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齊國與魯國的地緣結構解析

2022-02-23由 地緣看世界 發表于 畜牧業

魯西魯南魯北怎樣劃分

齊國與魯國的地緣結構解析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41節]

作者:溫駿軒 / 編輯:塵埃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齊國與魯國的地緣結構解析

今天我們要跨過“河濟平原”去解讀一下齊魯大地的地緣結構。根據一般的常識,“齊、魯”二字一直都是可以和山東省劃上等號的。不過這兩個字帶有的地緣屬性卻是不盡相同的,也就是說,

就山東省的地緣氣質來說,並不會是隻有一種面目示人,而這一切又與山東省的地理結構有關。

讓我們先來看看,都有哪些重要的地理屬性影響了山東的地緣結構,或者說是成就的齊、魯兩國的百年恩怨。

附:齊魯地緣關係示意圖

齊國與魯國的地緣結構解析

我們仔細觀察山東的地形圖,很容易在中部發現一條弧形的山脈,將山東省大致劃分為南北兩部分

。這條東起於濟水(今黃河下游)的山脈在現實中又被分割成不同的部分,被冠以不同的名稱。其中為主的部分自西向東分別為泰山、魯山、沂山、蒙山、尼山,這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當屬泰山。而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地標,沂山和它南面的蒙山經常組合在一起,被稱之為“沂蒙山”出現在我們所接受的各種資訊當中。

這些具有連續性的山系我們可以將之合稱為“

泰沂山脈

”。而它的南部,大部分在春秋時期是屬於魯國的勢力範圍,也就是魯文化的發源地;北面則基本可以歸類於齊文化的範疇了。

齊.地緣結構圖(西周——春秋中葉)

齊國與魯國的地緣結構解析

不過山東丘陵地帶在周之前,一直是東夷的地緣中心,作為西來的齊魯兩國儘管成功的將其改造成為了華夏的文化中心,但卻很難將東夷的文化遺存完全抹去。而在整個春秋時代,齊魯兩國在相互爭鬥的同時,也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進行著地緣擴張。

儘管齊魯兩國最終成為了山東的主體文化來源,但並不代表在先秦的時候,來自黃土高原的齊魯兩國就能夠獨霸山東半島。實際上在春秋時期,在山東半島興盛了數千年之久的東方部族仍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一般而言,只要是存在複雜地形的山地丘陵地帶,往往都能夠保有一些獨特的,不同於平原地區的文化。

這種現象即使是在今天也能夠被觀察到,在長江中下游的那些丘陵地帶,很多地區仍然保留著獨具特色的方言。

甚至於直線距離僅有十數里之遙的一些村落,之間的方言也不能互通。這些都表明,地理條件本身影響著文化的形成,或者不同的地理特徵,能夠催生出不同的地緣文化。

這並非意味著那些藏身於山地的部族一開始就成長於此,更多的時候他們只是迫於外來民族的壓力轉而放棄那些肥沃而又易於開耕的土地的。從山東丘陵的情況來看,這種平原與山地交錯的地形,意味齊魯兩國如果想徹底覆蓋山東地區必須經過長期的地緣博弈。

在周人到來之前,泰沂山脈周邊無疑是存在著許多同屬於東方系統的大小部族,而在周人到來之後,一些小的部族相繼被迫遷移、融合或成為附庸。不過仍然有較大的部族可以依託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與齊魯兩國相抗衡。

就齊國初封的位置來說,是位於泰沂山脈的北部的“營丘”(今山東昌樂縣東),其後又將國向西遷移至臨淄(今天淄博市臨淄區)。這兩個地方相距並不遙遠,都屬於同一地理單元。

也就是說南起泰沂山脈,西至濟水,北至渤海(萊州灣)的平原地區是齊國最先經營的根據地。這一地理單元我們可以稱之為“魯北平原”,與其隔濟水相望的是“河濟平原”。

由於濟水現在已經不得存在了,而“河濟平原”的東部也已經成為了山東省的一部分,因此現在“魯北平原”的概念已經包含了這部分河流平原。不過在春秋時期乃至後面的很長一段歷史,它們被視為兩個不同的地理單元。

在泰沂山脈的南部,魯國成為了主角。當年周公選定的初封地在“尼山”的西側,也就是弧形的“泰沂山脈”所圍成的口袋形地理單元的出口處。這個位置無疑讓魯國將這個口袋的內側當成了自己的後院,並將之重點經營成為自己的核心區。

魯.地緣位置示意圖(春秋)

齊國與魯國的地緣結構解析

如果“泰沂山脈”能夠向東連續性的伸入大海,那麼齊魯兩國最終以“泰沂山脈”為地緣平衡線,形成拉鋸的情況將成為山東半島的主要地緣矛盾。事實上這兩個國家在大部分的時間也的確形成這這種狀況,只是“泰沂山脈”並沒有如我們所設想的那樣延伸入大海,這使得泰沂山脈的東側成為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並在齊魯相爭的過程中發揮重要地緣作用。

在C形的泰沂山脈以東,一直到海的區域並非全部都是平原地區,事實上在靠近海岸線的地方,又崛起了一座與海岸線平行的條形山脈——五蓮山。這就意味在泰沂山脈(沂蒙山段)與五蓮山之間,形成了一條具有通道性質的山谷通道,這條戰略通道的意義在於,透過它可以很容易的進入魯北平原以及膠東半島(膠萊河以東)。

齊國與魯國的地緣結構解析

這使得齊魯兩國在經營好自己的根據地後,都希望能夠將其掌握在自己手中。只可惜對這條戰略通道有所企圖的並非只有齊魯兩國,在其後的春秋爭霸過程中,我們會看到來自江淮地區的諸侯國也一次又一次的希望透過這條戰略通道進入山東半島的核心地區。

如果沂蒙山與五蓮山之的的距離夠近,那麼這條戰略通道很有可能僅僅成為象“崤函通道”那樣的兵家必爭之地,或者說僅僅是在山口處築上幾道關城就足以控制它了。只是兩山之間卻還是有一定的距離,這使得這條戰略通道本身又具備了獨立發展的空間。

一般而言,兩條山脈之間的距離如果夠近,那麼從分水嶺下來的溪流往往能夠彙集成一條大河。就現在的情況來看,這條戰略通道的寬度足以讓兩側山上下來的水流彙集成數條河流了。而同樣發源於沂蒙山,卻分列通道兩側的沂河與沐河是其中的主要河流,我們因此也可以將這片谷地稱之為“沂沐河谷”。

“沂沐河谷”之所以能夠成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地理單元,一是因為它的兩側有沂蒙山與五蓮山作為屏障;二是因為河谷的東西向有著足夠的縱深。另外在河谷的北部,存在一些海拔只有2、3百米的丘陵,將沂蒙山與五蓮山連線起來。儘管這個高度並不足以成為溝通的障礙,但如果被軍事家加以利用,還是能夠起到一定的防禦作用的。在戰國時期,來自江漢平原的楚國控制住“沂沐河谷”之後,齊國也正是依託這些丘陵,修築了齊長城的東段,用以抵禦楚人的進攻。

不過在西周——春秋時期,沂沐河谷是被一支周人視為東夷的“莒”人部族所建立的“莒國”佔據的。依託有利的地形,在齊人還未能將山東半島的北部地區整合好之前,莒國甚至有力量影響齊魯兩國的政治格局。當然,在齊國與其他邊緣大國都完成各自所在地區的整合工作之後,莒國註定成為了大國爭鬥的戰場,基本上到了戰國時期就不再作為一個諸侯國而存在了。

附:齊。地緣結構圖(西周——春秋)

齊國與魯國的地緣結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