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2022-02-17由 酷時代風 發表于 畜牧業

出道了拜託是什麼意思

打臉總是來的這麼猝不及防。

之前我一直吐槽某人:

別一看見6分就說爛片,一看見9分就說經典,這是先入為主。

下次我讓你自己看過再打分試試?說不定正好相反呢!

於是,週末我們就打了個賭,不看評分先看片。

我不應該拿自己的時間做實驗。

兩部動畫電影,一部《濟公之降龍轉世》,一部《俑之城》,看完我喝了兩瓶藿香正氣水,清熱解毒。

先說《濟公》。

邏輯不通、人物單薄、行為毫無邏輯,這些劇本上的坑夠在「電影反面教程」中站穩一席之地了,就配樂、畫面也是莫名其妙。

裡面的“玄天碧火龍”,簡直油得夠開廠了。

要麼是喝酒耍酒瘋;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要麼是玩疊詞裝嫩;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還有這種刷牙梗,硬湊什麼熱鬧!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一波未平,開啟電視就看到了另一部上線的通知:《傭之城》。

之前看宣傳海報,覺得是“秦國兵馬俑”,聯想到之前推薦過的紀錄片《新鮮博物館之進擊的大秦》,期待一下子就上來了。

結果,好傢伙,全程,除了外觀上有點兵馬俑的樣子,其他時間我都在跳戲,一會宮崎駿一會迪士尼,還真不是一般的「燒腦」。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至於其他的地方,我就不舉例了,看兩條評論就行: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要不是這次說好了是「看完打分」,我真想直接拍拍屁股走人。

說到評分,還是看一眼吧,黑的是“愛奇藝”,白的是“豆瓣”。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這波宣傳,我充分感受到一點:被騙了。

1、脫離內容的宣傳,單薄如紙

想起去年我讀過一本書,叫《吉卜力的夥伴們》,作者是鈴木敏夫。

吉卜力和鈴木敏夫沒聽過也不要緊,有位老爺爺你肯定認識:宮崎駿。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沒錯,吉卜力工作室就是宮崎駿創辦的,而鈴木敏夫就是宮崎駿早期的合作伙伴,是吉卜力的社長,負責吉卜力電影的從企劃到上映的全部宣傳。

簡單說,宮崎駿負責「叫好」,鈴木敏夫負責「叫座」。

宮崎駿老爺子現在已經是動畫電影的金字招牌了,但在80年代早期,即便是《龍貓》,剛上映的票房也非常慘淡。

而鈴木敏夫呢,用他自己的話說:

「剛開始時我對宣傳完全不感興趣。」

「我當然希望觀眾能來電影院看這部電影,但宣傳電影、讓它賣座、提升票房成績對我來說是次要的,我覺得那是電影公司或廣告代理商的工作。」

這也不難理解。

剛畢業時,鈴木敏夫是德間書店——日本著名的動漫出版公司的動畫雜誌編輯,因為負責宮崎駿的漫畫《風之谷》讓兩人結識。

這個時間,也正好是宮崎駿決心獨立製作動畫電影的時候,新成立的吉卜力沒有人手,於是宮崎駿邀請了自己的漫畫編輯兼職來做電影製片人。

可時機不巧,1980年代,「不用宣傳觀眾就會自己走進電影院」的好事已經沒有了。

而對一家新工作室來說,沒有票房就沒有投資,這是生死攸關的事。

這讓鈴木意識到宣傳的重要性。

後面的事情,就是鈴木放棄編輯工作,全職加入吉卜力,全力宣傳電影了。

不過,搞定宣傳可不是「兼職變成全職」就能解決的。

從小白到大神,很多路都需要鈴木自己去走。

鈴木接觸到的第一個「行業牛人」是《風之谷》的發行公司——東映發行的德先生(全名:德山雅也,書裡一直稱呼德先生)。

德先生說:

動畫電影的宣傳,只要按照我的方法來就一定能賣座。

德先生的方法是什麼呢?

一句話概括:

比起傳達作品的世界觀,用煽情的名字和文案更能引人注目。

這是當時德先生給出的《風之谷》宣傳文案:

七日之火改變了世界

少女的愛呼喚出奇蹟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雖然當時的鈴木不太認同,認為這句話太空洞。

但考慮到其他都認為「專業的事交給專業去做」,也就妥協了。

有些矛盾不是妥協就能掩蓋的。

隨著兩人的核心價值觀不同,最終到《魔女宅急便》的時候,這個矛盾就徹底爆發了。

德先生給《魔女宅急便》的文案是:

可愛的魔女在空中活躍的故事

宮崎駿蜇伏十年的構想

這非常符合德先生的文案特徵:特別愛用“愛與感動”,特別愛套“十年一度的傑作”“宏偉壯大的場面”這類短語。

可是,“可愛”僅僅是這部電影的表面,《魔女宅急便》的作品本質是「青春期的女孩離開父母,在陌生的城市自立的故事。」

最後鈴木邀請了系井先生,在充分溝通作品之後,我們看到最後的文案是:

雖然偶爾會消沉,但是我依然很快樂。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這一看這句話,好像有點「不知所云」,但配上海報和主題歌,就讓人感覺:就該是這句話。

因為這句話捕捉的正是電影裡最打動人的「情緒」。

《魔女宅急便》中的女孩琪琪,13歲離開家鄉,為了在城市中生活下去,遇到了很多苦難,最終連魔法都失去了,但她依然樂觀,「不管怎樣,都要好好生活。」

這是一種內心的成長,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的成長。

這就是「偶爾消沉」但「依然快樂」。

這種感覺,是不是有點像《我在他鄉挺好的》味道?(當然,從時間順序上看,反過來說更恰當一些。)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這是湖南衛視正在上映的電視劇,同樣是小城市異鄉人去大都會謀生活的故事,放幾條文案來感受一下:

說回到鈴木和德先生,這裡我就直接摘一些原文,感受一下鈴木的「耿直」:

德先生完全無法理解這一點。

他生氣地說:“看到這個觀眾怎麼會想進電影院?”

德先生一向認為動畫就是給小孩子看的。

我當然重視家庭層面的觀眾,但同時希望青春期的女孩或成年女性也能來看這部電影。

說得直白點,就是德先生把觀眾當傻瓜。

他認為深挖電影的主題毫無意義,如果不以一種通俗易懂的形式表達,觀眾就看不懂——這就是他的主觀判斷。

當我在東映的試映室裡聽到“大家快來看啊,這是個可愛的小魔女的故事”旁白響起時,簡直是五雷轟頂!經過一番爭執,他最終還是撤回了這個預告。

感受到區別了嗎?

對了,說到這裡,我還順便查了一下《濟公》和《傭之城》的宣傳文案,滿滿的“德先生”。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2、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或許,這個鍋也不能全給宣傳背,換位思考一下,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內容的電影也是找不出宣傳點了……

《吉卜力的夥伴們》中間,有一句話很打動人,鈴木說:

賺錢當然重要,因此我們會努力想出好點子。

不過,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繼續做電影。

這三十年來我一直非常注意,這個順序千萬不能搞錯。

三十年了,每部電影鈴木都用心得做了宣傳,協調作者、製片人、導演、出資方、觀眾等等,只要不違背底線,可能的宣傳方法他也都會去嘗試。

但這一切,其實是為了「繼續做電影」。

這不是剛出道的愣頭青說的,而是鈴木回憶到宮崎駿宣佈隱退時說的。

“為了什麼”看上去虛,仔細想想其實很樸實。

透過電影賺錢,這本身也是為了「繼續做電影」,因為賺錢是工作室能夠存在的必要條件之一。

吉卜力這個工作室,最多的時候也就300人,跟迪士尼完全不能比,但也撐起了動畫電影的一片天。

如果反過來,味道就全變了。

為了賺錢去做電影,可以,功夫做到位了一樣皆大歡喜,例如好萊塢;只學了基本套路而不瞭解原理,那就是東施效顰了。

就拿《濟公之降龍降世》來說:

要對照好萊塢的著名編劇約瑟夫·坎貝爾的《英雄之旅》,好些還能跟“英雄誕生的7個階段”對上號;

要對照編劇教程裡提到的“故事7問”,各環節也不缺;

要場面有場面,要熱血有熱血,要親情有親情……

可怎麼拼在一起,就那麼四不像呢?

這種感覺,就好像:

小燕子的大眼睛+金鎖的臉型+紫薇的嘴巴+爾晴的鼻子……

放在各自臉上都是有熱點的「點睛之筆」,合在一起,就……

emmmm……

終究不是自己的東西呀。

說起來,國漫創造的IP,角色的精神核心到底是什麼,這一點不挖掘,再好的套路、再好的技術、再好的團隊和宣傳,也支撐不了「崛起之路」。

寫在最後

拋開關於電影的部分不談,這本書其實還包含了一些有趣的小事。

例如在和電視臺合作的時候,鈴木聽了一個建議,找了很多吉卜力的周邊帶到了電視臺。

因為:

“雖說已經決定出錢了,但也不是馬上就能得到電視臺內所有人的支援。你要跑遍所有的節目組,跟製作人和編導打交道,像營銷一樣讓節目組內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

這和「開會、佈置任務、必須完成」的邏輯可不一樣。

一開始鈴木雖然不理解,但還是照做了,當然,他在書裡吐槽了一下:

“製片人一定要做這種事嗎……”

我第一次體會到宣傳策劃人的辛勞。

事實證明,這種辛勞是值得的。

原本只是單一的「廣告」,變成了電視臺各節目的全面合作。

不僅節奏上配合了電影的公映時間,還安排了特別活動、粉絲活動、宮崎駿專訪等等。讓鈴木感嘆「我我又一次受到了宣傳工作的洗禮。」

說起來,這本書的創作,其實是鈴木口述,柳橋閒整理的。沒想做太多的「文學加工」,寫得成功學大師那樣,而是基本保留了鈴木的原話,所以有些地方讀起來,甚至會覺得「是不是太實誠了」?

明明是1948年的老爺子,內心完全不見老呢。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

有人說這本書「不繫統」,沒有提煉可複製的方法。

我想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難以提煉。

從1980年代開始,日本的電影宣傳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影響因素太多。

真正做事的人面對的都是一個又一個現實的問題,一個又一個真實的人,誰也不能說自己就是「一般情況」,自己就有「代表性」。

第二,提煉無用。

這是回憶錄,三十年前的方法對現在未必適用。

更何況,真要看方法,大學電影專業、編輯專業、新聞傳播專業都有。

至於讀完這本書的收穫嘛,別想太多,這就是和一個內心有趣、一心就像做電影的老爺子聊天,聽一聽這二十多部電影背後的故事。

有用的地方,自己消化就行。

要覺得沒用,也就當看幕後花絮了,睡前放鬆一下。

拜託了國漫動畫,咱能不把觀眾當傻瓜嗎?