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腫瘤治療黑幕”後續:當事醫生否認推薦NK療法,病患家屬正在尋求“實錘”

2022-03-17由 每日經濟新聞 發表于 畜牧業

髓脂瘤掛什麼科

4月27日,國家衛健委召開例行新聞釋出會,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對“北醫三院醫生反映腫瘤治療黑幕”一事進行了迴應,經專家和同行評議,認為整個治療過程中,治療的原則基本符合規範。對基因測序、基因檢測、NK細胞治療等是否存在不當利益交換的問題,已請上海市衛健委進行調查,暫未有調查結果。

半個多月前,27歲的馬榮在微博感嘆世道多難。2020年12月24日,她的父親馬進倉歷經半年治療後在家中去世。50歲的馬進倉是家中頂樑柱,他的去世令家中失去了主要經濟來源。在近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馬榮說,她文化水平不高,一個月收入才2500元左右。如今爸爸沒了,還揹負了一大筆債務。

馬榮也沒想到,她帶爸爸治病的經歷,竟會發酵形成一個關於腫瘤治療的輿論漩渦。得知馬榮一家的遭遇後,北醫三院臨床醫生張煜憤然為其發聲。張煜在2021年4月18日的文章中寫道:“陸醫生告訴患者和家屬會有很好效果,使得他們借錢去進行這種治療,最終人財兩空。要知道,這些錢都是患者的血汗錢,1年多才能存下3萬元。”

張煜的矛頭直指上海新華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陸巍。一時間,陸巍成了風暴的中心。

馬榮一家“人財兩空”,也有其他患者對陸巍心懷感激。與馬進倉同期進行治療的外陰鱗癌患者湯女士,則被陸巍成功從死神手裡拽了回來。湯女士女兒李穎(化名)對記者表示,她們家是工薪階層,也支付不起國外看病的費用。本來在老家山東治療已經不抱希望,經陸巍的治療後,其母親身體明顯好轉,(她們)需要陸巍這樣的醫生。據李穎透露,治療過程總計花費約12萬元,其中一半費用為國產PD-1產品艾瑞卡。

人沒了,還欠下十多萬外債

“腫瘤治療黑幕”後續:當事醫生否認推薦NK療法,病患家屬正在尋求“實錘”

“短短几個月像是一場噩夢一樣,花光了所有積蓄不說,人也不在了,哪怕是爸爸最後臨走也還在說因為病欠下一屁股債。”馬榮如是描述。

2020年7月1日從青海坐飛機到上海,再到11月22日離開上海回家,馬進倉在上海共治療了接近5個月。NGS基因檢測花費1。86萬元,NK細胞免疫治療花費7。5萬元,另外還有化療費用、PD-1費用等。

馬榮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在給爸爸治病過程中,她聽哥哥(姑姑的兒子)的。來到上海進入新華醫院,聽陸醫生(陸巍)的。在爸爸耗費“巨資”治療無果後,她又開始反思,是否花了很多“冤枉錢”。

按照張煜的說法,通常胃癌的一線治療、二線治療和三線治療花費並不高,國家都可以報銷。但是經陸醫生診療後,結果就是這位患者的生存期明顯縮短,花費比常規治療高了10倍以上,積蓄全無並欠下十多萬債務。

張煜的質疑點主要集中在NGS基因檢測、NK細胞治療以及獨特的給藥方案。在接受醫學界採訪時,陸巍針對NGS基因檢測表示,“我建議他(馬進倉)最好去做個基因測序,我想透過測序結果判斷一下這個方案(氟尿嘧啶+奧沙利鉑)的治療有效還是沒效,如果有效,就按照這個方案進行下去,沒有效果的話,可以提前改用其它二線方案”。

對於NK細胞治療,他表示並非由其推薦,而是患者從同病房其他病人那兒聽到的,自己只是解釋NK細胞治療的原理。

關於陸巍的說法,馬榮表示,她媽媽當時很確定地告訴她,說陸醫生告訴他們有這樣一個針(NK針)。

馬榮甚至發微博表示:“求大家幫幫我,我不知道什麼證據能證明是陸醫生最早直接推薦的。”

值得注意的是,4月23日,提供NK治療的經理已給馬榮哥哥(姑姑的兒子)退了錢。4月24日早晨,哥哥要把錢送來,馬榮媽媽表示:“這個錢不能收,收了我們就完了。”

4000裡赴醫

青海西寧距離上海約1900公里,遠赴上海找上陸巍。馬榮解釋稱,原本是姑姑馬秀蘭患病,哥哥在多方求醫後,於某問診平臺找到陸巍,來到上海看病。

馬秀蘭、馬進倉姐弟倆都是AFP陽性胃癌。根據好大夫線上陸巍簡介,其專業擅長胃癌、結直腸癌、胰腺腫瘤的外科手術及個體化綜合治療。

馬秀蘭住院接受治療後,疼痛有所緩解。10天后,馬進倉及其女兒馬榮一行來到上海,也在陸巍處看病。

陸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AFP陽性胃癌發病率不高,但惡性程度很高,一旦出現肝轉移,患者生存期都很短。而姐姐(馬秀蘭)來的時候AFP(甲胎蛋白,單位為ng/mL,是肝癌的生物標誌物)指標是4000多ng/mL。根據文獻分析,雖然都是AFP陽性胃癌,但是AFP小於100的和AFP大於100的兩者生存期有顯著區別。

馬進倉7月1日來上海看病,記者獲取的資料顯示,其7月10日檢查的AFP指標高達7000ng/mL。這意味著,馬進倉的病情比其姐姐更嚴重。

記者彙總的知情人士資訊顯示,馬秀蘭經陸巍治療後,AFP指標一度上升,隨後又快速下降。6月23日AFP指標為4600ng/mL,7月29日已上升至7370ng/mL,8月19已下降至2393ng/mL,8月27日下降至799ng/mL,9月9日進一步下降至225ng/mL。

從上述指標看,馬秀蘭的病情確實在好轉。相比之下,馬進倉的治療也經歷AFP指標先上升再下降的過程,不過指標絕對值仍居高不下。

由於姐弟倆同時發病,腫瘤型別相似,且姐姐病情得到初步控制,所以馬進倉使用了與姐姐一樣的一線治療方案,化療聯合PD-1免疫治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資料顯示,馬進倉7月10日AFP指標為7179ng/mL,7月30日、8月19日、8月27日、9月16日,該項指標持續升高,分別為9826ng/mL、10223ng/mL、12923ng/mL、25878ng/mL。9月23日,該項指標稍稍下降,降至24258ng/mL,不過10月3日又升至47755ng/mL。

質疑點一:給藥方案

由於前三週期FOLFOX(奧沙利鉑)+PD1治療方案作用不明顯,陸巍選擇更換治療方案,第四周期使用聯合培美曲塞的治療方案。11月2日,馬進倉AFP指標下降至29907ng/mL。

而該治療方案正是張煜的質疑點之一。張煜認為培美曲塞、安羅替尼、奧沙利鉑、卡培他濱和他莫昔芬聯合治療,這是L醫生(即陸巍)自己生搬硬造出的,前所未有的胃癌治療方案。

四川省腫瘤醫院一位主任醫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卡培他濱和奧沙利鉑都屬於常用的胃癌系統化療藥物。化療方案通常包括兩藥聯合或三藥聯合,卡培他濱+奧沙利鉑被稱為XELOX。2011年版的《胃癌診療規範》對這個給藥方案有所收錄。

質疑主要圍繞在其他幾類藥物上。該主任醫師表示,培美曲塞的適應症為惡性胸膜間皮瘤和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其適應證並不包括胃癌。但培美曲塞作為一種抗葉酸製劑,也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癌症治療,同時具有較低的不良反應。多年來,國內外一直有一些利用培美曲塞聯合鉑類藥物、培美曲塞單藥等用藥方案治療其他惡性腫瘤的臨床試驗與研究。

與培美曲塞一樣,安羅替尼同樣沒有胃癌適應症。其本身主要針對軟組織肉瘤及非小細胞肺癌,但它也是一個多靶點、廣譜的小分子抗腫瘤血管生成抑制劑。“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療是一種近幾十年來新興的抗腫瘤治療策略,它能針對性阻止新生血管的生成,減少或阻斷腫瘤組織的血流營養供應,從而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發展及轉移。此前在一項多瘤種療效探索研究中,安羅替尼對晚期胃癌表現出一定的治療作用。”

該主任醫生對這份給藥方案中最抱懷疑態度的是他莫昔芬。他對記者表示,雖然有臨床研究證明他莫昔芬對乳腺癌患者有益,但卻有引發其他腫瘤的風險,胃癌就是其中之一,“我不太能理解為什麼要給一位胃癌肝轉移的患者開他莫昔芬” 。

對於使用他莫昔芬,有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tamoxifen(他莫昔芬)的推薦有醫學研究、有臨床經驗、有社會問題、有經濟問題。太複雜,一下子沒法說清,藥本身很便宜,短期用沒有副作用。”

質疑點二:NGS檢測

張煜醫生第二個質疑點為NGS基因測序,其在知乎發文表示,NGS基因測序2萬左右的花費,實際意義並不大。L 醫生(即陸巍醫生)給患者採用的NGS,是目前認為最不可靠的抽血檢驗,而不是可靠性更高的腫瘤活檢組織檢測。也就是說,做完的NGS 結果幾乎沒有任何參考價值,按照常規應該將患者診斷時使用的胃鏡病理組織切片進行檢測更準確,需要患者回當地取標本。但陸醫生非常著急,毅然決定先抽血測了再說。

據馬榮介紹,她和父親馬進倉於2020年7月1日下午從青海坐飛機來到上海,7月2日早晨見到陸巍,旋即便做了NGS基因檢測。對於基因檢測,馬榮本身也有顧慮,不過其哥哥(姑姑的兒子)對她說,檢測結果一個星期以後就出來。由於姑姑結果已經出來了,於是馬榮打消了顧慮。

馬進倉是當天8點40左右住院,9點20左右便刷卡付費做了基因檢測。在醫院安全出口的樓道里,馬榮向基因檢測公司吳經理刷卡18600元,支付了檢測費用。做完基因檢測抽血後,馬榮找到陸醫生,詢問基因檢測是做啥的。陸巍則表示,做了基因檢測之後,可以更快地找到化療用藥。

對於是陸巍建議做基因檢測還是強制要求做,馬榮表示都不是,而是“他當時順其自然地就讓我們做了。”

根據馬榮提供的資料,是由上海艾汭得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艾汭得)為其父親做的基因檢測。2021年4月22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走訪艾汭得,不過工作人員表示正在內部調查之中,暫不接受採訪。

“腫瘤治療黑幕”後續:當事醫生否認推薦NK療法,病患家屬正在尋求“實錘”

上海艾汭得地址 圖片

陸巍接診的另一位患者湯女士的女兒李穎告訴記者,她媽媽也是做了基因檢測,當時陸醫生向她們推薦了好幾家公司。由於艾汭得地址位於浦東金橋,她家又正好在楊浦大橋附近,考慮到距離因素,因而選擇了艾汭得。

“(我媽)手術之前就做過兩次化療,當時用的是婦科標準方案,紫杉醇+順鉑。當時,我媽媽剛檢查出腫瘤,體重有130多斤,體力還挺好的。經過兩次化療,病灶確實明顯縮小了,但是副作用非常大,可以看出她當時特別痛苦。後來手術完成之後,再去放療也配合‘小化療’去做,但‘小化療’的兩個藥都對我媽是無效的。後來,陸巍根據基因檢測的結果選了三種化療藥,都是那種療效好,副作用小的。”李穎補充說道。

因此,不同於張煜醫生認為NGS基因檢測幾乎沒有用,李穎認為:“我覺得現在所有腫瘤病人都應該做基因檢測,它會出來一個報告,報告中有很多藥物。根據報告反饋。除了靶向藥以外,(基因檢測)也可以確認哪些(化療)藥(效果更好)。”

而馬榮提供的艾汭得胃癌《807基因個性化用藥檢測(血液版)》報告顯示:氟尿嘧啶藥物療效好、毒副作用風險低;奧沙利鉑藥物療效好、毒副風險低;卡培他濱藥物療效適中、毒副風險低;他莫昔芬藥物療效好、毒副風險高;培美曲塞藥物療效好,毒副風險適中。

張煜認為:“標準的胃癌二線化療是紫杉類方案,目前認為這是最可能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並且花費較低。”根據該基因檢測結果顯示,紫杉醇藥物療效差,毒副風險低。

“腫瘤治療黑幕”後續:當事醫生否認推薦NK療法,病患家屬正在尋求“實錘”

艾汭得基因檢測報告 來源:馬榮提供

NGS也稱為大量並行測序(MPS)或高通量測序技術(HTS),允許短時間內同時檢測大量核苷酸,因此以低成本、 高準確度、 高通量和快速檢測而成為 目前最常用的基因檢測手段之一。由於腫瘤是一個多基因疾病,基因變異在腫瘤的發生發展、治療指導中的作用已經被證明,因此,基因檢測已經成為腫瘤患者的常用診療工具。

基於一代測序及PCR技術成本相對較低,適用於檢測固定、少量的基因位點,價格根據選取的基因位點數量而定,集中在2000元左右;而二代測序技術,即NGS,可一次性全面檢測多個基因位點,目前的單癌種NGS檢測,檢測十多個基因的產品價格約在5000-7000元,幾百個基因的產品接近兩萬。

有企業向記者表示,臨床入組的時候要給患者做WES(全外顯子測序)或者(RNA-seq)轉錄組測序,是為了後面做前瞻性研究,分析哪些患者可能出現免疫逃逸。

但是,根據指南推薦,不同的病種、分期、出於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患者,適合做不同的基因檢測。在國家衛生健康委頒佈的《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20年版)》(以下簡稱“指導原則”)中也明確寫明,“只有經組織或細胞學病理確診、或特殊分子病理診斷成立的惡性腫瘤,才有指徵使用抗腫瘤藥物。”其中“特殊分子病理診斷”即基因檢測。

根據是否需要做靶點檢測,《指導原則》將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藥物和大分子單克隆抗體類藥物分為兩大類,其中需要檢測靶點的藥物涉及的病種包括肺癌、胃癌、胃腸間質瘤、結直腸癌、白血病、淋巴癌、乳腺癌、黑色素癌、鼻咽癌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而肝癌、食管癌、胰腺神經內分泌瘤、多發性骨髓癌、骨髓增殖性疾病、腎癌、結節性硬化症相關的室管膜下鉅細胞星形細胞瘤、結節性硬化症相關的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骨鉅細胞瘤、腺泡狀軟組織肉瘤、透明細胞肉瘤、其他晚期軟組織肉瘤、甲狀腺癌和卵巢癌則沒有常用的需要檢測靶點的藥物。

前述四川省腫瘤醫院主任醫師在談到NGS檢測時稱,雖然基因檢測是目前早期篩查、診斷等環節中較好的工具,但也應該有依據地謹慎使用。例如具有多種基因突變且有相應靶向藥物治療機會的晚期腫瘤患者、已經進入後線治療的患者在沒有理想治療方案時,可以選擇做NGS檢測相關靶點或是否存在低級別證據的靶點。但對於早期腫瘤患者等不推薦常規做NGS檢測。

興業證券研報顯示,2019年,中國僅有6。4%的晚期癌症患者和被建議進行癌症基因分型檢測的癌症患者採用了NGS癌症伴隨診斷檢測,而美國這一比例達到23。5%。在2030年,這個比例在中國預計將增加到45。2%。隨著藥物可及性上升以及滲透率的不斷提高,未來中國NGS癌症伴隨診斷市場預計將從2019年的3億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45億美元。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基因檢測並不是面向所有腫瘤患者的最優解法:對於突變型別較為單一的癌症,患者對靶向藥的選擇有限,可以跳過基因檢測直接進入盲試階段;而生存期較短且經濟承受能力較弱的患者,也會選擇盲試看看運氣。

前述四川省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還強調,目前NGS檢測只能用於篩選靶向藥物而非化療藥物,對指定化療方案並不能起到多大的指導意義。同時基因檢測只是一種透過特定演算法研究結果得出的總用藥結論,並不一定與實際情況相符。“透過基因檢測決定用藥方案,特別是使用明顯的規範外藥物,不是很靠譜”。

“腫瘤治療黑幕”後續:當事醫生否認推薦NK療法,病患家屬正在尋求“實錘”

核心質疑點:NK細胞治療

張煜發文質疑的核心點為NK細胞治療,他認為目前臨床都認為NKT治療(即NK細胞治療)對晚期腫瘤幾乎完全無效,因此國家三令五申禁止NKT治療收費,僅限於免費的臨床研究。而陸醫生想盡辦法誘導患者家屬接受該治療,告訴患者和家屬會有很好效果,使得他們借錢去進行這種治療,最終人財兩空。

該事件發酵之後,NK細胞治療也成為外界關注和質疑最多的點。對於是否由陸巍推薦馬進倉使用NK細胞治療,是否涉嫌誘導患者家屬接受治療,馬榮與陸巍各執一詞。馬榮認為是陸巍推薦,所以才打的NK針;而陸巍在接受醫學界採訪時表示,是這對青海姐弟(馬秀蘭、馬進倉)在跟同病房一位胰腺癌病人(陳明,化名)聊天時得知NK細胞治療的,他只是向馬榮解釋NK細胞療法的原理。

馬榮表示,2020年8月1日陸巍打來電話,詳細向其介紹了NK細胞治療。根據馬榮提供的當時錄音,陸巍對其表示,“沒什麼太大變化,只不過又看了他(馬進倉)上次做的CT,我覺得腫瘤比較厲害。所以,我建議加強一下,一開始一定要努力一下。加一下NK細胞治療,會恢復得更好,更容易產生效果。特別是一開始他(馬進倉)自身免疫力還不足。”

另外,該錄音中,陸巍也向馬榮形象地解釋了NK細胞治療的原理,即比免疫細胞比作“警察”,PD-1是探照燈,可以幫“警察”識別腫瘤細胞進行攻擊。而NK細胞則是“僱傭軍”,在免疫細胞不足,警察還不多的時候,就需要從外面請僱傭軍NK細胞。當自己的“警察”剛開始比較弱的時候,就需要外面的“僱傭軍”先犧牲一下。

不過,陸巍後續也表示:“你(爸爸)這個狀態比較厲害,如果經濟條件可以的話,一開始努力一點。另外兩位病人陳明、陳強(均為化名)都在使用(NK細胞治療),陳明的效果比較好,腫瘤都消失了。但不能說每個人都有(這種效果),這種事奇蹟了,不能每個人都有這種奇蹟發生。”

馬榮表示,其哥哥、弟弟都去過陳明的病房瞭解情況。馬榮聽其弟弟轉述稱:“那人(陳明)已經開始使用筆記本辦公。一看就挺有錢的,使用的手機看起來也很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數次致電陳明,試圖瞭解是如馬榮所說,NK細胞治療由陸巍推薦,還是如陸巍所言,馬進倉姐弟先從他這邊瞭解到NK細胞治療。不過,多次致電未曾接通,唯一一次接通,說明來意後便被迅速結束通話。記者繼續透過簡訊說明來意,未收到迴應。

另一位患者湯女士女兒李穎則告訴記者,陸巍醫生沒有向她們推薦NK細胞治療。

一家以研發腫瘤藥物為主的藥企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NK細胞療法目前還處在研發相對早期,其安全性、有效性仍有待驗證。同時,目前的細胞療法還主要是在血液瘤中發揮作用,但對於實體瘤而言,還沒有充分的臨床證據顯示其有效。

該人士還表示,目前細胞免疫治療在我國僅能做臨床研究,如果患者同意進行細胞免疫治療,必須使其完全知情且零費用。

馬榮提供的資料顯示,給馬進倉提供NK細胞治療的是上海嘉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該公司實控人為徐以兵。另外,徐以兵也是上海博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控人。工商資料顯示,陸巍曾於2014年9月出資2萬元成為該公司股東,不過又於2015年9月退出。

陸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迴應稱:“徐以兵和我是校友,我們在交流研究專案中認識。當時股東的事情是博慷公司,後來研究沒有進行下去,就退出了。”

“腫瘤治療黑幕”後續:當事醫生否認推薦NK療法,病患家屬正在尋求“實錘”

反思:醫生用藥的邊界

4月27日,國家衛健委召開例行新聞釋出會,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對“北醫三院醫生反映腫瘤治療黑幕”一事進行了迴應。

焦雅輝表示,國家衛健委對此高度重視,已與北醫三院取得聯絡,並請醫生提供更多詳細資訊,對其中反映的問題進行調查核實。對其中明確提到的、具有明確指向的青海患者的情況,已組織國家癌症中心和國內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對病例的整個治療過程進行評議。

評議結果認為,治療的原則基本符合規範;對基因測序、基因檢測、NK細胞治療等是否存在不當利益交換的問題,已請上海市衛健委進行調查,暫未有調查結果。如發現有利益交換和利益輸送的違法違規情況,絕不護短、不迴避,將依法依規,予以嚴肅處理。

四川省某三甲醫院主任醫師表示,由於NGS測序和NKT療法這類業務一般都由院外公司承包,醫生介紹給哪家公司中間也有許多利潤空間可以討論。這也造成了陸巍與前述兩家做NGS檢測、NKT療法的公司之間的關係成為了調查重點。

該醫師表示,之所以出現張煜質疑陸巍的情況,與醫生開設處方缺乏稽核、監督機制有關。“大多醫院通用的超綱用藥規則主要由醫生級別決定。如住院醫師能超綱使用的藥物範圍有限,從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再到主任醫師,可以超綱用藥的範圍則越來越大。而院內的倫理委員會等機構主要負責審查臨床試驗、器官移植等事項,並不干涉醫生的用藥情況。可以說,醫生開什麼藥,主要是由自己決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張煜文章引發熱議後,也有不少醫務工作者稱“張煜說法太極端,腫瘤治療本身就是精準治療,腫瘤患者的病情也不一而足,如果都按照用藥指南上給藥,恐怕會使腫瘤治療倒退十年”。

前述四川省腫瘤醫院醫生就表示,很多時候,腫瘤用藥其實是在“冒險”。“‘冒險’的不僅僅有病人,還有醫生,因為已有的治療規範是針對已經明確的腫瘤病症與治療,但對於很多存在未知或複雜情況的癌症治療來說,既定的治療規範不一定可以參考,因此擺在醫生和患者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就是試”。

而在近期舉辦的一場會議上,中科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說,在國家相關平臺監控的醫院裡,沒有發現濫用藥的情況。但赫捷同時強調,“要把抗腫瘤藥物使用趨於合理,應用變得更加規範”。

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黨委書記程向東則表示,減少腫瘤治療過度醫療需要嚴格落實腫瘤治療規範,包括加強院內處方稽核評議等方式,嚴格對醫生處方的監管稽核,將腫瘤終末期患者的超適應證用藥和療法、輔助用藥等作為監管重點。

還有臨床醫生呼籲,應該在制定和遵守紅線的基礎上,給予醫生一定空間嘗試創新藥物和個性化治療方案,推動醫學的進步。

但接下來,腫瘤治療也會更加規範。焦雅輝釋出會上表示,國家衛健委會在腫瘤規範化診療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今年,將在行業內開展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治療專項整治行動。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