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小板凳上的明朝:大臣坐板凳,學生趴凳上捱打,宮女藉助板凳從殉

2022-02-23由 蔓蔓說文化 發表于 畜牧業

從殉是什麼意思

宋朝宮廷之內禮制森然,連“杌”、“墩”的小坐具都有尊卑等級之分力。力戰群雄後開創大明帝國的朱元璋,其禮樂典章無不力追宋制,那麼,他如何以“杌”與“墩”來“明制度,示等威”?“杌”為單片木板下接四根腿柱的組合,是無扶手、無靠背的木製坐具,有時就叫“杌子”、“小杌子”,經常與凳連稱“杌櫈”,兩者功能、造型略同。小杌子高矮略有所差,座面有方有圓,因此有方杌、圓杌之分。

小板凳上的明朝:大臣坐板凳,學生趴凳上捱打,宮女藉助板凳從殉

明紅漆嵌琺琅面山水人物圖圓凳面徑42。5釐米高44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小板凳上的明朝:大臣坐板凳,學生趴凳上捱打,宮女藉助板凳從殉

清初紫檀鼓腿彭牙方杌 長、寬各57釐米高52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人王居正有一幅《紡車圖》,畫中村婦直身所坐素木無漆坐具,卡榫構造非常清楚,就是小凳子,此村婦懷抱嬰兒,一手搖紡輪,騰出另一手哺乳喂嬰,反映凳子是簡便普及的庶民坐具。傳為五代周文矩的作品《水榭看鳧圖》,倚欄看鳧的婦女身後有兩張杌子,坐面下飾牙條,角牙與腿足以連貫的捲雲紋相接,簡單中亦見細緻。與紡車村婦所坐相較,同為杌凳類形制,都是輕便小坐具,只是繁簡有別。晚明有“焦太史”之稱的焦竑(1540~1620年)曾撰《養正圖解》以為太子朱常洛(後來的明光宗)出閣講學,其中的《闢館親賢》以唐太宗當年闢弘文館置四書經籍並召文學之士虞世南、歐陽詢等人入館商榷政事為例,只見所繪“唐太宗”高坐交椅上,左右文學之士如燕翅般兩溜排開,俱坐於一式低矮的圓杌上。腿足略長、供上下馬踩踏用時,杌又稱“馬杌”。傳為元代錢選所作的《楊妃上馬圖》,畫中的“楊妃”在宮人的攙扶下正踩著一隻曲腿圓凳上馬。

小板凳上的明朝:大臣坐板凳,學生趴凳上捱打,宮女藉助板凳從殉

北宋王居正繪《紡車圖》卷(區域性) 絹本設色縱26。1釐米橫69。2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小板凳上的明朝:大臣坐板凳,學生趴凳上捱打,宮女藉助板凳從殉

元錢選(傳)繪《楊妃上馬圖》(線繪摹本區域性)

至於杌凳的具體形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明代黃花梨藤心方杌,外圓內方的撇足間有羅鍋棖,兩端刻飾捲雲,加固兼裝飾作用,北京故宮另藏一件紅漆嵌琺琅面山水人物圖圓凳,束腰下裝絛環板,壼門式長方形開光,鼓腿彭牙帶內翻雲紋卷珠足,下施託泥,以及故宮所藏的另一隻方杌等,皆可作為明代宮廷內官員杌凳坐具之參考。若是單片木板兩端下接板足,側看形如“ㄇ”字形,則稱為小板凳,形制更為簡單。

小板凳上的明朝:大臣坐板凳,學生趴凳上捱打,宮女藉助板凳從殉

明黃花梨藤心方杌 長63釐米寬63釐米高51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小板凳上的明朝:大臣坐板凳,學生趴凳上捱打,宮女藉助板凳從殉

明丁雲鵬繪《闢館親賢》(區域性) 引自焦竑輯,《養正圖解》,明萬曆二十二年吳懷讓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杌凳之為用,不僅是閣臣的坐具,還是國子監內進行“撲作教刑”時的工具。凡教官怠於師訓,生員有戾學規或課業不精,都在監內繩愆廳問刑,直廳皂隸二名,也是行刑人,刑具是竹篦,廳內有“行撲紅凳二條”,就是小杌凳兩端拉長成條凳,再漆上硃紅色,讓犯錯的人伏著捱打。換言之,國子監不但有處罰權,也有刑訓的執行權,集學校、法庭合而為一體。

小板凳上的明朝:大臣坐板凳,學生趴凳上捱打,宮女藉助板凳從殉

周文矩繪《水榭看鳧圖》中的兩張杌子(作者摹繪)

小板凳上的明朝:大臣坐板凳,學生趴凳上捱打,宮女藉助板凳從殉

明紅漆嵌琺琅面山水人物圖圓凳面徑42。5釐米高44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此外,杌凳小件在明代也作為“從殉”的道具。朝鮮的《李朝實錄》記成祖駕崩,朝鮮先後選獻的宮人皆從殉:“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小木床,使其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經而死”。此“小木床”即小杌凳,輕巧簡便,讓太監可很快出腳“去其床”,於剎那間完成宮人的從殉。

本文摘選自《紫禁城》2012年10月刊,吳美鳳《家國之間—細說明代宮廷傢俱(之一)小坐具中的等級之分—繡墩與杌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