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2022-04-13由 楚留香 發表于 畜牧業

蜜蜂怕風油精嗎

也許我瘦弱的身軀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運的前程,

那請在悽風苦雨中聽我的聲音,

 仍在反覆地低語:熱愛生命。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圖中紅色X部分為已經消逝的古村落

以前欣賞國畫的時候,總是好奇畫師們筆下的一山一石和我看到的那山那石怎麼不一樣呢?前幾天去了趟王莽嶺,站在雲開霧散的頂峰看著如夢似幻的群峰,一瞬間頓悟:自己閱歷太淺了。

同樣的,做為人們日常居住的房屋——窯洞,我也一直以為只存在陝北雄渾的黃土高原上。十年前當我第一次膽戰心驚踏進汾陽申家堡村後,忽然發現這裡的人們居然也住在窯洞,當然不是那種在醇厚的黃土壁上摳出的窯洞,而是磚包房後圈起來的窯洞。再後來在我試著尋找記錄那些即將消失的古村落的過程中,零星的也有發現散落的、荒棄的土窯洞。但直到進入固縣鄉循著上圖的路線往前探索,才驀然發現我的身邊竟然有這麼多土窯洞,而且大有人生活在裡面。

在《龐莊村》一文中,對土窯洞稍有記錄,比如窯洞內發現的儲物間,比如窯洞內設定的上下兩層,已經有“梁”和“間”的出現,但那只是個廢棄的古村落,和整個胡底鄉比較起來也只是個例外,所以未曾過多留意。今天再返回頭看一遍,從胡底鄉的最東端到最西端,多為山石結構,不具備開挖土窯洞的條件,而龐莊村卻恰恰深隱在胡底鄉不多見的厚土層內。

固縣鄉正北多為厚土層。

土窯洞的出現,不是偶然,是必然。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固縣村

全村約475戶,新村舊落從東面山坡依地勢而建,層次分明。靠近公路的這端,青磚紅瓦白瓷掛麵,一派簇新狀,因為是固縣鄉的所在地,商品經濟較發達。往裡可見兩排土坯房屋,少有人住;再往裡就可看到醇厚的黃土壁下一口口的土窯洞。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習慣了土窯洞的老者大都生活在這裡,窯洞內深淺不一,有的深度可達十米,寬度五米;有的三米見寬,長約五米。窯洞內擺設一目瞭然,左邊床右邊炕正中一方四腳桌,其它傢什擺放兩邊,雖有雜亂,但條件所限也就如此了。

屋內擺設基本雷同,但內部環境就不盡然了。要知道形單影隻的龐莊村已經出現了上下兩層的建築結構,更不用說土窯洞大面積出現的固縣鄉。

果然隨後看到的土窯洞別有趣味,

——套間出現了。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從固縣村開始,小南莊,東溝底直至固縣鄉最頂端的柏圪塔都出現了結構相似的土窯洞,可見當年這樣的建築格局是多麼的流行,和現代售樓小姐姐忽煽你的大戶型,南北通透,一廚兩廳兩衛,白天沐浴陽光,晚上觀看車水馬龍,其實是一樣樣的。

套間的隔壁多為後來補建的,介面處細密的裂縫明顯。但也有直接掏挖過去的,更顯得嚴實和精巧,隔壁的厚度大都在50cm左右,內間稍微小點,但放張床擺口箱還是綽綽有餘的。

馬蜂窩

是在前往洞溝村的路上,不經意在土壁的裂縫內發現的,挺大的,決定看看。站在離馬蜂窩十多米的地方觀察了很久沒發現馬蜂的蹤跡,試探著拿個土圪垃威脅一下,確定是個廢棄的馬蜂窩。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我對馬蜂其實是懼怕的跟遇見蛇一樣,十一二歲那年,村裡的果園有一棵粗壯的核桃樹,每年的秋天都是碩果累累,引來無數人垂涎三尺,雖然躍躍欲試者居多,但真真敢上樹採摘的幾乎沒人,因為樹頂盤著一窩人頭蜂。有一次和小夥伴在果園裡玩耍,決定比賽爬樹摘核桃,那時候身手矯健,當我蹭蹭爬到樹頂的時候看一眼還在樹身分叉處的小夥伴,驕傲的喊聲:你們能不能快點。話音剛落就聽到嗡嗡的回聲,抬頭一看,就見頭頂一米處黑壓壓殺氣騰騰的人頭蜂。

人頭蜂:靠,就憑你也敢過來砸場子?也不看看誰的地盤!

我:不,蜂哥,誤會,這是個誤會。

人頭蜂:廢什麼話,給我砍丫的……

那一次我重傷。

跌到地面的時候,因為土質柔軟,幸無大礙,就是腦袋疼,頭暈,噁心。緊接著腰帶處皮膚髮癢,硬幣般大小的腫塊從那裡開始迅速向全身蔓延。當小夥伴攙扶著送我到家的時候,大腿手臂上都發現腫塊,腰腹間的已經連線成一塊。父親趕忙叫村裡的土大夫,大夫說風油精可以消毒,就從脖子往下抹了三瓶,頭不敢動,疼著呢。

後來怎麼好的,忘記了,不敢忘記的就是對蜜蜂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這一次不一樣,既可以近處觀察又用手輕輕觸摸了一下,蜂巢的構造非常精巧、一層一層呈不規則形狀排列,每排蜂房由數百個大小相同的房孔組成,房孔都是正六角形,每個房孔都被其它房孔包圍,兩個房孔之間只隔著一堵薄薄牆。令我驚訝的是,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圓的,而是尖的。這個底是由三個完全相同的菱形組成。蜂巢的外圍是一層白色的蠟狀物,結實又牢固。

看著這個精巧的蜂巢不知怎麼突然想到印度首富穆克什那座名叫“安蒂拉”的豪宅。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回來仔細對比了一下,還別說,真的相似。想那建築師的靈感感情是來自蜂巢吧。

尋祖

在固縣鄉的這一路旅行,除了觀察記錄這裡的風土人情,還有個很私人的因素——尋祖。在《老墳溝》一文中有記述,光緒三年(1877)從固縣龍首村逃荒出去一戶王姓人家,顛沛流離中最終落腳老墳溝村。花落花開轉眼百年過去,這王姓人家也繁衍到了第五代,其中的一支出了個有名望的人物,他就是名震胡底鄉的著名鐵匠——王鎖富。話說這個王鎖富有個如花似玉的姑娘,名王蜜花,這王蜜花雖然生於貧農人家,但因為父親是個手藝人,頭頂於是又多了一枚富農的帽子。富農那是恥辱的代名詞,為了洗刷掉這個恥辱,她是起早貪黑沒命的幹活,男人跑多遠的路她跑多遠的路,男人挑多重的擔她挑多重的擔。這良善的舉動最終打動了附近賈寨村一位聰明能幹的小夥子——陳公社。

於是,他們有了個不成器的孩子,陳利剛。

三十年後當我翻看舅舅家的族譜,內心滾動的那份漣漪,蕩蕩漾漾……

雲首村就是過去的龍首村。

趕到的時候正好午飯時分,村裡上了年紀的人三五成簇的聚在一起吃飯。我向他們打探過往,他們很詫異,“幾百年的事了,怎麼會有人知道?”“只知道有人逃荒到這個村,沒聽說村裡還有人出去逃荒。”又問村裡有王姓人家嗎?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接話,“我就是村裡最老的王家人,但我家祖上是從山東那邊逃荒過來的。”她指指身旁的一位老人,“他也姓王,端氏那邊逃荒過來的。”圍攏的人越聚越多,七嘴八舌的給出了最終的結果:不知道。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雖然心有不甘,但也無可奈何,默默的圍著村子轉了一圈,來到村後的土坡上,朝南的土壁一溜土窯洞,早已廢棄。燃一支菸插在土地上,抬望眼,碧水青山,奼紫嫣紅;低眉處,白牆青瓦,流水依依。

那一年,到底出現了怎樣的變故讓你背井離鄉?

這一天,當我歸來時,歲月靜好,你我還好。

摩崖造像

都堂溝村比較偏僻,當我照著地圖到達柏圪塔的時候,回首,似乎忘了她。經村民指點依稀記得路過有個指示牌——都堂溝垂釣園。

都堂溝村約50戶人家,村幹部意識超前,在這個僻靜的地方早早修建了停車場和垂釣園。幾位村民坐在池邊休息,陪他們聊天,他們說你是來對了地方,這裡山好水好魚更好。我看看失修的房屋,看看池面飄蕩的一層雜物,不置可否。他們說你見多識廣給個建議如何發展旅遊,想了想跟他們提議:水清、魚肥、飯好、林密。

或許被我的真誠感動,或許我這寂寂無聞的前行最終感動了她。村民告訴我,往這前行五公里你會得到你要的。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往裡走全是山路,曲折陡峭黃土漫漫,行走30分鐘到達前拖盤,向陽的坡上孤零零一間土坯房,再向前行走20分,看到西邊的山坡上杏花,迎春花分外妖嬈。注目欣賞的時候可以看到坡底雜草掩蓋處一間嶄新的廟庵,這裡就是我苦苦找尋的“北魏摩崖造像群”。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沁水縣固縣鄉遊記篇二

延昌四年五月十五日比口僧敬口口父母造三石:像一區能使口者上生天上口遇諸佛下生人中口王長者衣食自然若墮三口速令解脫後為它身求道成就復為兄弟見存福口及無邊口口一時成道

佛像鑿於一整塊赭紅色的石塊上,以一佛二弟子供養諸多菩薩小佛龕為主,分上下兩層。

石刻上的菩薩造像刀法流暢,線條勁挺有力,體形修長,足踏出水荷花,後有桃圓形背光,結趺端坐,天獸護衛,側首注目,凝視前方,一副關注人間冷暖的神態。

佛像顯然是不同時期留下的,石壁上部文字型隸書遺意明顯,下部刀鋒犀利,字形雋秀,為流傳北魏之上品。

可惜的是隨著歲月的流逝,石壁上的菩薩造像正在消融,整體形象還在,具體已經難以辨別。站在她們面前,靜靜的端詳著這些似曾相識的佛像,靜默相對無語,凝眸已是千年。

遠古時期固縣名蕭山,曾為縣衙所在地,因洪水氾濫縣城屢次被毀,遂改蕭山名固縣。

2018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