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2022-03-20由 冷兵器研究所 發表于 畜牧業

什麼品種的馬適合做戰馬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編者按:最近網路上關於秦漢騎兵的話題比較熱。冷兵器研究所的《羅馬騎兵完勝大漢?兩漢:先不提衛青霍去病,你羅都打不過自家僕從軍》一文發表後,有讀者問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騎兵強弱不好關公戰秦瓊。那麼戰馬是不是西方要強過東方呢?畢竟漢武帝都要去遠征大宛,去尋求戰馬良種。本文就針對這個問題說一下。

中國最常見的馬為蒙古馬種,主要分佈於半乾旱的草原遊牧區域,對耐力要求高,適應能力強。然而其主要型別身材並不高大,肩高一般在 120—135釐米,並不適合作為騎兵戰馬,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世界其他地區優秀騎乘品種一般肩高150釐米左右。如在公元1-6世紀培育出的阿拉伯戰馬,其肩高一般為140-153釐米。17世紀培育的英國純血馬肩高一般為152-172釐米,19世紀改良後被哥薩克騎兵使用的頓河馬肩高一般為155-160釐米。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基於此項原因,不少軍事愛好者認為中國古代,特別是先秦到漢代這期間缺乏優秀馬種,因而無法組建重騎兵團。然而透過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分析可以確定,中國秦漢時代的戰馬在體格上並不差,完全可以勝任重騎兵坐騎,且與其他國家優秀戰馬相對比也並不遜色。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一、文獻中的戰馬標準

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記錄的秦代律法中有數條養馬選馬的律令,其中一條是這樣的:驀馬(供乘騎的軍馬——錄者注)肩高應在五尺八寸以上,如不堪使用,在賓士和羈繫時不聽指揮,縣司馬罰二甲,縣令、丞各罰一甲。先徵取驀馬,馬數已足,即在從軍人員中選用騎士。到軍後進行考核,馬被評為下等,縣令、丞罰二甲;司馬評為下等革職永不敘用。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秦漢一尺23。2釐米,五尺八寸即為134釐米。這條簡文從官方角度規定了秦代戰馬肩高不低於134釐米,已高於現代蒙古馬的普遍肩高。而且從此處還可看到,秦選騎士是先備好馬,再選騎士,由此可知凡秦騎兵均有達標戰馬,《戰國策》曾提到“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可知秦騎兵有不低於1萬匹符合上述標準的戰馬,而同文還有戰國其他各國騎兵戰馬共四五萬匹。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漢代的戰馬標準則可參照《漢書景帝紀第五》提到的:御史大夫綰秦禁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西漢早期,為防禦匈奴入侵,保障漢朝騎兵戰鬥力而頒佈此項禁令,從該條禁令也可以推測出,漢代官方規定的戰馬肩高不低於五尺九寸,比秦代高一寸,即136釐米。應該說秦漢戰馬134釐米的最低肩高至少是合格的。在1000多年後的宋代,其《兵志》提到西夏入寇,陝西用兵,在京畿、京西、淮南、陝西諸路向人民括買戰馬:馬自四尺六寸至四尺二寸,其直自五十千至二十千,凡五等。宋尺為31。2釐米則這批馬高約131-143釐米,其最低標準甚至低於秦漢標準。這些馬可能還要供應一定數量的具裝騎兵,可見其戰馬供應的環境遠遜於秦漢,此處也可以說明秦漢獲得優秀戰馬的壓力並沒有那麼大。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二、出土文物中的戰馬

中國自古有殉葬車馬的傳統,這些馬既有車馬同葬,也有隻殉戰馬的。透過對發掘出的馬骨進行測量,就可得知當時戰馬的肩高。商代殷墟的成年馬,通常高約140-150釐米(測其前肩)。1953年安陽大司空村M175號車馬坑中的兩匹馬中的儲存較好的一匹,高145釐米。而1972年殷墟孝民屯車馬坑M7中的兩馬的前肩高也在140-150釐米間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出土西周早期殉馬肩高135-146釐米;上村嶺虢國墓地1052 號車馬坑春秋早期殉馬肩高139-149釐米;太原金勝村 M251 車馬坑戰國早期30匹殉馬,肩高131-160釐米,平均肩高148釐米。北京大葆臺漢墓殉馬肩高147-150釐米。另有如臨淄齊景公墓春秋末期殉馬坑約有600匹戰馬,經鑑定為騎乘和挽力兼用型,肩高約1。5米,長約2。3-2。5米的中上等身形馬

,這種體格的馬即使披掛鐵甲具裝也是沒問題的。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臨淄齊景公墓殉馬坑

以上多選取的體格較高的葬馬,也有低於130釐米的殉馬,不過此類殉馬多是用於拉車的挽馬,對體格要求沒有那麼高。如備受矚目的秦兵馬俑一號坑,多為戰車所有挽馬,此類馬較低矮,測量的17匹馬肩高為124-147釐米。另有一、二號坑的8匹銅車馬肩高為130-134釐米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二號坑出土的騎乘所用戰馬顯然與一號坑的挽馬不是同一馬種,應為蒙古馬中的河曲馬型別,不僅馬體形更加高大,馬耳也稍長。腿脛細長, 頭雖大但顯得輕而秀麗,神態漂悍。髻甲稍高,背短而直,馬型清瘦,蹄甲厚,馬尾梳為長辮型,是典型的騎乘型馬。典型戰馬齊耳通高為1。72 米,身長2。03 米,按比例測算可知與秦律規定的標準基本一致。從秦始陵東側還發現了八十多個馬廄坑,以大批的活馬殉葬。出土的秦代馬屍骨骼長約1。9-2米,復原後高約1。4-1。5米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此外,在出土的漢簡中有很多六七尺的馬匹。從這些資料可知,戰國到秦漢中國有相當數量的好馬。日本學者菊地大樹分析認為先秦時期騎兵騎乘的馬肩高約 146。5±4。1釐米,主要是蒙古馬系統中的大型馬

。按此資料,則中國大型馬體格即使在同時期世界範圍內也並不算矮小了。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三、他國戰馬與馬種

在秦漢時期世界上最好的戰馬是產于波斯的尼西亞戰馬(Nesaean),該馬可能與阿哈爾捷金馬有一定血統關係。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秦始皇陵二號坑騎乘馬

阿哈爾捷金馬(Akhal-teke)就是著名的汗血寶馬,平均肩高154釐米,產於中亞土庫曼,即秦漢大宛國。DNA研究顯示西周時期陝西棗樹溝腦和青海豐臺遺址,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寧夏於家莊、內蒙古新店子、忻州窯子、小雙古城、井溝子、秦公一號大墓的古代馬都與阿哈爾捷金馬有關係,這表明汗血馬的基因型很早就已經出現在西北地區⑧,中國早在先秦就已經不斷透過選優和引入良種改良中國戰馬了,可能這也是春秋戰國中國出現大量好馬的原因之一。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阿哈爾捷金馬

秦末漢初全國性戰爭對馬匹飼養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以至於漢初皇帝駕車也湊不出四匹同色的馬,戰馬質量可能也由此下降。漢武帝時期為了得到阿哈爾捷金馬曾勞師遠征大宛,最後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雖然在回師途中損失較大,但這依然為中國帶來了不少優秀馬種。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李廣利獲得該馬的第二次西征發生在公元前101年,漢武帝時期規模最大騎兵戰漠北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19年,這說明在引入汗血馬之前,漢代戰馬已經基本恢復並超過了先秦水平,漢軍也並不是依靠汗血馬才打贏另一個騎兵大國匈奴的。對於漢朝來說,汗血馬只是錦上添花,並非不可替代。而從漠北大戰“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後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中11萬優良戰馬的損失來看,汗血寶馬更有可能是為彌補之前漠北大戰及武帝時期頻繁戰爭造成的優良馬種損失。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與東亞完善的育馬體系相對應的是古代歐洲馬,因缺乏系統的育馬體系,馬匹普遍低矮,一般肩高為12掌(1掌約4英寸,12掌約122釐米),至多14掌(約152釐米)

,因其負重能力有限,無法支撐鐵質罩甲,所以在12世紀末以前的歐洲馬一般不做身體防護

。應該說地中海氣候和地形並不適合大規模的馬匹飼養,只有一些如色薩利和伊特魯里亞這樣的特定地區,能提供必要的水和草地,由於地形限制,馬匹成為了高價奢侈品

。當然,雖然歐洲馬整體較為低矮,但在眾多馬匹中選部分超過134釐米的馬作為戰馬還是沒問題的,但其規模與僅國有馬匹就有30萬匹的西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自不能比。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有人認為歐洲某墓出土部分132-153。3釐米的馬骨就能證明古代歐洲馬種比中國馬種更優秀,這顯然是不成立的。如前文中中國多個墓地和出土簡牘都有150釐米乃至更高的戰馬,若要以同樣的邏輯,自然可推出中國馬種也很優秀。要得出馬種優秀這一結論,需要其樣本更具有普遍性(如上文考古墓地及簡牘中大量的例子),而非一兩個特殊墓地。事實上,蒙古馬種有很多型別,其優秀型別如前文中的河曲馬,在合理的培育方式下可達到140-150釐米。從歷代馬匹資料看,中國馬種反而是因戰爭和部分年代暴苛馬政在不斷退化,一般估計平均肩高降低了5釐米以上

,以此反推也可知秦漢中國本地馬種是相對優良的。古代騎乘馬種比較的話,固然中國本地馬種要遜色於西亞和中亞馬種,但相較而言還是要比歐洲馬強的。現在一般拿出來對比的歐洲高大騎乘馬如英國純血馬等多是近代引入其他馬種培育出來的。

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尋求戰馬良種!西方戰馬真強過東方?

另有認為羅馬有外部引入馬種的優勢,然而秦漢時期掌握西亞良馬產地的帕提亞與羅馬本是敵對關係,要獲得該馬種恐非易事。而中亞大宛與長安的距離要比與羅馬的距離近得多,且大宛本已被漢朝打服,有約定為漢朝長期提供良馬。以此看來,從西亞和中亞引入馬種優勢更大的似乎是漢朝而非羅馬。

①《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②《漢書景帝紀第五》第147頁③ 河南省人民政府網站 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考古隊長的講述④張龍海。臨淄拾貝 [ M] 。淄博市新聞出版局, 2001。132。⑤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1974—1984)》,文物出版社,1988 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98 年⑥ 郭興文 《論秦代養馬技術》,《農業考古》1985年第1期⑦ 菊地大樹 《中國先秦時代馬和馬車的變革》,《中國考古學》第九號(2009)]⑧[ 蔡大偉; 朱司祺; 胡松梅; 田亞岐; 孫洋; 陳曦; 周慧 陝西鳳翔秦公一號大墓車馬坑馬骨遺骸古DNA研究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⑩ 安海蘭《從拜占庭到十字軍的中世紀馬匹》 阿爾伯特《耶路撒冷史》第40頁 Carolyn Willekes 《The Horse in the Ancient World: From Bucephalus to the Hippodrome》謝成俠《中國養馬史》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秋蘭菁,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