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三月第一天 降溫大風陣雨組團來

2022-04-19由 杭州網 發表于 畜牧業

水芹菜可以天天吃嗎

都市快報訊 同樣是下雨,春天的雨一點也不會讓人覺得厭煩。

如果冬天是“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地拍”,那春天的雨,就是“如牛毛,如花針,如春姑娘那柔柔的髮絲”,淅淅瀝瀝,滋潤萬物。

前天杭州一整天都是雨水包場,昨天只有東部縣市偶有小雨,其他地區都轉陰天了,今天白天雖然雲系較多,但陽光還是可以期待一下的。想出門踏青、賞花也都可以安排上了,今天夜裡又開始轉陰有陣雨了。

杭州市氣象臺說,自2月25日開始至27日16時,杭州雨量26。7毫米,今年以來截至2月24日累計降水量只有56。8毫米,換句話說,這場雨,將近下了前兩個多月一半的雨量,雨量明顯,有效緩解了乾旱,降低了森林火險等級。

明天降溫大風陣雨組團來 喝到西湖龍井新茶的日子不遠了

短暫歇息後,下週一開始,雨水又要上崗了。主要降雨將出現在3月1日、3日和5日前後。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受暖溼氣流影響,2月28日和3月1日溫度有所上升,增溫明顯,容易誘發春季對流性天氣,也就是說,3月1日的雨,不再是陰雨濛濛,而是陣雨、區域性雷雨的天氣,而且風力也有所增大,降溫、大風、陣雨組團來,陣仗會有點大。在3月的第一天春姑娘就要耍脾氣,大家要注意保暖,帶好雨具,注意行車安全。

氣溫方面,今年以來,冷空氣從來沒閒著,但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不僅入春時間(2月20日)比常年提前了不少(歷史第三早),截至昨天,杭州本站的平均氣溫8。5℃,比常年平均氣溫5。4℃高出不少,已經衝上了歷史第一高的位置,前期幾次暖溼氣流帶來的升溫功不可沒。

另外,近期氣溫起伏較大,3月1日當天最高氣溫預計有19℃,但下午起受冷空氣影響,氣溫就會明顯下降,等到了3月3日,最低氣溫平原地區2-4℃,有霜區域性有霜凍,山區0-2℃有霜凍,區域性有薄冰,需注意防範對春茶等作物的不利影響。

說到春茶,一般指的是由越冬後茶樹第一次萌發的芽葉採製而成的茶葉。大家心心念念惦記著的西湖龍井,也幫大家打聽過了,大約會在3月中旬開始大面積採摘。

三月第一天 降溫大風陣雨組團來

三月第一天 降溫大風陣雨組團來

三臺山附近的茶園裡,龍井茶已經冒芽。 記者 夏陽 攝

西湖龍井茶共有“獅(峰)、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五大核心產區。這幾天的雨,真的是“貴如油”,為龍井茶提供了充足的雨水。茶樹性喜潮溼,較高的空氣溼度適合茶株吐芽生長,眼下已經有不少茶樹都已抽出了幼嫩的新芽。

大家可以再耐心等等,離喝上今年第一杯西湖龍井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蔞蒿滿地蘆芽短 菜場裡買一把“蔞蒿”

春雨一下,萬物生髮。這幾天,菜場裡基本天天都有新鮮的春菜上市,這會兒買雖然貴,但奔著這個鮮,還是值得的。

比如看到這麼一小把蘆蒿,要15元。剛想還價,老闆娘警惕地說:“就這麼一把了,我本來想自己吃的。”那還怎麼還,老實付錢。

作為對比,我買了一把蘆筍,大家都姓蘆,但是蘆筍只要8元錢。

以前物流不方便的時候,我有個南京親戚,來杭州時特意給我家帶了5斤蘆蒿來。所以蘆蒿怎麼炒好吃,我是請教過南京人的,他告訴我炒臘肉或者炒醬肉都是極好的。但是過年油水太足了,這次我想了想還是配百合。

可能有人不知道,我們小時候背過的“蔞蒿滿地蘆芽短”,裡面的蔞蒿就是蘆蒿。

三月第一天 降溫大風陣雨組團來

蘆蒿就是“蔞蒿”攝影 記者 錢卓君

再比如這兩天的水芹菜,走遍了家附近菜場,也就在一個攤位裡看到一把。老闆告訴我23元一斤,我打定主意這回一定要還價!結果老闆稱好後說:“23。5元,算了,23元吧。”得,9。78折也是折。

相比之下,不帶“水”字的普通芹菜,差不多大小的一把大概5元夠了。

和蘆蒿淡淡的香味不同,水芹菜洗的時候,就有濃郁的藥香味傳出來。因此,喜歡它的人極喜歡,不喜歡它的人碰也不碰。

畢竟是正月裡的水芹菜,嫩得很。有人喜歡加香乾加肉絲混炒,我懶得很,就加一點鹽,光炒。習慣了藥味之後,能品出根莖特有的甘甜來。

和蘆蒿不同,水芹菜並沒有專門歌頌它的詩句。我一邊遺憾一邊想,“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啥時候能買把荇菜吃吃?

一犁好雨趁春耕 這個展覽告訴你好多牛的知識

春種秋收,春天也是農耕最忙的時候。

下週三是數九寒天裡的“九九”,“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今年又是牛年,在西湖文化廣場上的浙江自然博物院裡,有一場很應景的展覽“一犁好雨趁春耕——牛年新春賀歲展”正在進行。

自然世界中的牛,種類豐富,牛科大家族擁有143種現生物種和300餘種已知滅絕物種。牛科大家族裡包含了哪幾種我們常見的動物?名字裡帶“牛”的動物就一定是牛嗎?牛是如何被馴化的?這場展覽裡可以找到答案。

展覽分為“春來牛肥”“牛迎豐年”“吉牛呈瑞”三部分,共展出25件(套)實物標本及資料圖片,從自然科學和人文歷史兩方面介紹生活、文化和藝術中的“牛”形象。

第一部分“春來牛肥”展出館藏牛科動物標本,如麝牛標本、南方水牛全骨骼、餘姚河姆渡出土的聖水牛頭骨等,普及與牛相關的科學知識。

第二部分“牛迎豐年”展出的是甲骨文、青銅器和雲南滄源巖畫資料圖,展現牛在祭祀、農耕、交通、戰爭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部分“吉牛呈瑞”聚焦公眾文化視野中的牛,解讀中國古老民俗“鞭春牛”及牛年生肖文化。

展覽免費開放參觀,將持續到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