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滹沱河畔小村出土蠶陶蛹,見證正定五千年農桑文化前世今生

2022-03-10由 西部文明播報 發表于 畜牧業

蠶結的蛹有幾種顏色

絲綢之路,連通中西的紐帶。如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又讓“絲綢之路”這個名詞火了起來。養蠶、抽取蠶絲織成絲綢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發明。有了絲綢,才有了絲綢之路。令人感到驕傲的是,考古證明河北正定是最早養蠶織綢的地區。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看絲綢之路是從正定開始的。正定縣境內南村鎮南楊莊村(該村2000年劃歸石家莊長安區)仰韶文化遺址,給了我們答案!

臥龍崗下藏有大秘密。1954年11月22日,下鄉工作的正定縣文化館職工李志超路過南楊莊,在村子西北,他看到了一處高大的土丘,這片高約6-7米的土丘被當地村民稱為“臥龍岡”。出於職業的敏感,李志超走上“臥龍岡”轉了轉,很快發現土層表面有不少古陶片。於是,他拾取了一些,準備回去好好研究研究。回到單位,李志超將此事向上級作了彙報。1976年,因受自然侵蝕和農民取土影響,“臥龍岡”遺址已經消失了三分之一,僅剩2萬平方米左右。到1977年冬組織試掘時,殘存遺址僅剩4千多平方米,保護性發掘已經迫在眉睫。為此,河北省文物管理處組成了以唐雲明為領隊的南楊莊發掘小組,分別於1980年7月11日至11月23日、1981年4月21日至10月29日進行了分階段發掘。

滹沱河畔小村出土蠶陶蛹,見證正定五千年農桑文化前世今生

陶蠶蛹,正定人5400年前就已開始養蠶。隨著挖掘的展開,驚喜連連。5座陶窯出土、100餘件精美的陶缽、陶罐、陶鼎等出土。一天下午,參與考古挖掘的吳杏全在地層中發現一件黃灰色的陶質小器物。

吳杏全一開始並沒有太在意,因為那件小器物太小了,長度僅有2釐米,寬和高僅有0。8釐米。一點點清理出來,吳杏全驚呆了,因為那器物特別像真蠶蛹。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國,是世界上採桑養蠶織綢歷史最早的國家。但是養蠶始自何時何地?沒人能說清楚!只有一個模糊的傳說,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如果這個真是蠶蛹模型,將比黃帝時代還要早。作為考古人士,吳杏全立刻意識到:“如果這個不起眼的小器物真的是陶蠶蛹,的養蠶歷史將大大提前!”

滹沱河畔小村出土蠶陶蛹,見證正定五千年農桑文化前世今生

事不宜遲,趕緊送檢。於是,這件神似蠶蛹的小陶器物被送到了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進行鑑定,昆蟲學專家郭郛經過嚴格鑑定,肯定了吳杏全的推測,確定其為仿照家蠶蠶蛹燒製而成的陶質蠶蛹模型,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的人類飼養家蠶最早的文物明證!但是,還不夠,還需要給它進行明確斷代,只有這樣才有更強的說服力。於是,這件寶貝被小心翼翼地送到了北京大學研究所,經過碳14測定,明確這個陶質蠶蛹的燒製年代為距今5400±70年!遠早於反映夏末生產情況的《夏小正》中所說的:“三月……攝桑……妾子始蠶”,亦早於黃帝時代。

滹沱河畔小村出土蠶陶蛹,見證正定五千年農桑文化前世今生

此外,南楊莊出土的其他文物也為當時的家庭養蠶提供了重要證據:陶紡輪,石制,中間打孔,可用來紡線;骨針,通體磨光,上粗下細,兩端磨尖,頂端穿孔,可用來織布;骨匕,一端穿孔,磨成柳葉形、通體扁平,“既能理絲,又可打緯”,也是織布工具;另外還有骨錐、兩端器等,大多磨製精細,均為加工工具,多用於紡織等。

疑問解決,兩件陶質蠶蛹模型(後又發掘出一件),為考古學界解決了大問題。我國可資考證的養蠶、繅絲、紡織技術至晚亦應在距今5400±70年,地點為正定縣南楊莊附近,滹沱河兩岸區域。

南楊莊仰韶文化遺址,以其珍貴的文物樹立起石家莊、正定縣歷史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第一個里程碑。尤其的陶蠶蛹的發現意義重大。

滹沱河畔小村出土蠶陶蛹,見證正定五千年農桑文化前世今生

如今,在正定縣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潤澤聯合社在理事長吳佔文帶領下,透過不懈努力使農桑文化得到了繼承和發展,重新煥發生機。在距離南楊莊僅僅20多公里的正定縣北早現鎮,矗立著一座正定縣潤澤桑產業園,正在把古老的桑蠶文化發揚光大。潤澤聯合社大力發展桑產業,全力打造全產業鏈模式,把桑產業做大做強,實現了土地增效、農民增收。多種綠色、健康的蛋白桑產品,保留了新鮮蛋白桑葉的原有成份,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很高,得到廣大消費者的推崇和信賴。

秋天,在北早現鄉西房頭村佔地120畝的潤澤農桑產業園裡,一行行桑樹鬱鬱蔥蔥,生機勃勃。村民們正在園裡採摘鮮嫩的桑芽,一派繁忙景象。這些新鮮桑芽經過處理,將變身成為餐桌上的可口美食。

滹沱河畔小村出土蠶陶蛹,見證正定五千年農桑文化前世今生

北早現鄉西房頭村村民們正在田裡,忙著採摘這些約半人多高的蛋白桑葉,臉上盡顯豐收的喜悅!

正定縣潤澤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吳佔文感慨道:像這樣採桑茶的場景通常只有在南方可以看到,現在燕趙腹地的正定也能看到這個場景了!自2015年開始探索桑產業的種植,現在已經初具規模,蛋白桑一年兩季,春季是桑牙菜和桑葉精粉,秋季是桑牙菜和霜桑茶。

滹沱河畔小村出土蠶陶蛹,見證正定五千年農桑文化前世今生

正定縣潤澤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吳佔文

種桑樹的價值不僅限於桑芽。成熟的桑葉經過殺青、烘乾、研磨而製成的桑葉精粉,可以新增到麵粉內製作各種糕點、麵點;霜降過後的新鮮桑葉藥用價值高,一般可以製作成清香可口的霜桑葉茶,有減肥、美容、降血糖等功效。蛋白桑芽菜、桑葉精粉、桑葉茶、桑葉蛋,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大大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

滹沱河畔小村出土蠶陶蛹,見證正定五千年農桑文化前世今生

隨著產業鏈條的不斷延長,蛋白桑產業的發展迎來了更多機遇。2020年,聯合社的各種農桑產品在正博會上亮相、收穫頗豐,也贏得了和更多企業合作洽談的機會。

目前,正定縣潤澤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流轉土地3380畝,其中種植蛋白桑400畝,蛋白桑育苗基地180畝。在北早現鄉東房頭村增建了全自動制桑葉茶、桑葉精粉、桑芽菜生產車間,建有冷凍庫、冷藏庫。生產的蛋白桑葉茶、桑葉精粉和蛋白桑芽菜等產品暢銷各地。桑產業的發展不僅獲得了經濟效益,也帶來了很好的社會效益。聯合社透過土地流轉和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周邊5個村將近200人就業,大大充實了附近村民的錢袋子。

作者/來源:溜溜的騎士

滹沱河畔小村出土蠶陶蛹,見證正定五千年農桑文化前世今生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