媳婦劉海芳表示十分感激。

但對於張端端老人來說,除了錢之外,她堅持去加工廠上班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就是將自己製作花饃的手藝傳承下去。老人現在在廠裡招了兩個勤學的女工當自己的徒弟,她要手把手地教這兩個徒弟,同時還要對廠裡一些特色花饃製作工藝進行指導。

張端端對澎湃新聞說,她最開心的事兒就是她最熱愛的花饃藝術可以更好地傳承下去。

近年來,聞喜縣對花饃產業發展也相當重視,甚至列入推進農業現代化工程。該縣婦聯則與各個鄉鎮聯合舉辦花饃技藝培訓班,聘請張端端這樣的花饃手藝人,為農村婦女傳授花饃製作技術。

聞喜花饃被贊“母親的藝術”

“聞喜花饃又被稱為‘母親的藝術’,我們村裡人把捏饃的人都稱為‘巧兒’,心靈手巧的意思。” 聞喜縣文化館館長、聞喜花饃省級非遺傳承人支建康向澎湃新聞介紹,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曆史。

“在聞喜有這樣的俗語,有事就有饃,有饃就有事,花饃與聞喜的人生禮俗息息相關,孩子一落生下來家人就要蒸饃慶祝,孩子的一生也開始與饃結緣,當孩子過一歲生日的時候要蒸老虎,蒸花饃就預示著孩子健健康康,孩子長大結婚了要蒸龍鳳花饃,過生日蒸壽桃花饃。”

從鄉村走向城市再走向世界,聞喜花饃的發明和傳承相比於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聞喜花饃的發明者就是普通家庭婦女,傳承者也大多都是鄉村裡普通的家庭主婦。“源於生活,也離不開生活,這恐怕是聞喜花饃最大的特色。” 支建康說,在聞喜縣有許許多多像張端端這樣的普通家庭婦女,她們在生活中創造和傳承著聞喜花饃技藝,表達著自己對家庭、對生活最美好的祝福和願望。

張端端本人也用行動詮釋著聞喜花饃這門“母親的藝術”,她用花饃養育了孩子和家庭,即使82歲的高齡也堅持給捏花饃,不僅為了自己的家人也更為了花饃手藝的傳承。談到自己過去一年的收穫張端端說自己做的每一個年饃,這些年饃帶給別人帶去的快樂就是她過去一年最大的收穫。

為了即將到來的戊戌狗年,張端端早早在家就捏好了生肖“狗”、“年年有餘”、“萬事如意”等有新年特色的花饃,還給特意給兒子捏了特色的“捲包”和“元寶”花饃,寓意是工作順利、萬事大吉,“我的願望就是兒子在外工作能順順利利,家人也都健康平安,我也能繼續把花饃捏下去。”張端端一邊拉著風箱蒸饃一邊滿懷期待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