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李商隱是個怎樣的詩人,為何《蟬》的第四句被譽為神句?

2022-03-06由 溫讀 發表于 畜牧業

蠶會對蟬說什麼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一提到蟬,我們總會想到炎熱夏天裡的聒噪,總會記起夏蟬不知春秋。當下,蟬被我們賦予生命短暫的悲慘意象,或引申為無知的代名詞。

可是在古代,蟬卻被詩人們認為是清高典雅的象徵。《吳越春秋》有“夫秋蟬登高樹,飲清露,隨風撓,長吟悲鳴。”古人不知蟬吮吸樹汁而生活,誤認為蟬居身於高處,不染世俗凡塵,依靠著露水這種無根之水生存。因此,蟬這種叫聲淒涼、脫離世俗的動物,受到大多數詩人的喜愛。

李商隱是個怎樣的詩人,為何《蟬》的第四句被譽為神句?

唐朝的詠蟬詩頗多,時人在眾多詩句中評選出三首,成為唐代詠蟬三絕。

其一,虞世南筆下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筆下的蟬少了一份悲慘的境遇,多了一抹悠然自得的自信。蟬的鳴叫聲清遠並不是憑藉著秋風,而是蟬本身棲息在高處,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虞世南借蟬,抒發了自己胸中的報復,表現出自己性格特徵中獨有的自信。

其二,駱賓王在獄中詠《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這首《蟬》沒有了虞世南的自信,而多了一種心心相惜、無人慰藉的惆悵。駱賓王時任侍御史,直言勸諫武則天,卻不知此時的大唐已經喪失太宗時期的“民主”。在女帝的高壓政策下,駱賓王等一眾“不識時務”者踉蹌入獄。駱賓王的《蟬》是在獄中所作,他直言當今世道無人相信蟬不食人間煙火的高潔,既然如此,誰又肯瞭解自己,替自己洗刷冤屈呢?

詠蟬三絕中最後一絕,便是李商隱所作的《蟬》。透過對詠蟬三絕的瞭解,我們明白虞世南的《蟬》積極樂觀、自信豁達;駱賓王獄中詠《蟬》伶仃孤苦、飽受委屈。那麼,李商隱筆下的《蟬》又是一種怎樣的風格呢?

蟬居高以露水為生,可夏日炎炎,露水早已蒸發,蟬難以吃飽,只能日復一日地嘶啞鳴叫;蟬的叫聲越來越稀疏,直到五更天還斷斷續續,可是依附的大樹卻依舊翠綠;遙想我這些年如同一根樹枝在宦海中沉浮,官職低微的我本想辭官去,奈何故鄉的田園已經雜草叢生,再無我歸處;謝謝你的鳴叫聲,它使我記起我一家也甚是清貧。

李商隱的詩素來不給予讀者最為直接的大喜大悲,而是將所有情感深埋於自然規律中,給人一種朦朧浪漫又頗具淒涼的感觀。

李商隱是個怎樣的詩人,為何《蟬》的第四句被譽為神句?

就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從表面上看僅僅是春蟬吐絲、燃燒蠟燭這種再平常不過的自然規律。但是,我們稍微思索一下,就知道其中蘊含著深意。並且不同的人解讀,會有不同的感觀。有些人認為它讚美了無私奉獻的精神,而有些人卻覺得作者歌頌了矢志不渝的愛情。所謂神句,都是猛然一瞧再平常不過,但是仔細一想卻又思緒不斷。

要評析李商隱的《蟬》,首先要了解李商隱的為人,他的困惑、他的人生、他的喜怒哀樂。

李商隱家並不是什麼名門望族,從三歲起李商隱就同父親一起背井離鄉。本來一家人生活還算富足,可李商隱十歲那年父親突然去世,家庭的重擔一下子落到了長子李商隱頭上,不得已他和守寡的母親帶著一家人返回家鄉。折返家鄉的李商隱並沒有因為家境貧寒而放棄讀書,反倒是靠替人抄書維持生計。愛學的李商隱得到了精通五經的堂叔幫助,在他十六歲時就能寫一手好的文章。之後他更是得到了駢文大家令狐楚的垂憐,令狐楚珍惜李商隱的才華,在生活上慷慨地接濟李商隱一家,在文學造詣上更是毫不吝惜地將自己所擅長的駢文傾囊相授。自此,李商隱完成了從散文寫作到駢文的轉變。在辭別這個像父親一樣的駢文師傅後,李商隱又在王屋山潛修道教兩三年。這段經歷對他以後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商隱是個怎樣的詩人,為何《蟬》的第四句被譽為神句?

出山後,李商隱屢試不第,終於在他二十四歲那年考中了進士。可正當他決定一展抱負之時,他的貴人令狐楚卻撒手人寰。在為師傅辦完喪事後,李商隱接受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邀約,成為了一名幕僚。王茂元更是愛才心切,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眼看著李商隱就要苦盡甘來,誰曾想李商隱就此捲入了黨爭的漩渦。

牛李黨爭持續了四十年之久,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代表著讀書人的利益,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捍衛著世家大族的地位。兩黨在這四十年內你方唱罷我登場,將唐朝的政治搞得烏煙瘴氣。黨爭與李商隱本來並無干係,但是在李商隱娶了王家大小姐後,王茂元與李德裕交好,王家成為了李黨。而李商隱的恩師令狐楚在世時是牛黨的一員。之前,李商隱雖無意陷入黨爭,但是卻被同僚們默許為牛黨一員。之後,李商隱娶了李黨王茂元的女兒,被牛黨認為是背叛師門,清高的讀書人自然排級李商隱,何談仕途上提攜。而李黨代表著世家貴族,這群人自然瞧不上沒有背景的李商隱。如此一來,李商隱在朝堂上兩頭受氣,沒有立足之地。

李商隱雖然被牛黨誤解,但他畢竟是王茂元的女婿,為什麼不能絕處逢生呢?很遺憾,王茂元在世時並沒有好好地為李商隱引路。就算沒有牛李黨爭,我相信李商隱的仕途也不會一帆風順,因為李商隱是個曲高和寡之人。在李商隱與髮妻王氏相濡以沫十三年後,王氏去世,李商隱悲痛欲絕,此生未曾再娶一人。可見,李商隱是個重情義的人,這就決定他不適合官場的左右逢源,到能在詩詞歌賦中佔有一定席位。

李商隱是個怎樣的詩人,為何《蟬》的第四句被譽為神句?

李商隱是個怎樣的人?用他好友崔鈺的一句話概括: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瞭解李商隱的喜與憂,再來看看他筆下的《蟬》。《蟬》這首詩應該是四聯八句,因此被稱作神句的第四句,應當是“一樹碧無情”。清代錢良擇在《唐音審體》中稱此句為神句,並點評道:非復思議可通,所謂不宜釋者。

也就是說不仔細琢磨,我們是不能體察到作者所傳達的資訊的。“碧”字凸顯出畫面感中的冷色調,再結合上一句“五更疏欲斷”與李商隱官場落寞的一生。便可體會到,李商隱何嘗不是那隻對政治富有熱情的蟬,但是隨著朝堂的黑暗,這隻蟬漸漸地發不出聲響。但是黨爭卻像參天大樹深深紮根在大唐這片沃土,這股無情的禍水不論對錯,將多少士子寒窗苦讀來的功名隨意洗刷,又將他們一展宏圖的雄心徹底擊碎。

到頭來,蟬本無情,樹也無情,唯有李商隱是有情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