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柴靜,劉瑜:自由從何而來》,讀後筆記

2022-02-25由 四夕清荷愛讀書 發表于 畜牧業

劉瑜的書屬於什麼型別

這是一本與真實、自由對話的訪談錄。她是央視記者,她說:敘述事實,而非評論。她是清華副教授,她說:“使人困惑”,而非授人真理。柴靜、劉瑜,她們交集很小,但都因為踐行自由精神而備受關注,也靠自身能力擁有公共領域話語權,並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本書,純粹為採訪錄,前面寫的是柴靜,主要作品為《看見》,寫公眾對柴靜的稱呼,以及柴靜對新聞,傳媒行業的理解。柴靜的兩位導師,一個是陳牤,另外的一個是尚能。佔全書一半。

後面寫劉瑜,寫劉瑜挺著大肚子,討論民主。寫劉瑜的代表作,劉瑜的留學生活以及自己對留學生活後給自己的影響。

柴靜,儘量去說明事實,不去評論;像一位曾經碰壁過終於找到了方向的長輩,厚重,溫柔,讓人能得到某種智慧的啟發。

劉瑜,給人們困惑而不是真理,很學者,又很生活,一直不急不燥地追求可能較好的政治制度,很有啟發性。

《柴靜,劉瑜:自由從何而來》,讀後筆記

劉瑜說,之所以把她和柴靜想到一起,放進同一本書,不是因為她們有多相像,而是因為像她們這樣的人太少了。

柴靜和劉瑜都將一個人活得像一支隊伍,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兩人都是靠自身能力擁有在公共領域話語權的女性;都有柔美的外貌但一旦發聲就不無犀利;都有自己的擁躉和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前者溫和沉靜,散發出一種淡淡的文藝氣息。後者睿智敏銳,嘻笑調侃的語言讓人痴迷。活著這般的女子,真讓人羨慕不已。

柴靜在底層走,自下而上地看。

劉瑜在上面走,自上而下地看。

柴靜初見殘酷,一開始憤怒,一開始尖銳。後來逐漸寬厚,只問世事,不問人性。後來,她不再說要改變什麼,她選擇用“準確”“抵達”這些詞形容自己的報道理念。

劉瑜學的是國際政治。她的情緒一開始是牽動於網路上部分人對於一些受難者的無視或掩蓋。她跟柴靜一樣,反擊,再反擊,整天整天戰鬥在網路上。後來,慢慢地,這激起了她純粹的知識上的興趣,她說知識上的邏輯推動著她不斷去了解更多的東西。

柴靜的丈夫是名攝影師,劉瑜的丈夫周濂和她一樣同是高學歷的學者,只是一個鑽研政治一個熱心哲學。

在世俗的世界裡,不隨波逐流很難,保持獨立思考很難,保持著初心追尋著內心精神自由也很難,所以做到了的人兒就會在人群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身帶背光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柴靜,劉瑜:自由從何而來》,讀後筆記

柴靜和劉瑜雖然是兩個不同領悟的女性,但她們身上所具備的氣質和力量從方方面面都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在不斷成長中不斷改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

不管怎麼樣,我尊重每一位樂於思考、坦率真誠、有獨立見解的人,尤其是柴靜、劉瑜這種不可多得的、樂於深刻思考、且知識豐富的女性。

自由從何而來,個人傾向於《自由在高處》這本書。熊培雲的思想見解大快人心,給人深刻啟迪。斯蒂芬 金的《肖申克的救贖》更是一個歷史高度,一座自由的豐碑。

自由從何而來?這本書不是給你答案,而是讓你自己思考到底自由從何而來。

看的是書,讀的卻是世界;沏的是茶,嘗的卻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卻是艱辛;人生就像一張有去無回的單車票,沒有彩排。每一場都是現場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最好的珍惜。

讀一本書,品一盞清茶,倚欄靜靜地遠眺,在明月如水的霜天,打撈匆匆流逝的華年。繁華,寧靜皆人生。

多讀書求甚解,讓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寬,讓自我的發展越來越好。人生無常,充滿期待。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

《柴靜,劉瑜:自由從何而來》,讀後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