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數字引擎”助力“三農”發展提速

2022-03-31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畜牧業

缺氧池溶解氧標準多少

「本文來源:南京日報」

日前,第四輪江蘇省農村改革試驗區評定結果出爐,我市浦口區入選“探索新型農村社群數字鄉村治理機制”和“探索‘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機制”改革試驗任務,是全市唯一入選區。在此之前,浦口入選國家級數字鄉村試點名單,也是全市唯一的試點區。

據悉,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名單的地區,將從開展數字鄉村整體規劃設計、探索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探索鄉村數字治理新模式、完善設施資源整合共享機制等七個方面,實施試點建設。透過試點地區在整體規劃設計、制度機制創新、技術融合應用、發展環境營造等方面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做法經驗,為全面推進數字鄉村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作為農村區域佔比近80%、農村人口占比超50%、農業GDP佔比超過10%的板塊,浦口將數字化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切入點,助力三農“彎道超車”。數字化為浦口“三農”發展帶來了什麼?日前,記者前往浦口一探究竟。

蝦塘畝均效益增千元,四類應用場景全面鋪開

仲冬時節,永寧街道聯合村,近4000畝的青蝦塘星羅棋佈,碧波盪漾的水面上不時有鳥兒飛過。

永寧青蝦是浦口區特產,曾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當前正值青蝦上市前的關鍵時期,也是養殖戶口中的“保水”階段,但這個往年最忙的時候,養殖戶康光輝夫妻倆反而閒了下來。

養蝦先養水,溶氧則是水質管理成功的重要保證之一。過去,為了讓青蝦“過得舒服”,夫妻倆每天夜裡12點以後都要巡塘。為了保持精力,他們選擇一人巡上半夜,一人巡下半夜,“多少年了,每到這時候,晚上就沒睡過一個整覺。”

但這個冬天,夫妻倆夜間從未巡過一次塘。這得益於他們手機中的“漁業雲”APP,其後臺正是浦口區正在推廣的物聯網系統,這是農芯智慧農業研究院為農戶們帶來的“超強大腦”。

康光輝開啟APP,上面顯示當前的溶解氧、水溫、pH值等資料,每項資料後顯示著綠色的“正常”。“每個塘口都安裝了水質感測器,實時監測各項水質環境,農戶可以透過手機進行除錯修改,實現遠端操作。”永寧街道聯合村黨總支書記陳海峰介紹,該技術不僅改變了農民“看天吃飯”的傳統,也讓養殖效益更高,省時省力增效。

康光輝算了一筆賬:透過技術手段,青蝦實現增收,畝均效益增加1000元;以前每人最多照看50畝水塘,如今每人照看80畝綽綽有餘,用工減少,用人成本也大大降低。

推動農業生產智慧化,積極打造科技農業、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涵。從湯泉農場數字大田實現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農機無人化操作和生產全流程數字化,到雨發生態園數字溫室實現環境監控、病蟲害監測及植株生長與生理生態監測,再到上千畝數字漁場透過青蝦養殖生產標準化、全產業鏈資訊化覆蓋,實現對產品的遠端控制和智慧定量飼餵,數字化在農業生產的各方面大顯身手。

“當前,全區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資訊化技術全面賦能農業細分行業,數字大田、數字設施、數字水產、數字豬場等四類典型應用場景全部引入智慧化控制、精準化執行、科學化管理,有效推動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過渡轉變。”浦口區農業農村局科技教育科科長楊基樓表示。

30秒輪換一次點位,71個監控探頭遠端巡查

促進資訊化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補齊鄉村治理的資訊化短板,提升鄉村治理智慧化、精細化、專業化水平,探索鄉村數字治理新模式,是數字鄉村試點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浦口在全區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80多歲的柯後萍是永寧街道東葛社群獨居老人。前年,社群第二網格網格長段玉軒來到老人家中,身後還跟著幾名工作人員。“這是做什麼?”柯後萍一臉疑惑。“奶奶,這個是給您的手環,有問題按上面的紅色按鈕可以隨時找我們;這個是警報器,給您放床頭;另外我們在客廳安裝一個探頭,方便及時掌握您的情況。可以嗎?”段玉軒耐心解釋後,柯後萍連連道謝。

“嘀嘀嘀……”去年夏天的一個早晨,一陣急促的鈴聲在東葛社群網格中心響起,警報聲正是來自柯後萍家。值班人員開啟攝像頭,發現老人意外摔倒在客廳。段玉軒火速趕到柯後萍家中,第一時間叫來救護車,“多虧了雲平臺的遠端監控功能,網格員可以隨時掌握重點關懷物件的情況”。

藉助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區建設契機,永寧街道率先在東葛社群試點打造網格化智慧雲平臺,探索網格化社會治理新模式。

在社群指揮分中心,監控大屏每30秒輪換一次監控點位,工作人員透過71個監控探頭實現遠端巡查,同時,透過指揮中心任務派發,網格員打卡,實現網格巡防無死角。指揮分中心還為社群兩輛四輪巡防車配置車載移動探頭,資料實時回傳至指揮分中心,第一時間掌握網格工作動態。“自新平臺執行以來,透過監控遠端發現問題上百起,也化解了很多矛盾糾紛。”東葛社群居委會副主任曹偉說。

近年來,浦口探索建立了區、街道、社群三級聯動平臺和區街兩級聯勤指揮工作體系,透過資訊化指揮系統,開展聯勤巡防、聯動指揮、聯合執法,實現社會治理從“處置問題”向“發現問題”、從“事後執法”向“前端管理”、從“應急處置”向“常態治理”的轉變。2021年,全區處理大聯勤總工單145725條,辦結145671條,辦結率99。96%。

汙水“美顏”,生態環境監測裝上“千里眼”

走進湯泉街道泉東社群常周組,乾淨整潔的通村道路、清新美麗的農家小院讓人流連忘返。在這排整齊的小院後面,有一條靜靜流淌的河流,河水清澈見底。然而,在此之前,村民們都說這條河“病得不輕”。轉變,和村口有個“微動力”汙水處理設施密不可分。

村民們所說的“微動力”汙水處理設施,是一個“披著”簡約“外衣”,和周圍美景融為一體的小型汙水處理站。“汙水經過管網收集後來到調節池,經過厭氧池、缺氧池、好氧池處理後再經過沉澱池,最終實現達標排放。”專案相關負責人介紹。記者發現,調節池中的水較為渾濁,經過一系列處理後,沉澱池內的水已經十分清澈,成功實現“美顏”。

在農汙治理專案運維中心,記者看到,佔據整面牆的大屏上清楚顯示著全區站點數量、汙水處理量、處理狀態等資訊。據瞭解,該專案涉及全區5個街道,532個自然村,3。2萬戶居民,配備736個智慧閘道器、456個站點監控攝像頭,處理站、淨化槽、泵站水量、電量等資訊可實時上傳。

對於濱水而生、因水而興的浦口而言,縱橫交錯的水網,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的同時也出了一道“考題”。

當前,正處於長江“十年禁漁”關鍵期,僅僅依靠人力難免會面臨“發現難、取證難、反應慢”等問題。幸運的是,在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浦口已經為推進這項工作裝上了“千里眼”。

在大勝關長江大橋(三橋)附近,高達12米的杆子上分佈著360度智慧球機、雷達和雲臺。這樣的“黑科技”在28。5公里的長江浦口段共安裝了8處。

“我們透過行為演算法、紅外感知等手段,可以識別兩公里範圍內是否有違法垂釣、捕撈等行為。識別後系統會自動發出警報,可在後臺實現遠距離喊話。”農芯智慧農業研究院大專案經理袁振基表示,該系統還可以應用在夏季防汛、水源地保護等方面,目前已在長江和滁河沿岸安裝執行。

鄉村興則國家興。據瞭解,入選國家級數字鄉村試點區後,浦口先後投入4。9億元,借力農創中心國家級農業科技平臺資源,聚焦基礎設施建設、智慧農業升級、鄉村數字治理、公共服務等多個方面,部署與完善了3個“數字鄉村”平臺,大田、畜牧、水產、設施等4類數字農業基地和10個物聯網基地,基本實現了數字化支撐“生產、生活、生態”服務,初步探索出具有浦口特色的數字鄉村建設體制機制,試點區數字鄉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作為全國試點,浦口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慧星認為,試點的終點,就是要成為示範,“我們‘摸著石頭過河’,一方面要解放思想,邁開步子,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另一方面要提前將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發現並且加以解決,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完善既有的思路和方法,從而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南報融媒體記者 魯舒婷

通訊員 楊基樓 謝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