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澱粉勾芡就可以“增稠”,為什麼還要用“化學增稠劑”?

2021-06-26由 我是雲無心 發表于 畜牧業

澱粉加水怎樣才能變成固體

每次科普增稠劑,都會講到“增稠”並不是現代食品工業的發明,而是一種古老、傳統的烹飪技法,比如“勾芡”就是典型的增稠操作。於是有人問:既然用澱粉這種“純天然的食材”就可以增稠,那為什麼加工食品中還要用“化學增稠劑”?

澱粉勾芡就可以“增稠”,為什麼還要用“化學增稠劑”?

我們先從“增稠”這個現象說起。

在日常生活中,“粘稠度”是一個感官概念,包括了“稠”和“粘”兩個方面。“稠”是指其中的固體含量——含量越高,我們就說它越“稠”;“粘”是指攪動它或者讓它流動的難易程度——越難,就說它越“粘”。

而在食品加工上,“增稠”指的是增加粘度。對於食品加工和產品的品質來說,“粘度”才是關鍵。

粘度來源於液體食物中分子之間的相互牽扯。不同的分子之間互相糾纏越多,移動一個分子時受到周圍分子的“阻礙”就越大。宏觀表現,就是更“粘”。

作為食材的澱粉,其實是澱粉分子構成的小顆粒。澱粉加到水中,顆粒吸水膨脹,有一部分分子會溶解到水中。在常溫下,這些分子還是比較矜持,互相保持著距離,所以澱粉水的粘度並不高。經過加熱,澱粉顆粒“崩塌”,所有的澱粉分子都溶到水中,而且充分伸展開來。澱粉是大分子,充分伸展的分子很多,互相之間也就不可避免地碰撞糾纏,粘度也就急劇增加了。

澱粉勾芡就可以“增稠”,為什麼還要用“化學增稠劑”?

勾芡,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澱粉的“增稠”有許多缺陷。

首先,它能被人體消化吸收,會增加食物的熱量。在加工食品中,由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想加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和熱量。

第二,澱粉的增稠必須充分加熱,否則粘度不高,還具有“生澱粉味”,這使得它的應用也就不那麼靈活。

第三,澱粉增稠之後,“粘度”並不能很好地保持。降溫之後,澱粉分子會發生“重組”,也就不再具有高溫時的粘稠狀態。在實際生活中,勾芡的菜放入冰箱,第二頓就“變清”了,就是澱粉重組的結果。這樣的變化,對於加工食品幾乎是不可接受的。

加工食品中使用的各種“增稠劑”,就是為了避免澱粉的這些缺陷。常見的增稠劑也經常被稱為“食品膠”,通常是“改性澱粉”或者“非澱粉類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某些蛋白質。改性澱粉是經過物理或者化學處理的澱粉,改變了物化特性,從而避免了“天然澱粉”的某項應用缺陷。所謂“非澱粉類的碳水化合物”,是來自於植物或者微生物的多糖,比如黃原膠、卡拉膠、瓜爾豆膠、果膠等等。而蛋白類的增稠劑通常是明膠,從動物的皮和骨頭中得到的。如果說澱粉是從小麥中分離出來的“天然食物原料”,這些從植物、動物或者發酵得到的增稠劑,也應該獲得同樣的“身份類別”。

不同的增稠劑具有不同的特性。比如這些膠的增稠能力都很強,只需要很少的一點,就能夠大大增加液體的粘度,而本身又沒有熱量,只是改變了食物的加工效能和口感,而不影響營養組成。更重要的是,在合理的使用方式下,它們經過加熱、降溫、冷藏甚至冷凍化凍,也都還可以保持需要的粘度和均勻的狀態。

澱粉勾芡就可以“增稠”,為什麼還要用“化學增稠劑”?

增稠劑本身是沒有“營養價值”的,但在食品中合理使用它們,可以改善食物的營養組成。比如酸奶、飲料、糕點等等,風味和口感往往需要糖和脂肪來獲得。在現代人的飲食中,糖和脂肪都是需要控制攝入的成分。但如果只是簡單的“不新增”脂肪或者糖,又很難保持食物的口感。如果合理地使用食品膠來設計配方,就有可能在較好地保持風味口感的基礎“減糖”或者“減脂”,從而使食物的營養組成更有利於健康。

雖然都可以“增稠”,但純天然澱粉的勾芡就像業餘廚藝愛好者,只是在某些食品上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水平;而大家不熟悉名字的“增稠劑”,則像職業職業大廚,水平跟普通愛好者就完全不在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