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土木堡之變

2022-02-28由 仰望今史 發表于 畜牧業

明朝駙馬井源是御葬嗎

溫馨提示:全文共3190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

前言:

說起明朝,大家也都不陌生,漢人最後一個朝代。談起明朝腦海中很自然的想到一句話那便是:“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句充滿熱血的話,一朝天子守國門那這個朝代怎麼可能不強大?的確,彼時明朝確實強大,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沒有經久不衰的朝代。而導致一個朝代由盛轉衰,一個人、一件事都是可能的。而“土木堡之變”便是明朝由強盛轉向衰落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土木堡之變

▲明朝疆域圖

事件: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期間,而提起明英宗朱祁鎮,首先最想到的也就是這兩件事,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土木堡之變最大的責任也是這位君王。

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

歷史背景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六位君王,宣宗朱瞻基的長子,而他比較特殊,朱祁鎮一共在位兩次。朱祁鎮第一次在位時年僅9歲便即位稱帝。自然,一個9歲的孩子怎麼能治理一個國家。即位後國事由太皇太后把持,臣子“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政。

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土木堡之變

▲三楊概述圖

朱祁鎮幼年終日跟宮女、宦官為伍。直到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三楊也逐漸的淡出政壇,朱祁鎮到了16歲的時候得以親政。但是他十分缺乏閱歷和治國經驗,不論在平時為人處世還是在處理國事上都顯的十分稚嫩甚至荒唐。寵信宦官“王振”大權落入了王振之手,其黨羽遍佈天下,百官為之側目,朝局危機四伏。

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土木堡之變

▲智化寺內王振像

英宗決定親征

正統十四年,明朝北方的一支蒙古族部族慢慢崛起,號稱瓦剌。瓦剌首領也先,是很有野心的一個首領,在其繼承瓦剌王位後同明朝就發生摩擦,其意圖也有試探明朝國力之意,畢竟在當時,很少有敢於與明朝叫板的,當然,這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在朱祁鎮前面的幾位君王,可沒有一個是平凡之輩。那再說明朝這邊。宦官王振起初也是想討好也先,但由於貿易一方面有所衝突與摩擦,慢慢的激化了雙方的矛盾,也為戰爭埋下了禍根。這年也先派人與明朝做買賣,為了多得到一些賞賜,也先就謊報了參與的人數。而這件事被宦官王振知曉後便說也先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欺瞞朝廷,單方面削減了價格只給本來雙方談好價格的五分之二,對待瓦剌的態度也極其差。而這點正得也先的意,也先早有野心但苦於找不到發兵的理由,這下有了口實便發兵攻打山西。

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土木堡之變

▲瓦剌-也先畫像

而明朝一方面這些年朝局混亂,一方面毫無防備,被打的是節節敗退。軍情很快就傳到了北京,朝廷這邊派遣駙馬都尉井源率兵增援大同。瓦剌這邊發兵騷擾本就對當時的朝廷構不成多大的威脅,也先有野心是事實,但也並沒有那麼大,多要些賞賜,提升提升自己的地位也就夠了。但是接下來朱祁鎮做出的一個決定卻險些把國都給丟了。那便是著名的“土木堡之戰”。宦官王振一副看熱鬧不覺得事大,又帶有私心,因為王振的家鄉就在大同附近,他怕瓦剌人侵佔了自己的家園,又想趁此機會回自己的家鄉去看一看,耍耍威風,再建立奇功鞏固自己的地位。在朱祁鎮的旁邊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親自帶兵去剿滅瓦剌。而朱祁鎮經王振一說,一方面雖說朱祁鎮已經二十三歲,但他還是像以前一樣,什麼事情都聽王振的,因為王振是他小時候最好的朋友,他覺得王振就是他最能信任的人,另一方面又想起自己太爺爺,父親都曾御駕親征,朱祁鎮對於他們都是很崇拜的,哪個男兒不想著建功立業,在戰場上叱詫風雲呢。王振建議御駕親征並說瓦剌不堪一擊,一擊及潰,他深信不疑,便也是決定了三天後御駕親征。皇帝不明白其中是非、兇險。朝臣們還能不明白麼?

朝中官員聽到朱祁鎮的聖旨之後都是嚇得不行,竭力阻止。因為這確實太兒戲了,御駕親征別說三天,就是三個月能不能準備好都是問題。況且,其太爺爺朱棣從小就是在戰場上,對戰場再熟悉不過,其父宣宗朱瞻基也是經常跟著爺爺朱棣上戰場,兩位都對戰場熟悉。而朱祁鎮對此便是一片空白,就想著御駕親征建功立業未免也太兒戲了。但朱祁鎮這個時候哪裡聽的進去,相反的想著你不讓我去我偏要去,我率軍痛打瓦剌證明給你們看,像小孩子的逆反心理一樣。就這樣朱祁鎮親率50萬大軍出征,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皇弟郕王朱祁鈺留守。

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土木堡之變

▲瓦剌控制區

土木堡之戰的慘敗經過

明軍到達陽和時就看到了屍橫遍野的景象,全軍十分驚恐,也先得知明軍號稱50萬大軍出征,也不敢怠慢,隨時關注著明軍的動向,觀察之後發現明軍行軍如螞蟻一般首尾難顧於是便假裝害怕主動的向北方撤退設伏於塞外。目的就是讓明軍驕縱,從而尋找戰機。而王振不見瓦剌軍的蹤影,又得知瓦剌北撤便急忙的想要北進,炫耀軍威急於進攻。這時鎮守大同的宦官郭敬密保王振,瓦剌軍十分的強悍且善於作戰,大同以北的各地明軍與之交戰都以慘敗結束,顯然時也先的計策,朝廷大軍如果繼續北進恐會中了也先的計策。王振這才停止迅速北進的策略開始按既定的路線由蔚縣,當時稱蔚州。經紫荊關返回京師。但在返回的途中王振擅自改變行軍路線目的竟只是想回自己的家鄉顯擺自己,而朱祁鎮,也答應了他。於是大軍就道帶了懷來但這個時候,王振又擔心明軍軍馬太多,會踩壞自己家鄉的莊稼,又命令大軍改變路線走嘉峪關返回。經過這麼的折騰,當明軍走到土木堡的時候就已經時筋疲力盡了。

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明軍行軍路線圖

14日下午明軍到達土木堡,土木堡四面環山,且極度的缺乏水源,道路也是崎嶇難行大軍行動困難,這時王振以糧草輜重未到為理由下領大軍紮營等候,而也先率瓦剌大軍一路尾,隨看準這個時機立刻發動了襲擊,這時候明軍時筋疲力盡且軍心不穩,成為了瓦剌軍隊屠宰的物件,

戰場變成了瓦剌軍的屠宰場

。當天晚上瓦剌軍隊便佔領了土木堡西北、西南要地。控制了水源,對明軍形成了合圍之勢。15日也先派遣使者佯裝議和,目的則是再次的讓明軍放鬆警惕,等待戰機,而明軍斷水兩日,將士、戰馬都時飢渴難熬,朱祁鎮與王振苦於無法擺脫困境而這時瓦剌主動議和便急忙派出使者前往議和。而瓦剌這邊也先指揮大軍從四面各個方向入陣,明軍全軍驚恐不定,毫無戰意也幾乎沒有什麼戰機,一衝即散,一擊即潰!死傷慘重幾乎全軍覆沒,王振被部將所殺,明英宗一代君王被俘虜。史稱“土木之變”。

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戰

這場戰爭兵力上明軍50萬對瓦剌幾萬人的軍隊,而國力上瓦剌更不如明朝,而結局卻是這般慘敗幾乎全軍覆沒,連一國之君都被俘,而責任便是統帥朱祁鎮和太監王振完全不懂軍事又獨斷專行,拿戰爭當兒戲,甚至拿五十萬大軍為自己做陪脫離不了干係。並使當時的明朝的朝局陷入極度恐慌,困厄的情況。

為什麼說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點

為什麼說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土木堡之變,我們看看當時損失的東西就明白了。其一就是人了,皇帝御駕親征肯定迴帶著許多官員,且這些官員都很重要,而在這場戰鬥,幾乎無人倖免,這直接導致了明朝官員斷層,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恢復,其二就是軍隊,物資。

永樂大帝朱棣留下來的五十多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軍隊毀於一旦

,同時明軍引以為傲的軍火武器的研發也收到了很大的影響,財產糧草更是損失無數。諾大的帝國,就像被掏空了一般。我們都知道,不論文官、武官、將士、糧草這些都是需要透過時間且不短才能培養,而這些明朝都沒有充足的時間,而在這段時間明朝內憂外患,皇帝只能靠重新宦官來制衡其他的官員,自然這些遭到其他官員的反對,兩者更是離心離德,到景泰年間、天順年間、明朝皇權的鬥爭越發激烈,鬥爭也越發的殘酷。這些都使明朝國力從永樂一朝的巔峰時期慢慢的衰落,好在之後蒙古部落的內部也出現矛盾,兵戎相見,明朝才得以慢慢的恢復國力,只是

再難恢復到巔峰時期了

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戰場圖

結語:

總的來說這場戰爭的慘敗也讓明朝失去了對外作戰的勇氣,此戰之前就像我們剛開始說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對外從不軟弱,而此戰之後但凡有外族的侵襲騷擾,只要不是太過分明朝都是以避戰、講和為主,失去了鋒芒。不得不說的是土木堡之變簡直稱得上是大明王朝坍塌的開始,

前朝幾代積攢的實力幾乎揮霍一空

。但歷史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也只是,以史為鑑,吸取歷史的教訓不要讓悲劇再次重演。

參考文獻: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