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英國:羊代替人,中國:人代替驢?論中國文化中的吃苦耐勞

2022-04-13由 小王和小波 發表于 畜牧業

驢在中國有什麼意義

英國曆史上,曾經有過一次圈地運動,這次圈地運動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資本經濟的發展。圈地運動的開始是因為英國紡織業的發展。當時英國國內對羊毛的需求不斷增長,貴族們見養羊有利可圖,便開始把種田的農民從土地上趕出去,將農田變為牧場。因此,被趕走的農民成為了自由勞動力,他們只能去工廠裡找工作,從而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如果說,圈地運動是“羊吃人”,也就是羊奪走了農民的土地和工作,那麼在王小波的老家,則是“人吃驢”,人搶走了驢的工作。

英國:羊代替人,中國:人代替驢?論中國文化中的吃苦耐勞

也許你們會覺得很奇怪,人為什麼要和驢搶工作。王小波的老家在山東,小時候,他姥姥經常給他講老家的事情,很多年前,那裡還是一個只有四十多家人的小山村,但是村裡有一百多條驢,這些驢就是村裡的苦力。如果要搬點什麼東西,或是收穫的時候,都需要驢子幫忙馱東西,但是當王小波被派到老家去插隊的時候,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那個小村莊已經有了一百多戶人,而且一條驢子都沒有了。現在,驢子乾的那種體力活全都落到了人身上。

在當地人看來,人可以用小車拉東西,這樣,一次能比驢子多拉很多東西,既然人力比驢子厲害,那麼驢子就被淘汰了。這種小車主要的用途是往地裡送肥料,但是農田在比村子高几百米的地方,所以他們就要拉著幾百斤的小車爬坡,而且一早上就要往返十次。儘管王小波長得人高馬大,而且自認為很厲害,但是幾趟下來就已經快不行了,連續幹了兩天之後,王小波放棄了這個工作,開始在平地上做些沒那麼累的工作。

英國:羊代替人,中國:人代替驢?論中國文化中的吃苦耐勞

王小波認為,雖然人一次可以比驢拉更多的東西,但是仔細想想,還是很不划算的。在進行了大量的體力勞動之後,人和驢都要補充大量的能量,人要吃食物,但是驢只用吃糧草,食物可比糧草貴多了。不過,又沒有那麼多食物讓人吃,導致人只能吃白薯幹。白薯幹特別難吃,很乾,難以下嚥,還可能會長胃潰瘍。據說白薯幹以前是豬的食物。對王小波來說,吃白薯幹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但是用人力取代驢子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用驢子馱東西,省錢也省力,不過用人力拉東西符合就業規律。也許在外國人看來,中國人的這種做法是吃力不討好的,明明有可以利用的外力,為什麼還要為難自己呢。幾個世紀前來到中國的傳教士發現,中國人不喜歡利用大自然中的水力或是風力,甚至連牲畜的勞力都利用的比國外少。其實這一點在現在也能體現出來。大城市是怎樣的我不太清楚,但是在小地方的農村裡,種田都還不像國外那樣全部用機器完成,基本上都需要人力。

英國:羊代替人,中國:人代替驢?論中國文化中的吃苦耐勞

王小波認為,中國人的這種做法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文化”。這種“人本”是認為,人只要能活著就很好了,所以吃點苦也沒什麼,不是還有句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嗎。在美國的心理學學派中,也有一種“人本主義”,不過這種人本主義,強調的是對每個人價值的承認,強調尊嚴和自我實現。創始人馬斯洛提出了一個金字塔,就是那個著名的,關於人類需求的金字塔,裡面將人的慾望和需要進行了一個排名。

英國:羊代替人,中國:人代替驢?論中國文化中的吃苦耐勞

從國外的“人本主義”可以看出,他們對生活的需求是要讓自己過得開心、舒適。其實早在文藝復興的時候,當時的藝術家們也在主張承認人的慾望,因為那時的人們被宗教控制著,過著相當禁慾的生活。王小波認為,在中國,“現代物質文明的影響到來之前,在物質生活方面有這麼一種傾向,不是人來駕馭自然力、獸力;這就要求人能夠吃苦耐勞、本分”,這種思想的產生當然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對於生活中的困難和痛苦,中國人提倡忍耐,在做工作的時候,也提倡透過不斷的練習來熟悉工作內容,這是最簡單的一種方式了,但是中國人並不提倡自己用腦子思考。

從老一輩的中國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典型的特徵,吃苦耐勞、含蓄、不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在他們看來,生活中的一切都應該自己扛下來。所以他們也看不慣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懶散,越來越吃不了苦。不過我認為年輕人的變化一方面體現了現在生活變得越來越好,另一方面體現出年輕人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他們不再甘心於做一些簡單的工作。

英國:羊代替人,中國:人代替驢?論中國文化中的吃苦耐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